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故事】常林带经耕锄

 江山携手 2016-12-07

常林带经耕锄

 

【原文】

(常)林少单贫①。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②。性好学,汉末为诸生③,带经耕锄④。其妻常自馈饷之⑤,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⑥。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注释】

①常林,字伯槐,生活于东汉末年,具体生卒年不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单贫:孤单贫困。②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意谓自用自己的东西,不要别人的东西。③诸生:在官学研读经典的学生。④带经耕锄:下地耕锄时带着经书,休息时就可以看书,表示抓紧时间,刻苦学习。⑤自馈饷之:亲自给他送饭。⑥相敬如宾:夫妻相互尊重。

 

【译文】

常林小时候孤独贫困。不过,他虽然贫困,但除了他自己亲自劳动所得,别人给他的东西,他一概不取。他喜欢学习,汉末时,就是在官学就读的诸生。在家耕田锄地时也带着经书。他的妻子常常是自己到田里给常林送饭。常林虽然没有什么身份地位,但是夫妻相处非常恭敬有礼。

 

【典故】

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卷五十八)载:“(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大意是说,汉朝的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但由于家贫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逢小憩里便抓紧学习。古代带经耕锄者甚多,不止倪宽一人。三国时魏国常林,晋时的皇甫谧也都家贫好学,田间劳动时也带着经书,一到休息便诵读。事见《三国志》、《晋书》本传。“带经耕锄”也是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如刘长卿诗《送张判官罢使东归》:“春山数亩地,归去带经锄。”又如刘禹锡诗《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