分享

【不二意图】切记不能发恶愿

 常欢喜的图书馆 2016-12-07


上次,我们讲的是生;今天,讲的是死。死就是一种灭,断除烦恼才是真正的死,断气并不意味着死,烦恼断才算是死。真正的死是假体死,本性活起来。借假修真,要从何下手呢?要从“无我”的精神着手,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身体是假合、暂时的,没有一种是属于我们的,慢慢地去观察,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世间本是一片虚假的。

佛陀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我”,我们常把肉体当成真的,当然,就会追求、分别,强烈地希望。

禅师有句话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为我们一切的缘,都是一种外象,这些外象都是虚假的,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但我们总是对这个环境相当执着,不能离开虚妄的外缘。能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此,假如家中有任何逆境,就必须想,早晚都会分开,贫富美丑都是暂时的,没有一种事情是永恒的。如此一来,我们了解了虚妄的世界,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眷恋呢?

所以,修行人应该“不落印象,不乱发恶愿”。“不落印象”就是说,人不要将世间一些无聊之事搜集入心中。把一些肮脏之事放在心中,只是增加痛苦。所以,修行人不落印象,落印象就不能修行。

所谓“印象”,是心里面记忆的影子,这影子会扰乱心性,时常回忆着它,会令我们迷茫,带来强烈的痛苦。

“不乱发恶愿”,人常有怨恨的心,有人对不起我们时,常会说:“我要看他多好死!”或:“有一天一定要报仇。”佛陀说:“不要发这种恶愿。”发这种恶愿时,其意识形态中与众生都结恶缘。将来的一切果报只在相互的斗争之中,不要发此恶愿。若我们确实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计较了。

有些人是不讲道理的,我们也不必去理会他。所以,禅宗有句话:“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里的“百花”是比喻社会的“万花筒”,象征五欲六尘。在世间打转时,有许多污染的东西存在,“片叶不沾身”是说身上没有沾粘一片落叶,也就是说,不要去执着万花筒中的花花世界,这些东西都不能令我们究竟地解脱,离苦得乐。

我们所求的是心灵的快乐,超越的思想,不是精神的寄托而已。像有人说:“宗教只是精神的寄托。”如此的说法,就错了。佛教不只是精神寄托,精神的寄托只是初步的功夫,必须在寄托之中超越一切,既现实又能够超越。所以,禅宗常说:“要如何超越?就参证:拖着死尸的人是谁?”我们必须常常如此来参。

禅师说:“我们要修行,就必须把今日当成已死了,这个身驱已经开始腐朽了。”

说个笑话吧。假如,今天领导人下一道命令说:“明天将‘国军英雄馆’的人都捉起来枪毙。”在明天中,一分钟枪杀一个,我想今晚每一个人一定是一直念佛号了,担心明天遭到枪毙,就开始知道念佛了。所以,我们常说:“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的笑话,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随时可能往生。所以,必须好好修行,心才不会落入生死之门。

有起心动念就有生、死,要如何才能跳出生、死的束缚呢?就是下世不生,就不会有死了。要怕生而不要怕死,有生必有死。

那么,从哪里下手呢?从“无心”下手,今天我们“有心”存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太过于执着。所以,佛陀说:“八万四千法,唯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都针对我们的心来讲,心若无所执,也就不必用什么心了。但也“莫谓无心即是道”。不要说没有心就是道,而是说无所著,不起烦恼之谓。

“无心”即是不要有恶的念头,要有善的念头。如果没有一切恶的心,何用一切法呢?“三世诸佛敷经演论皆令众生,心无所著。”所有的一切诸佛说经论道,要使众生无所执着。

人,活在世间,心若有所执,就好比绳索系缚住。“着”就是绳索,“执着”就是自己拿一条绳索绑住自己。谁束缚你呢?

我们不可以说:“我被你气死了。”我们该说:“我很没有修养。”如果,修养成佛,还有什么事情令我痛苦呢?其实,没有人令我们痛苦,而是自己使自己痛苦。

因为没有修养,执着自我,太保护自己,所以没办法解脱自己,就像拿一条绳索,自己缚住自己才产生痛苦。我们战胜不了自我,我们超越不了自我。“若着心坚固,苦根转生,无由解脱。”若执着的心不放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执着,痛苦的根本一直加深、加强,就无法解脱。

因为我们对业报不满,常常埋怨自己现世的逆境,我们都不会想到前世造的业,今世转不过,也不会向佛陀求忏悔,还埋怨三宝,如此一来,执着之心愈形坚固。

孟子讲过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如有不顺利,必须反省自己,这样“是名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