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禅空斋 2016-12-0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2)奉祀圣贤的庙

    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孔庙中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规模最大。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些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等,如河南省南阳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河南省汤阴县和浙江省杭州市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飞庙”和“岳王庙”。

    (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嵩山、泰山、华山、衡山、恒山的神庙,其中中岳嵩山的中岳庙和东岳泰山的岱庙规模最为宏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陵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中国古代的多数帝陵在平面布局上,以建筑群组在平面上展开和创造空间环境为特点,将陵山置于陵园的最后,其前建陵门,陵门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设华表、石兽、石人和碑碣,最前端设献殿。同时,陵园内遍植松柏,增添了整个陵园肃穆庄重的气氛。

    一些古代的陵墓前建有一种威仪性的建筑——墓阙,其使用者除了帝王也有官吏。汉代的一些墓阙保留至今,如高颐阙、冯焕阙等。帝陵前的阙建在陵园门两侧,以标示陵之入口。三出阙体现了阙的最高规格。

    宗教建筑

    (1)佛教

    中国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寺——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院落式布局的佛寺建筑,分为宗教活动及生活用房两部分。坐落于中轴线上的主院落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僧众的生活用房则集中在寺院的后半部分。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佛塔——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的舍利,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单层亭阁式五种。

    楼阁式是我国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的每层间距相近且比较大,一般每层都设有券门(拱门)或假门,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塔身内部一般是空心的,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攀登。很多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在每一层塔身外部都设有环形走廊平台及栏杆,可供人们登临远眺。另外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并且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楼阁式塔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佛塔。现存著名的楼阁式古塔有陕西西安大雁塔、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广州六榕寺花塔、上海龙华塔和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铁塔)等。

    密檐式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来的,多为砖石结构。这种塔的第一层(底层)很高大,设有门窗,有的雕刻佛像或佛经故事;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因而叫做“密檐”。塔身内部多为实心,也有空心,但大多不能攀登。从南北朝到宋金时期,密檐式塔在我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现存的密檐式塔也多分布在北方,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很少再建造密檐式塔了。现存密檐式塔的数量仅次于楼阁式塔,且二者加起来则占了我国现存古塔的绝大多数。现存著名的密檐式塔有陕西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等。

    喇嘛式(宝瓶塔)多分布在藏传佛教(喇嘛教)传播的地区,其外形与印度的窣堵坡极像。塔的下部是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圆形或圆柱形的塔身和一圈圈向上收缩的细高的塔颈,环圈多为十三层,称为十三天相轮。塔刹上有的还设有华盖和宝珠。塔身一般刷成白色,显得素雅庄重,有些还在侧面开有眼光门。著名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天津蓟县白塔、五台山白塔。

    金刚宝座式塔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喇嘛式)的。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虽然在隋代的敦煌壁画中已有出现,但实例只见于明朝以后。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阁建筑的特征,外表上如同中国式的亭阁顶上加了个印度式的塔刹。亭阁式塔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早期亭阁式塔为木质结构,后来被砖石所取代。最初亭阁式塔只是为了供奉佛像,后来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佛教石窟的可分为六大类:僧房窟、禅窟、影窟、瘗窟、仓储库、礼拜窟。其中礼拜窟的形制有五大类:中心塔柱式窟(塔庙窟、塔柱窟)、佛殿窟(方形窟)、佛坛窟、大像窟、涅槃窟。

    (2)道观

    道教是中国的土生宗教,唐、宋时期大盛,其建筑称观或宫,也为院落式布局。因历代帝王对佛道二教基本并行不废,故而道观的规模和布置与佛寺之间颇有相似之处。道教的打醮仪式需要露天活动,因此殿前多建有大的月台。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面阔七间,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其余为墙。

    (3)清真寺

    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城市公共建筑

    城外一般掘有城壕,掘出的土方可以用于夯筑城墙。城墙上向外一面建垛口,以掩蔽守城人并提供射箭孔,向内一面建防护性女墙。城上每隔30~50米还建有马面,用以防御敌人的进攻。同样具有防御作用的还有包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即瓮城,其前身是汉以后边城城门外的壅门和护门墙。城门洞在北宋以前为木构架,南宋后随着火药用于战争而改为砖砌券洞。

    西安明城墙:西安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古代城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用以报时的鼓楼、钟楼。鼓楼的出现早于钟楼。从元代起,鼓楼、钟楼建在都城北部的皇城之北,明代继承此制,将二者建在城市中轴线北端,成为城市的中心建筑,对于点缀街景和塑造城市的立体轮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建筑

    造园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出现了离宫苑囿和私家园林,经过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宋以后的园林建筑日趋精巧,至明、清达到高峰。园林建筑可分为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其中皇家苑囿多分布于北方,面积广阔,壮丽辉煌;被誉为“城市山林”的私家园林则盛行于江南,淡雅幽邃、逸趣横生,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迥异。

    民居

    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北方住宅庭院宽阔,房屋之间多隔有一定距离,庭院呈横长方形,以便于冬季多吸纳阳光;而南方的住宅重在防晒通风,正房和厢房密接,屋顶相连,如井口般聚于庭院之上,俗称“四水归堂”,厅则多为敞厅,与被称为“天井”的庭院连为一体,只有居室设门窗。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北京四合院、客家围龙屋、山西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一颗印。

    北京四合院——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客家围龙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

    围龙式围楼: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圆形围楼:相比于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才能使用。

    方形围楼(中国最大的客家方形围屋“东升围”):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角楼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四条边上一般有二至四层的围楼,四个边角都是碉楼或炮楼,有如堡垒。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一间祖祠。

    椭圆形围楼: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

    陕西的窑洞(生土建筑)——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

    靠崖窑:此类型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广西的杆栏式——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干栏式建筑还可以防震。

    云南的一颗印——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间四耳是最常见的宅制,既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桥梁

    中国古代的桥梁具有多种类型,从结构上划分,有梁桥、拱桥、悬臂桥、索桥、浮桥等。现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桥梁有秦至唐代的渭桥遗址;隋代工匠李春设计的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则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木构叠梁拱桥,构架组织有序,本身就具备了艺术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