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学习的时候缺乏毅力,根源其实在这里......

 昵称30134560 2016-12-08

关键词:走心

既有“走心”,又有“破冰”

过个大年,我就华丽转身啦!

作者:赵老师大家好,我是赵老师。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抱怨:

“赵老师,我的孩子蛮聪明,可是就是懒惰,没有毅力,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放弃......”

甚至见过有的父母,咬牙切齿地教训孩子:

“不就那么点东西吗?咬紧牙关,拼命去做,不就搞定了吗?还是没有毅力的问题!”

说实话,在父母的嘴里,90%的孩子的90%的学习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到毅力。

可是毅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毅力?

为什么一个孩子的毅力对他的学习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

围绕毅力的很多问题,似乎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们抱怨了很多,但对孩子的帮助却有限。

今天赵老师就和各位一起深挖一下关于“毅力”的那些事。首先,为什么毅力的培养对学习如此重要?有的孩子的毅力是天生的,一出娘胎就有,天生的狠角色,不是对人狠,是对自己狠。

不能不承认,人与人,先天是存在差异的。

好在这样的孩子并不多,寥寥无几。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毅力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出来的。

其实家长开始揪心孩子的毅力,一般都是在孩子上了学之后。

上学之前,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孩子的聪明:

“宝宝好聪明!”

“宝宝好棒,一个人就能搞定!”

都是在夸孩子的能力和智力。

但从孩子上学开始,我们发现,单纯的智力问题是解决不了学习的。

因为你再聪明,也不会聪明到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记一生。很多知识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而这个时候,孩子毅力的短板就首先显现出来了。

因为重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情,孩子很快就会腻烦。

但是重复得不够,就实现不了对知识的纯熟掌握,更别提运用了。

所以很多孩子平时表现很好,老师夸,同学羡慕,但是一考试就不灵光。

因为聪明嘛,所以,在某个点上的反应会很快,但毅力缺乏,所以,不愿意在知识上做进一步的深耕,所以空有一个漂亮架子,但没有实质。

而考试是对你平时工作实打实的考察,它不关心你在某一节课上的表现,某一个瞬间的灵光一现,关注的是你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有没有扎扎实实地去做基础工作,有没有对知识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联系和揣摩。

尤其是到了后期,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知识量的提升,需要孩子在思维的强度上有更多付出的时候,毅力不足的孩子一定会落后。

为什么?因为人性是好逸恶劳的。

而在人类所有的付出中,其实智力付出是最难的。

我小时候在农村,村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多父母跟孩子讲: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走出农村,过好日子。

可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依然是大部分。

很多孩子宁愿到风吹日晒的田间地头干农活,也不愿意端坐在温暖宁静的教室里上课。

你问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通常这样讲:“地里干活多畅快,又不用动脑筋,动脑筋累死人了,还不如种地,干活的时候还能说说笑笑。”

思考问题是很费人的一件事,也是一件很苦的差事。

而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无论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还是以识记为基础的文科,其实,学到最后,考察的最终都是你的思考能力。

你有没有动脑筋,有没有动脑筋动到一定的强度上,有没有以一种正确的路径去思考问题。

这才是对一个孩子真正的考验。

所以很多孩子来到阳明教育,李波老师一眼看去,会跟父母讲:

孩子思维的强度没有上去。

不但要思考了,还要达到一定的强度,知识才能内化到你的心里,你才能自如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否则就是夹生饭。

所以,知识难度不高的时候,需要的是体力上的付出,考验的是一个孩子能不能持之以恒不断在细节上打磨的毅力;

但当知识难度上去的时候,需要的是孩子体力付出背后的智力投入的强度,最终考验的还是孩子的毅力。

所以,要想学习好,是绝对离不开一个孩子的毅力的。其次: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才有效呢?赵老师提出4个观点:1、毅力是锤炼出来的。很多父母遇到孩子毅力不足的时候,爱说教,以为自己一讲,孩子腾一下就有毅力有决心了。

这是在做梦了。

你讲了,他只是有了一个意识:嗷,原来解决问题,要有毅力呀。

但,什么是毅力,需要:

身体力行的体会

才有感觉。

因为,毅力是体现在细节当中的:

我在长跑,已经跑了一多半了,只要500米,就到了,可我就是扛不住了;

早上6点要起床,可我就是爬不起来......

你克服的不是一个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困难。

所以:

说教是没有用的,要在生活中历练孩子。

什么意思?

让他做去。

生活中他能做的事,你一定要给他创造机会,甚至诱导他去做;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会冷眼旁观漠不关心不要急不可耐地越俎代庖。

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经历,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细节的、麻烦琐碎的问题,在这一件件小事的“精心”打磨中,孩子的毅力就成型了。

功夫在诗外。

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毅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磨练。

2、毅力是引导出来的。

骨头很硬的革命烈士有吗?

有!

但那是少数。

骨头很硬,遇到学习的困难就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断思考,不断验证的孩子有吗?

也有!

但也是少数。

更多的孩子,他面对学习的毅力,面对思考的毅力,是引导出来的。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着急给答案,不着急给帮助,而是一点一点引导,让他随着你,自己发现答案。

很多孩子缺乏这种引导。

他们遇到的不是把问题简单化,急不可耐说教的父母,比如:你动动脑子呀!

就是急不可耐给答案,给讲解,给辅导的保姆式代课老师。

没有人有耐心和意识说,孩子不要着急,这个问题其实不难,你也可以搞出来。

然后,在关键的点上给孩子指点,

让他顺着你的路径,却凭着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

不要小看这样的引导。

因为一个孩子有毅力,是需要自信心做支撑的。

而老师给引导不直接给答案,孩子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不但帮助孩子发现了问题解决和思考的路径,而且帮助孩子建立起巨大的自信,他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搞出来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毅力,作为师者和父母,我们要做的是推动、引导、促发他的思考,引发他的自信。

让他在学思考的过程中,就像学习走路一样,前面有一个温柔但不代替他的和蔼母亲,站在他一臂之外的地方,温和地鼓励他:

你可以的,好好,稳一点,在来一点,好好,很好,太棒了!

在学习思考这件事上,引发孩子开始行动,引导孩子发现思考的乐趣,引领孩子发现自我的力量,最终,思考的强度上去了,面对学习的毅力有了。

3、毅力的培养需要有看得见的结果做激励。

没有人愿意做徒劳无功的事。

孩子也是。

很多高三的妈妈打电话:我的孩子学习不好,可是高三了,他却一点都不努力!

我问她:如果赚够100万就意味着成功,但你明知道你赚不够100万,你还会为此而努力吗?

正常人都不会。

人是需要结果激励的动物。

学霸越学越疯狂,因为他看得到未来;中等生甚至偏弱的孩子萎靡不振,因为未来不在他的手中。

所以,毅力不是无缘无故的,我可以做好,我就做,做不好,我当然要放弃。

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做徒劳无功的事情,比如没有意义的补课,一定要让他把仅有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做正确的事,然后做了一点,他就会看到一点成效,有一点成效,就激励他更坚持下去。

4、有人生目标的孩子,比没有人生目标的孩子更有毅力;

发现学习的乐趣的孩子,也比没有发现学习乐趣的孩子,表现得更有毅力。

当然,人生目标和学习乐趣又是两个大话题,今天因为篇幅关系,我们就不再探讨。

最后,赵老师想说的是:

当你越理解自己的时候,你一定越理解人类,也一定越理解你眼前的孩子。

孩子跟我们一样,所以解决毅力问题,绝对不是说两句话,打两次鸡血就可以的。

一定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人性的基点上,帮助他,引领他,推动他去做事,进而在行动当中形成毅力的塑造,完成对自我的信任。

而不是把自己搞得像一头发狂的母狮子,漫无目的地宣泄完情绪,把事情搞得一片狼藉、一地鸡毛后,一无收获!

一定要记住赵老师这句话:

用情绪解决不了的99%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智慧、知识、毅力和决心!

当然如果你想要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给孩子的毅力培养开个好头,可以考虑在今年寒假带孩子来北京,和我们:

一起走走心

相信:在15天的时间里,孩子收获到的不单纯是知识上的成长,更是对人生、对做事、对学习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是一种真正的成熟和蜕变。

既有走心,又有破冰

过个大年,我就华丽转身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