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名人体经络的时候,古人分别使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这六个词,简称六经。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这些名称和内涵呢,祖国医学有一个叫做“取象比类”的方法。它通过观察、归类和推理,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为手段,通过讲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道理,来推寻和认识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从而使很多高深原理变得浅显易懂,且有很强的画面感,特别容易被人们记忆理解和接受。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阴阳。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最深的是白天和黑夜。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通过太阳和月亮指代白天和黑夜的同时也形成了“阳”和“阴”的概念。
●在白天,太阳照耀的地方为“阳”,太阳晒不到的地方为“阴“。
●太阳在外,月亮在里,两园内切,切点对应于太阳一点标为「太阳证」,对应于早上6点钟,切点对应于月亮一点标为【太阴证】,对应于傍晚6点钟。
●现在来看太阳:太阳圆的左边9点针位置标为「少阳证」;太阳圆的正顶点最高位置12点钟标为「阳明证」。
●再来看月亮园:月亮园的左边21点钟位置标为【厥阴证】,月亮圆的最高顶点12点钟位置标为「少阴证」。
●从三阳说起:早上6点钟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称之谓「太阳寒水」,到了中午太阳最猛烈的时候“烈日当空”,就对应于人体的「阳明病」,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就是早上9点钟,即「少阳证」。
●于是三阳三阴证的正确顺序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个人观点与教科书不同)。三阴是太阳下山了,傍晚6点钟月亮升起来了。入阴了称之谓「太阴证」,到子夜12点钟,可以说是阴气极重的时晨对应于「少阴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上半夜的9点钟对应的就命名为「厥阴证」。于是三阴的顺序就是:太阴→厥阴→少阴。
●按上述次序来解读伤寒论的,就读出来的味道肯定跟按照教科书学习的味道不一样。
●六经之中,少阳是阳之枢,厥阴是阴之枢,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属半表半里。三阴同属里证,三阴都是里证,三阴全是里证。在这个大纲之下,再来理解具体的方药。
●太阳给予人的感受往往是光和热。初升的太阳主要以光明替代黑暗,让人感觉到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如人之青少年,名为“太阳”。中午时的太阳光芒四射,光和热均极其壮观,称为“阳明”,犹如人之壮年“四十如虎”,成语“如日中天“即含此意。夹在中间的「少阳」,尤如生气勃勃的少男。傍晚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是在为明天储蓄能量,虽彩霞满天,烂之至而复归平淡,犹如老人抚育下一代,发挥余光余热。称为物极必反,又名阳明。
●月亮给人的感觉是平静和冷清。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月亮在夜晚出现,对应白天的阳而言,它代表了“阴”。而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代表了“阴”。根据月亮初升和朗照,以及下山时不同状态给予人的感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月亮有类似女人一一太阴,成熟女,阴气极旺一一少阴,介于太阴、少阴之间为一一厥阴。
●老祖宗道法自然,创立了经络系统,以显示人与环境息息相通,而经络就是沟通内外表里的通路。人居天地之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气为阳,地气为阴。经络中的“阳经”代表其经气通于天气,而与地气相通的经络为“阴经“。
●阳经更强调它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充盈其中的经气与自然界中太阳之间的关系。阳经表明了阳气可以通过经络来执行温煦和推动的任务,以及发挥固密和防卫的作用。借用“太阳”、“阳明”和“少阳明”来命名,是用来表达和比较该经络拥有阳气的多与少。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相比较而言,阴气具有“主静、主内、主阖”的特质,古人把拥有此类经气的经络归属阴经。它充分体现了本经与内脏之间的相关联性。阴经具有滋润、承载和包容的功用。命名为“太阴”、“少阴”、“厥阴”用以表达该经络拥有阴气的多与少。
●六经的实质,就是给病找去路。病的去路,一共有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表”就是皮肤、肌肉、骨骼。“里”就是胃肠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和“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用这个方法来区分人体,反映了张仲景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药物不治病,药物只是帮助人体自己去排病。人体主要有两个排病渠道,要么从体表排,要么从肠道排,这是人体通向外界的出口。人体要把邪气排出去,必须要走这两个通道。
●三阴三阳的命名既表达了经络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并且体现了它所拥有的面积或体积,同时也已经阐释了它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