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汗?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而言。本症首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谓之“自汗出”。(三因方)载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宋·陈言《三周方·自汗证治》:“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可见宋以前文献所述的“自汗”,只要是全身性汗... 自汗怎么引起?自汗发病原因?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自汗诊断标准&自汗做哪些检查?常见证候 营卫不和自汗:汗出恶风,周身疫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 风湿伤表自汗: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肢体重着麻木,小便短少,舌苔薄自,脉浮缓或濡滑。 热炽阳明自汗:自汗频出,汗量较多,高热面赤,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暑伤气阴自汗:自汗频繁,汗量较多,烦渴引饮,胸隔痞闷,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无力。 气虚自汗:自汗常作,动则益甚,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咣白,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酉,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阳虚自汗:自汗,动则加重,形寒肢冷,纳少腹胀,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鉴别分析 营卫不和自汗:由于素体表虚。卫气不固,腠理失密:再因营阴不足,易感风邪,致使阴阳失调,开阖失司,故汗出后恶风明显,周身瘥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风湿伤表自汗:多见感冒挟湿以及痹证等:正如(娄证治裁,汗症)指出:“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恶风自汗”。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或素体虚弱,复感风湿外邪,肌表受损。导致腠理时开时阖,所以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脉浮缓:风湿痹阻经络,经隧失于通畅,则出现肢体重着麻木,脉濡滑:湿邪易致三焦失畅,膀胱不利而小便短少:舌苔薄白,为风湿侵袭肌表而无热象。治宜祛风胜湿。益气固表,方选防己黄芪汤加减。 热炽阳明自汗与暑伤气阴自汗:二者皆为热证自汗,病机也有类似之处,但发病的季节。所感之耶不同。前者为伤寒邪传阳明之症,发病不拘于夏季:后者为伤暑气阴亏耗之症,发生于夏季。热炽阳明白汗的辨证要点是:大汗出而热仍不解,兼有高热烦渴、脉洪大有力等症,治疗宜清热泻火,白虎汤之粪:暑伤气阴自汗的辨证要点是:既有暑热(发热汗出)之征,又有气阴不足(口渴舌红,脉虽社}而无力)的症状,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 气虚自汗与阳虚自汗:皆为虚证自汗,但病因病机也不一样。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辩证要点为:自汗。稍动即出,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咣白。脉缓滑无力。治宜补气,固表止汗,方选补中益气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同·阴阳应象大论)日:“阳在外,阴之使也。”若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其辨证要点是:除自汗外,尚有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腰膝痠软等脾肾阳虚的见症。治疗宜温阳敛阴。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配以煅龙牡、五味于等收涩敛阴之品。 自汗一症,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均可出现,正如《伤寒明理论)指出:“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因此,自汗在临床上,首先要辩明外感时病与内伤杂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实证,后者多属虚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挟杂之证,应辨别标本,权衡主次,辨证论治。
自汗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 (一)气虚 1,临床表现:自汗而出,时觉汗出有恶风感,避风则虽汗出而不恶风,常在出汗后感到疲乏,或同时伴有短气现象。舌苔可正常,脉缓或无力。 2,病因病机:肺气不足,营卫不和,表卫不固,汗液外泄。 3,治法:益气崮表,调和营卫。 4,方剂:桂植加黄芪汤(《金匿要略》)加减。 药物:黄芪10~15g,桂枝6~10g,自芍6~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10枚。 方义: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黄芪益气固表,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 加减:脉弱迟,症情较重者,可加芍药至15g、生姜5~10片,党参15g,即新加汤(《伤寒论》):若易经常感冒者。主方加防风、白术。即桂枝汤(《伤寒论》)合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5,变通法:气虚自汗症重时。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脾肺同治,益气升阳,亦可在方中再加麻黄根、五眯子以敛汗,标本兼治。 (二)阳虚 1,临床表现:自汗而出,量较多,尤以上半身为甚,汗液不粘腻,汗味偏淡。平时恶风畏冷,四肢不温,汗后畏冷尤为明显。或伴面色不华(苍白、萎黄),汗后神疲。稍劳即感疲乏,纳食欠香,或进食则汗出。舌苔薄白而润,脉濡细或大而无力。 2,病因病机:阳气虚弱,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汗液外泄。 3,治法:益气温阳,固表止汗。 4,方剂:黄芪附子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生黄芪15~30g,淡附予10g,生姜3~5片,大枣10枚。 方义:用黄芪益气固表,附子温阳扶卫,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加减:脾气虚、气短疲乏者,加党参益气:阴津不足者加沙参、玄参养阴。 5,变通法:本症可用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若见阳虚自汗而挟内热,舌淡润而有浮黄薄苔,可用桂枝汤合二加龙牡汤(《外合秘要》)出入。即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龙骨、牡蛎、白薇、黄芩、附子,用桂枝、附子温阳周表,龙骨、牡蛎。芍药敛汗益阴,白薇、黄芩清热,是治寒、热,虚、实兼有之证。 (三)血虚 1,临床表现:失血、产后或外科手术后,突然发生自汗,汗量可多可少,常与夜间盗汗并见。出血量少者,可不兼它症:出血量多者,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舌质淡,脉虚细或虚大中空。 2、病因病机:血虚而气虚。表卫失固,汗液外泄。 3,治法:养血益气,止汗。 4,方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或圣愈汤(《兰室秘藏》)。 药物:①生黄芪30g,当归10g;②党参l0~15g,黄芪10~15g,当归l0g,白芍10g,川芎3~5g,生地10g。 方义:当归补血汤对无热蒙者有效,方用黄芪益气,当归养血,气益而血生,圣愈汤对一般气血两虚者有效,用黄芪、党参益气,四物汤养血。 加减:可加浮小麦、煅牡蛎、五味子、白薇以敛汗。 5,变通法:若血虚而兼阴虚有内热者,盗汗症较自汗为重,可改用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四)痰湿 1,临床表现:自汗呈阵发性,汗出发作时较多,缓解时较少。常有痰饮咳喘等兼症,如咳嗽、胸闷、短气、喘息,气逆痰壅而汗出,气平痰少则汗收。伴见头晕,恶心、痞闷、纳呆,腹胀或小便不利。舌质胖润,舌苔腻,脉滑。 2,病因病机:痰湿壅阻于内,肺气宣肃失司,表卫失固,汗液外泄。 3,治法:化痰除湿,理气降逆。 4,方剂:抚芎汤(《丹溪心法》)合二陈汤(《局方》)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2g,陈皮6g,茯苓15~20g,炙甘草5~10g,白术15g,川芎10g。 方义:半夏、陈皮和胃,白术、茯苓、甘草健脾,予以调脾胃、健中州而治痰,此治汗且治痰,治痰必降气。方中用川芎以活血和血,收“气血同治,痰瘀同化”之效。 加减:胸闷痞满加枳壳、桔梗,恶心呕吐加竹茹、生姜、大枣,气郁胸胁胀闷加香附,纳呆腹胀加苍术、厚朴,脾气虚则加党参。 5,变通法:以脾虚痰湿而自汗者,可用六君子汤(《诞治准绳》)加五味子、浮小麦、龙骨、牡蛎。 (五)湿邪阻遇 1,临床表现:自汗而出,汗液粘滞不爽,似潮似湿,汗出稍久可伴有臭汗味。气候阴寒潮湿则自汗增,温燥风凉则自汗减。每逢雨季多见。伴恶风,声音重浊,头重身沉,倦怠乏力,胸闷纳呆,关节酸痛,口腻。舌苔腻,脉濡。 2,病因病机:湿邪阻遏,表卫阳气不和,致自汗而出,汗液粘滞不爽。 3,治法:除湿通阳。 4,方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药物:羌独活各10g,藁本10g,川芎10g,防风10g,蔓荆子10g,甘草6g。 方义: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于、川芎,均为辛散风药,用风药胜湿,辛药通阳,为治湿郁自汗之正法。 加减:胸闷纳呆加半夏、陈皮和胃,腹满加苍术、厚朴除满,关节酸痛、身体酸楚加木防己、川桂枝宣痹止痛,小便不利加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即四苓散)利水。若兼气虚者,可合补中益气汤同用,即东垣治法,可详见《古今医案按·卷四》,兼郁证则合越鞠丸(川芎、香附、苍术、神曲、山栀)。 5,变通法:舌苔薄黄而润,小便不通,湿邪化热者。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利湿清热。即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白蔻仁、猪苓、通草。舌苔薄白而润,小便不通而自汗,口渴不敢饮,湿邪郁阻,太阳经脉不利,用五苓散(《伤寒论》),有热加石膏、滑石、寒水石。 【简易方药】 1,浮小麦30g,糯稻根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自汗所有证型。 2,黄芪30g,甘草5g,或补中益气丸,日2次,每次10g。适于气虚自汗。 3,桑叶30~60g,每日1剂,水煎服。 4,五倍子9g、广郁金30g,研细末,每15g蜜调成药饼2块,贴两乳头上,纱布固定,日1次。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自汗。 (3)两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盗汗。 (5)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F咽,用于气虚多汗。 2,中成药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 3,食疗 (1)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2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2)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有健脾补虚,滋养敛汗。用于病后体虚自汗、盗汗。 (3)燕麦50克,米糠25克,饴糖15克。将前二味水煎,去渣。分2次服,服时加饴糖调味。补虚敛汗。用治自汗、盗汗、虚汗不止。 (4)小麦麸100克,猪肉末250克,水磨糯米粉250克,葱末、姜末、盐、酱油各少许。将小麦麸与肉末、葱末、姜末等调料调成肉馅,水磨糯米粉加水适量,拌成软料,再与肉馅包成汤圆。煮熟后可随量食用。用治虚汗、自汗、盗汗等。 (5)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姜枣煨汤,熟后吃肉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6)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4,外治法 (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用于白汗。 (2)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末。取10克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孔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自汗。 【评述】 自汗症,表、里、虚、宴皆有之。据上述五种证候。气虚、阳虚、血虚属于虚证,湿郁、痰壅属于实证。在临床上又常有虚实夹杂者,当判断虚、宴程度而定补虚、泻实药之比例。 又,低热患者常兼见自汗、盗汗,常从阴血虚亏、气阴两虚治疗,或用清骨散、青蒿鳖甲汤滋阴清热,或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甘温除热、益气养阴。如有小儿自汗,以脾胃积滞、脾虚肝旺为多见,则当用保和丸或六神散加减出入。妇女自汗,如见肝郁症状,经水不调,乳房胀痛,情志不调,则用丹栀逍遥散;而因更年期冲任失调,肾虚肝旺而自汗,可用补肾抑肝法,如六味地黄合逍遥散化裁。 值得注意的是:自汗若有原发病因必先治病。稍加止汗、敛汗之品即可,若肺结核、慢性肝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慢性肺气肿等。自汗又与气候环境、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当注意诸此因素的调摄与治疗。若暑季见自汗、短气、烦渴当以清暑益气法,用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暑益气汤;若雨季见自汗,疲乏、口腻、胸闷、纳呆,则从除湿调中着手。用平胃、二陈、五苓散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