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宫如意赏鉴

 自华居 2016-12-10

?如意最初是挠背搔痒的爪杖,《裨史类编》中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后来如意逐渐演变成为高雅之物。明清时期,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同时更为帝王将相所青睐,成为承载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在清代宫廷中,如意备受推崇,天下最华美的如意纷纷被贡入皇宫。于是宫禁之内无论是书房案头还是宫室坐榻到处都有如意的形影。这些如意,贵比金玉,穷极工巧。清宫中的如意已经不仅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更是权位和财富的象征。


今年恰逢南越王墓发现30周年、南越王博物馆建馆25周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了一次清代如意展览,旨在通过这些精美的如意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吉祥文化。该展览分“吉祥如意”、“天保九如”和“古韵新风”三部分,分别侧重介绍:如意作为传统吉祥物的吉祥纹饰所表达的人们祈祷祥瑞的美好愿望;如意由于清代皇家的喜爱和需求,成为清宫诸多正式礼仪、犒赏、陈设等必备的祥瑞用器,其中尤以“九”作为最大阳数,大臣敬献如意每每以九柄为一组,取最为吉利之意,祝愿帝王长寿齐天;如意由于清代帝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爱慕,效行明代文儒雅士把玩如意的风尚,发展达到空前的鼎盛,成为书斋文房清玩雅赏之物,还频频出现在帝王后妃肖像画中。在这种风潮的推动下,如意的材质不仅仅是使用贵重的金玉宝石还利用天然的竹木加以巧妙的制作,既有对前朝的承继发扬,又推陈出新,可谓古韵与新风交相辉映。


此次展出的精品如意按材质、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金属如意


这类如意所使用的金属材质,包括金、银、铜、铁以及各种合金、镀金镶嵌、金属胎珐琅等。其中铁制如意时代较早,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如意,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时或用以指画向往,后有雕竹为之。”金、银及工艺难度极高的金银累丝如意,则更能显示宫廷用器的奢华与工艺的精湛。

(一)清乾隆·金累丝万年如意,长42.7厘米,是一套60柄金累丝如意中之一,每柄均以绿松石镶嵌“甲子”、“乙丑”等干支纪年和“万年如意”字样,60柄恰好组成一周甲,是乾隆皇帝六十万寿(1770年)时王公大臣进献贡品,共用黄金一千三百六十一两。累丝,是传统金属细工中较为精巧的一种技术。利用金、银等金属良好的延展性,抽出细丝,通过盘曲、焊接等工序组成各种纹饰或造型。这套如意,通体应用累丝工艺,玲珑剔透,制作繁难。


(二)清·乾隆款画珐琅花卉纹如意,此柄如意为乾隆年间宫廷制造,长34厘米,其首部为灵芝形,长柄微微弯曲,呈“S”形状,舒展有度,曲线优美。通体以明黄色珐琅为地,柄首彩绘盛开的大花一朵,柄身正面彩绘缠枝花八朵,尾端饰展翼红蝠一只。三部分图案既形成变化,又统一和谐。质地细润,色彩淡雅,描绘精致,是乾隆时期画珐琅中的优秀作品。柄首背面还有蓝色“乾隆年制”楷书款。故宫博物院所藏如意虽数量不少,但带有款识的却非常罕见,这件画珐琅如意更是独一无二,因此愈显得弥足珍贵。珐琅,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玉石如意


玉石类如意,材质丰富,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翡翠、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自清代中期开始,由于乾隆皇帝的雅好,用整块玉石雕刻的如意成为朝贡、赏赐、馈赠的必备品。尽管嘉庆朝以后,皇帝谕令禁止从新疆地区大量采玉运往内陆,但道光十五年(1835),清查内府库藏时,仅玉如意一项,就有240余柄,足见玉石质地在清中后期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


清·青玉海屋添筹图如意


此柄如意长32厘米,首部雕刻的图案是“海屋添筹”的典故。据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载,传说在蓬莱仙岛上有三位仙人互相比长寿,其中一位仙人说每当他看到人间的沧海变为桑田时,就在瓶子里添一个树枝(筹),现在堆放筹码的屋子已经有十间屋子了,这个典故用来祝福长寿。这柄如意上仙鹤衔筹飞向云雾缭绕的华屋正是添筹之义,葡萄则寓意多子多孙,因此其图纹传达出的就是“万寿无疆,子孙昌盛”的美好祝愿。

清·乾隆御题青玉和珅隶书如意


青玉质,长45.3厘米。如意头边沿略凸起一周窄边,其上阴刻锦纹。如意头中心留白部位及如意柄正面镌刻楷书乾隆三十年(1765)御题《咏白玉如意》,末署乾隆乙酉新正御笔并阳文比德、阴文朗润二印。柄背面镌刻隶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题《咏和阗白玉如意》,末署“臣和珅敬书”并阴文乾卦、和珅二印。字之笔画均填金。如意柄末端表面随形凸雕方折几何纹。


相同的诗文亦见镌刻于清宫旧藏另一柄如意之上。诗文传达了乾隆帝对当时玉雕行业据重量衡量玉器贵贱,从而导致过度惜料现象的不以为然。据记录,此如意旧陈漱芳斋。

清·嘉庆御题青玉太平有象图如意


长42.9厘米,青玉质。如意头表面浮雕一象,背驮万年青。象身所搭锦披上装饰花卉及山石、水波图案,下垂丝穗。如意柄表面镌刻楷书嘉庆二十五年(1820)御制诗一首,末署“嘉庆庚辰新正御题”并阳文“会心不远”、阴文“德充符”二印。笔画均填金。


蕃邦进象历来被视作天下太平的象征,而万年青则寓意国家长治久安。因其被赋予的吉祥含义,太平有象、万年青成为有清一代十分流行的装饰艺术图案。


清·水晶龙凤纹如意


水晶质,晶莹剔透,长41.7厘米。如意头顶部浮雕一螭龙,表面浮雕日月、星辰及海水、江崖。柄身近颈处浮雕火焰珠一颗。柄身表面浮雕一凤,口吐祥云。螭首、凤首遥遥相对,形成龙戏火珠、凤吐祥云两组图案。龙、凤历来是皇家的象征,而海水、江崖、日月、星辰隐含国家社稷之意。此类装饰图案多为皇室专享。


竹木如意


竹木雕刻如意,明末清初时最为流行,主要为文人雅士案头上的陈设和清玩。此类如意的素雅韵致,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成为清代中期以来地方官员进献祝寿贡品的重要门类。其中木柄上镶嵌各式古代玉器者,特别富于趣味,亦为后世收藏家千方百计搜求的遗珍。



清·剔彩仙人云蝠图如意


木胎,长38.5 厘米。首部雕八仙人物之一何仙姑,柄身中段开光内雕蝙蝠口衔卍(wàn)字和罄(qìng),周围祥云缭绕,取意“万福吉庆”,开光上下分别雕螭纹和夔凤纹,尾部雕一蝙蝠,取其谐音“福”。


剔彩是雕漆工艺中的一个品种,即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别髹涂到胎体上,达到一定厚度后再进行雕刻,并根据图案的需要分层取色,把不需要的颜色剔除掉,以此来丰富图案内容,同时又增强了立体感。

清·剔红八宝纹如意


木胎,采用雕漆工艺,长16厘米,在柄首雕白盖、金鱼、宝瓶、莲花,柄身中段开光内雕盘长,开光外上雕法螺,下雕宝伞,柄尾雕法轮。如意漆质红润,刻工精细,应是乾隆时期作品。八宝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亦称“八吉祥”,是以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朝,流行于明、清。

清·沉香木雕八仙庆寿图如意


长56.5厘米,首部呈心型,通体满雕,以寿星和八仙人物等组成图案。首部正中雕刻突额长髯寿星,一手托如意,一手持桃,盘肱曲膝端坐正中,两旁有八仙中的汉钟离、韩湘子相伴;在柄身上,中部为吕洞宾、李铁拐同立,其下顺次为张果老、曹国舅、蓝彩和、何仙姑,均手持法器,神态各异,端坐在流云之上。柄上还浮雕四个委角方形开光,刻有阳文楷体“万福攸同”四字。柄尾系红色丝线编结的“寿”字及黄色丝线缠成“卐”字的黄丝穗。

清·竹雕灵芝式如意


长35.9厘米,曲柄翘首,呈天然灵芝形,柄茎上方分出两支小杈加工成小灵芝,芝首以自然根结略加刮磨而成芝朵,形象逼真。此柄如意颇具雅逸之趣,雍正时的一幅王妃赏花图,人物手中的如意和这柄如意相仿。

清·竹根雕双蝠三多纹如意


长47.5厘米,采用镂雕技法刻制,体大干粗,中柄微曲,首部圆厚,柄身满雕花枝和果实。如意首为双桃并蒂,两只蝙蝠如捧双桃,一前一后展翅伏于双桃间;柄中两个佛手相附,佛手的果指勾曲细瘦如人指;柄上方桃花绽放。柄尾两枚开口石榴卧于枝叶间。布局严谨,构思精妙,喻福寿双全。且刀法娴熟精炼,亦是竹根雕刻中的精品。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