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庙探幽丨触摸城市悠悠文脉

 积慧堂 2016-12-10

?

小编寄语


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形容庙宇,“庙,尊先祖貌也。”《释名·释宫室》中也有“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可见,庙的本义是用于尊宗敬祖之处,后来则延伸为祭祀被尊崇者处。中国的文庙又称孔庙,是用于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第一座孔庙——曲阜孔庙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78年。

曲阜孔庙曲阜孔庙



文庙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的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框架,它规范着社会政治生活,也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文庙作为一种固态文化的存在,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庙的数量不断增加,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从最初单纯用以祭祀孔子,到后来产生因文庙而设立的学校或因学校设立文庙的“庙学合一”制度,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历史上许多名儒名贤也被请进文庙加以侍奉褒扬,如文庙中乡贤祠名宦祠的设立,使得文庙这一建筑所包含的内涵不断扩大。可以说文庙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文庙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统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复合载体,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

北京孔庙北京孔庙


文庙的建筑形制具有比较固定的风格和样式。中国文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各地文庙基本都遵循着比较固定的形制建造,即以曲阜孔庙的组群结构为基本模式,再依各地具体的人文、风土状况而各有差异。

北京孔庙北京孔庙


文庙是历史留给当代社会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国的文庙在历经风雨和战乱后,很大部分没能遗存下来,目前坐落于各地的文庙建筑,历史不一,规模不一,保存状况也不一,它们依然在展现各地文化风采、弘扬儒家思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孔庙建筑尚有300余处,以东部和西南部所保存的数量较多。孔庙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在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东亚到东南亚以至欧美国家,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落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印证。

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
文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讲,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良平台,当下,许多文庙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针对未成年人的可参与性文化项目,其中,尤以文庙中进行“开笔礼”和“成人礼”这一方式的社会影响最大、开展范围最广。

曲阜孔庙曲阜孔庙


随着文化旅游热度的高涨,在旅游中找寻文化遗产,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心灵回归和追求自身文化根源的心理诉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重回众人的视野中,“回归儒学”、“回归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热潮,为适应这种社会热潮,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标志之一的文庙在当代社会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一座文庙,固守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文脉,它具有一种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浓墨重彩的文化景观。


福建是我国东部地区文庙保存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古时,凡县以上方能建造文庙,文庙为当地政府和县级地方实施礼乐教化的地方,衡量了当时福建各地的文化发展水平。我们探寻了福建不同地方的文庙,有的居于闹市,有的偏隅山中,有的历史悠久,有的仿古建新,走进它们,在雕梁画栋和飞檐重阁间,感受那气宇轩昂的文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福州文庙

隐于闹市的幽静之地

摄影/周华摄影/周华


福州文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又称“先师庙”。文庙始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是观察使李椅从布司衙署附近移建于现在圣庙路的府儒学。历史上,福州孔庙曾在宋熙宁、明洪武和清咸丰时期遭三度大火,规模渐次缩小,现存的文庙为清咸丰年间重建。2006年,福州文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摄影/周华摄影/周华



沿八一七北路往南行,地铁的修建围挡将道路挤得苗条。福州文庙的红色高墙便是在一处围挡的后方,像极了另一方红色的围挡,将庙宇保护在内,带着它独有的质朴韵味。文庙坐落在圣庙路边,路边的古榕撑起了一片阴凉,光线拨弄着古榕长长的须发,轻摇,轻颤,如初生的垂柳般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摄影/王修标摄影/王修标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立石,六柱三开的棂星门巍然耸立,棂星门后的庭院中,有一个半圆形的泮池静卧在中央,洁白的石拱桥跨越池子,连通了今昔内外。

大成殿内,以“万世师表”为首的六块蓝底金字匾额高悬于梁上,孔子双手相叠端坐于堂上,四配相守左右,另有数十位贤人石雕恭立于四周,略略一数,竟有七十二人之多。走进细看,他们的动作各不相同,有的人双手拢于袖中,有的人单手捋须,扩胸挺立,无论动作为何,他们都目光坚定地看向前方,似乎正聆听着孔子的谆谆教诲,令人不敢高声语,唯恐惊扰了他们。

文庙庑廊内,身着长衫的蜡像再现了当年的学堂与科举的考场。考场上,有的学子提笔书写正酣,有的学子则陷入了沉思之中……一块木板为桌,一块木板为椅,拼在一起便是休息的床了,相比如今现代化的考试环境,着实差别巨大。但正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学子们尽展寒窗苦读的学识,一较高下……

摄影/王修标摄影/王修标



夕阳渐落,文庙的红墙在余晖中泛着温和柔亮的色泽,庑廊的檐下几只小小雀鸟,时而踱走,时而雀跃,活泼可爱的模样为庄重肃穆的文庙增添了些许生机。

泉州府文庙

文庙里的闽台缘

泉州府文庙位于鲤城区中山路冸宫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今址。其规模宏大,布局匀称、规制完整,建筑风格以宋代为主,融合元、明、清各代特点,是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为我国东南地区闻名遐迩的文庙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泉州琳琅的文物中独放异彩。

2016年农历新年,泉州府文庙作为春晚分会场之一,镜头下,泉州古城在春日的夜色中独染一份静谧与安详,阖家团圆庆贺新年之景温馨而美好,府文庙内锣声震天,灯火灿烂,大抵最和旧时欢庆佳节的热闹气氛相与,令人在浓浓年味中全然忘却了平日里的纷纷扰扰。


平日里的府文庙是安静的,大成门虚掩于树后,院内绿树红墙、白桥倒映在碧水间。一汪青碧的泮池,几尾锦鲤在水中欢畅地玩爽,一条泮池石桥架于水面之上

东芜的“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人们细致统计了泉州各县各朝代文武举人数目,人数之多着实令人惊叹。展览馆内还陈列了各式典籍书画,文魁进士的牌匾,还有古代私塾教学的木偶模型,数十位古装小人儿端坐在书桌前,或合书背诵或捧卷朗诵,夫子模样的老人端坐堂前,一派和谐的课堂景象。堂上供奉的孔子画像正慈祥地看着他们,眼含笑意,一幅满意的模样。

相传,府文庙内原来有株皂荚树,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着该科会有多少人高中。五代后梁贞明四年,泉州府文庙皂荚树结了一荚半,这一年,晋江生员陈逖高中状元,黄仁颖落第。到了后唐天成二年,晋江生员黄仁颖再度赴试,得中状元,传说那半荚皂复生成了全荚。泉州府文庙“登第皂荚”的说法,在《晋江县志》《泉州府志》以及宋朝徐铉撰《稽神录》中皆有提及。

大成殿前的露台,便是两岸歌手携手唱响猴年新春之曲的春晚东会场了。此时的露台上,一鼎香炉香火正旺,袅袅升腾起的烟气绕上两侧的古榕树枝,古榕树极为配合地轻轻晃动枝丫,令人恍若登临仙境,有种飘忽之感。

当年儒学渡台,台南建起了全台第一座文庙,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岛上的孔庙也不断增多起来。台湾各地最早的孔庙大都是由泉州的工匠组织修建的,两地的孔庙建筑形制一脉相承。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调任台湾首任知府时,在任五年内修建了两座孔庙,为两地文庙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如今,每年都有不少台湾同胞来到福建祭祖,府文庙也成为他们瞻谒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一个重要象征载体。

上杭文庙

见证客家兴盛文脉

摄影/琰棱摄影/琰棱


上杭文庙坐落在汀江河畔,上杭县城区轴心。据乾隆版《上杭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迄今已有将近800年的历史。整座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是杭邑历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扬儒学、祈求功名、聚文会友的高雅圣地,学宫之所。

摄影/琰棱摄影/琰棱


从古代客家先民辗转南迁来到上杭,这里就成了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之一。南迁而来的客家先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他们有着深深的儒学教育理念,孔庙的修建,使得崇文重教的精神得以传播,与上杭灿烂的历史文化共同作用下,让一个曾经密林遍布,草莽众生的不化之地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孕育成了一个集“书画之乡”“建筑之乡”“山歌之乡”等美誉的黄金宝地,也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墨士、丹青高手、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

文庙宽阔的广场前,挺立着一块高高的下马碑石,碑石上刻着“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在古时,所有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见到此碑,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表对孔子的尊崇之意。

上杭文庙的棂星门则融入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风格,六柱冲天柱式石坊,儒雅大气,石柱分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在客家人的宗祠大门前通常有抱鼓石,在鼓石上部雕刻倒立的石狮,这是福建客家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到了文庙这里,抱鼓石上的雕刻则改为了龙饰和祥云,左右镶嵌雕刻精美的云龙寓意双龙拥圣。

泮桥四周有石雕围栏,雕刻精美的莲花顶,泮桥前的石铺地上还镶嵌着龙和凤凰图案,这是客家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夙愿,在人们心中走过泮桥,就等于进入了最高学府。

但是,这里的人们则习惯称这座泮桥为“状元桥”。古时泮桥都是封闭的,常人不允许从桥上经过,只有状元等人才可从上面走过去,所以泮桥又被称为“状元桥”。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历代武状元几乎都被北方勇士包揽,以致民间有“武(状元)不过江”之说,而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上杭籍丁锦堂因其极大的臂力一举夺魁,成为罕见的“过江武状元”,而曾经他便从此桥走过。后来人们在临考前,都会在文庙祭祀许愿,祈求高中状元。

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建筑,一块“万世师表”的匾额历久弥新,天花板上的藻井富丽堂皇,绘有有精美的双龙、双凤图案,栩栩如生、精妙绝伦,两边墙壁上绘有花鸟、龙凤、玉兔等纹案,历经百年依然还能看出细腻的工笔。

长泰文庙

一座文庙的旧忆与新生

长泰文庙原址在长泰县城,与石岗山顶的文昌阁对峙相望,历尽沧桑,几经兴废。如今,长泰文庙在石岗山南麓异地重建,总建筑面积2866.8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庙,既展现了的长泰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融入了来自孔子故里曲阜的相关资源,让游览者感受到一股涤荡心灵的厚重文气。

据记载,长泰文庙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原址在县城(现长泰宾馆一带),与石岗山顶的文昌阁对峙相望,历史上经多次维修、重建和不断完善,几经废兴,历尽沧桑。


沿着龙津江畔前行,来到城中的山峦边。彼岸高楼林立,此岸却林木丰茂,遥望山顶的小小阁楼着着明艳的红装,在晴空下熠熠生辉。

摄影/益鸣摄影/益鸣


据说这座石岗山上的小小阁楼便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文昌阁了,以八卦形状建阁,相传在文昌阁落成的第二年,恰逢长泰士子六人同科中举,此后更是涌现出漳州唯一的状元林震、戴昀一家六代七进士、戴耀祖孙“三世尚书”等不少传世佳话。无论是巧合还是确有“文昌鹊起,人文不丕,甲科勿断”的说法,文昌阁承载着长泰人民的信仰。

文庙前文化广场是一处极为开阔的平地,伟丽的建筑与文昌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向左右延展,磅礴浩大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

两侧十二根文化柱以浮雕图景、成语故事等形式分别讲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公、和等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其中,孝、义、廉等三根文化柱,取材于长泰圣侯公庙陈耸至孝、岩溪珪塘陆秀夫舍生取义、五里亭赵珮却金等当地人民耳熟能详的故事,让文庙融入了当地文化,更彰显了地方特色。循着太平盛世浮雕向前,孔子雕塑肃立于广场之上,双手相交于胸前,面带温笑,庄严而又慈祥。

摄影/益鸣摄影/益鸣


大成殿内雕梁画栋,彩漆塑像手持碧绿色玉牌端坐堂上,复刻康熙皇帝亲笔楷书的“万世师表”蓝底金字匾额高悬于梁上。殿内有各式祭器、礼器、有簠、豆、铏、爵,建鼓、龃龉、编钟、石磬等物,青铜器皿器乐散发出的古朴气息,传承了千百年的礼法制度神秘而庄严,似乎遥远,却又切实地在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

摄影/益鸣摄影/益鸣


大成殿外的木架上,写满祝福的木制红符随着山风的吹拂晃动着长长的穗,来自山东曲阜孔林的祝福——“圣树”此刻正在殿旁茁壮生长着。

江汉秋阳

原文“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出自孔子的弟子曾子之口,意为:孔子的人格道德就像长江汉水清洗过那样干净,又如被烈日晒过那样无瑕,孔子是没有谁能够相比的。后人用“江汉秋阳”来比喻孔子思想境界的高尚,是别人达不到的。

金声玉振

原文“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古代奏乐以钟发声(金声),以磬收韵(玉振),奏乐有始有终。这段话赞颂了孔子兼收并蓄,德才兼备,通权达变,学识渊博。后人用“金声玉振”来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古代入学仪式

本期策划编辑丨时代列车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