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炼军:46课,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妄想

 cat1208 2016-12-08

读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有个细节最难忘怀。本来要去温暖的南方过冬的小燕子,中途休息时被雕像王子滴下的清泪感动了。它决定留下,协助快乐王子完成他热爱人类的事业。在《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这本书漫长而艰辛的编选工作中,我的遭遇就像这只小燕子。我一向是个典型的知识个人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从不奢望自己卑微的见识,能带给别人多少亮光。作为大学教书匠和职业读书人,我一向害怕上课。教书只为稻粮谋,我自认为还算敬业,但对以言行教导学生从无信心,原因很简单,更为强大的生活事实对他们有着更有效的教育。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遇到的人总是比我积极乐观。与王尚文先生相识、相知多年来,他对于基础教育的热爱、专注和责任心令人感佩;与郭初阳兄长也相识、相知多年,他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展现的学识、才华和激情,也不断让我看到曙光。




 试图把人生启蒙的问题归纳为这46课


王尚文先生一辈子从事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教师到大学教授,往来于人文和语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史上的精彩篇章。在我知道的人文知识分子里,他是那种几乎每日都做梦,每次做梦都在上课、写文章的人。可以说,这本小书的大胆创意,是他夜以继日思考的结果。


记得2012年上半年有一天深夜,他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讲起这本书的创意。我一如既往地给他泼冷水:要用经典论述、故事和诗歌来呈现一个个重要而复杂的观念,是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事情;更不用说,一本小小的书,丢进这个时代,恰似杯水车薪。但是,他的热情已先将自己点燃,他老瘦的身躯,已经忍不住开始工作。这位70多岁的老人,从此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期间我们每次通电话,他都在兴奋地讲编选工作的进度。急性子有急性子的好处,到2012年夏天,他不但已做好书的基本框架,而且已经编出一本书的雏形。


到2012年底,他把自己的初步成果给一些朋友看,得到了许多珍贵的鼓励和建议。最有特殊意义的,莫过于喜获周有光先生赐序,这让他更加深感责任重大。一本理想的好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无奈王先生年事已高,为了达到他心中理想的编选目标,他就请郭初阳兄长和我帮他一起编选。我此前与郭初阳兄长一起做过一些事情,对他的教育理念和广博学识十分景仰,对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更是印象深刻。接下来,就是读书、找作品,邮件、电话,隔一段见个面,开三人小会。


本书标榜“现代蒙学”,就意味着其敞开的实验和民主特征。因此,书中关键词的遴选和确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定在46这个平凡而神秘的数字上。如今看来,这46个关键词,是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妄想,要把人生简化为一个46面的几何体。我们仨至今都天真地认为,这其中应该没有什么重要遗漏了。但读者肯定会质疑:为何不是64、81或别的数字?锦瑟无端五十弦,所有的知识努力,都试图把世界归纳为几条,我们也试图把人生启蒙的问题归纳为这46课。



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这种死穴,没什么可解释的。本书最后一课“幽默”,是我的主意,他俩欣然同意。这是我受周易末卦“未济”的启发所得,它不但泄露了我本人悲观主义者的气质,也暗藏了我们对这本书的框架的一个自嘲性辩解:蒙学的结局,很可能因失败而“升华”为幽默,由此而孕育新的开端。


 选定“边”,是一个充满否定和痛苦的过程


最困难的事,莫过于选择与关键词匹配的文本。王尚文先生一开始的设想,是尽量以纪实性作品作为故事。我们翻阅了大量的传记性文字,最后发现此路不通。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因为纪实性作品所涉及的材料和事实的真伪,往往对作品的主题有重大影响,古今中外都有许多野史八卦和翻案文章,这给我们的甄别制造了极大困难;其次,想到这本书最后是一本课本式的读物,从上课的角度而言,以文学作品为主更合适;最后,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都有差异,以文学作品来呈现,应最具开放性。因此,我们最后一致决定,每课的故事部分以文学作品为主,但也不排斥好的纪实性作品。


每课里的经典论述、故事、诗歌,就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什么样的度量工具,才能测出三条“边”真正相等?作为标题的关键词,就像柏拉图的理念,我们费力而不讨好地作出一件件自认为合适的摹仿物。选定这些“边”,真是一个充满否定和痛苦的过程。


三人行,必有不同意见。比如,在同一关键词下,3个人找到的不同作品经常要“较量”。许多次,我们之间因为趣味、理解的差异而陷入暂时的僵局,最后写信、电话相互说服或推翻,最后达成一致。比如,“友谊”一课,长时间没找到合适的作品作为故事,找到的,一次次被我们以各种理由否定,最后关头,郭初阳兄长发现了汪曾祺的《鉴赏家》,既合适,又避开了一般选本中常见的汪曾祺作品。


王尚文先生70多岁了,经常步行至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借成摞的书,成为图书馆里的一景。他每有发现,就高兴得乐不可支,他语文功底了得,常发现我俩所选文本的纰漏。总之,每篇每课的选择和编成,背后都有一个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故事。当然说到底,无论走过多少弯路和坎坷,都因为我们所知太少,编选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消化的过程。



我坚信,作为一个现代蒙学的大胆尝试,我们编选此书的设想和期待,本质上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如果通过这本书,或由此延伸到的其他书籍而得知,书里所思所写,在人类历史的某些偶然时机曾闪现过,我们也许就不会放弃这个作为幸福之源的生命意识:永远存在别样的生命形态和生命追求,永远有少数更高价值尺度的追求者。如果让每个现代人都多少获得这样的参照,是否可以算是蒙学或者一切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我不确定。


德国哲人本雅明曾有个著名的观点:由于现代机械复制技术,艺术丧失了古典时期因其唯一性而具有的“灵韵”;但对书籍而言,批量复制却是上善之事,人们得以见书如晤,有更多共识。现在,无论如何,这本书已经编好出版,书里古今中外的杰出文本排成46个阵势,向读者出发了。就像快乐王子的宝石眼睛、黄金皮肤……要去承担它们的使命和命运。对编者而言,恰似灵魂抛下了肉体,去冒险,去寻找新欢。在本书最后一课里,罗马尼亚大诗人索雷斯库的句子,最可表达我此时的心境:“灵魂啊,你走在前面吧,/慢慢的!慢慢的!”



天梯


[ 罗马尼亚] 索雷斯库

高兴 译


天花板上

悬挂着一缕蛛丝,

恰好在我床的上方。

每天,我都在观察

蛛丝如何垂得越来越低。

有人给我送来

天梯了——我说,

是从空中为我抛下的。

尽管我瘦得要命,

只是昔日之我的幽灵,

但我想我的身躯

对于这纤细的梯子来说,

依然太沉太重。

——灵魂啊,你走在前面吧,

慢慢的!慢慢的!



本文作者颜炼军为《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编者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