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柴达木

 晨晓光 2016-12-10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离开青海已有20年了。回想在青海艰苦创业、拓荒耕耘、兴修水利的日子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在心灵深处,那巍峨的雪山,浩渺无际的戈壁滩,瀚海蜃楼中飞奔着的野马和野黄羊,总是时隐时现,让人魂牵梦绕,还有那哒哒作响的马蹄声和清脆的驼铃声,总是在耳畔回响……

兴修水利,创建瀚海绿洲

在德令哈要开荒种田,就要兴修水利,做好基础设施建设。1955年起在德令哈农场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干、支渠修建成永久性的水利设施。

兴修水利工程非常艰苦,一项工程的完成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长期野外工作,大家没有休息日,没有加班费,没有怨言,但干劲冲天。

从1954年到1956年,各作业站一边开垦荒地,一边修建水渠等水利设施,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渠道的整体规划和修渠工作。水渠的成功修建,使农场3万亩农田扩大到了5万亩,成为青海最大的旱作农田基地。

水渠、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修建为劳改农场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也为德令哈劳改农场5万亩灌溉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为青海“瀚海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0年8月7日,山洪暴发,水库大坝受到严重威胁。我一看情况危急,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固坝堵漏。整整三天三夜,湿漉漉裤子硬是靠自身的体温暖干。但从此我就落下了拉肚子的病根,连梨、绿茶这些凉性的东西都不敢吃,体质也大不如从前了。

防沙护林,农场发展壮大

风沙是威胁农场生存发展的最大敌人。每当风沙刮起时,大片的沙丘会流动起来,流沙掩埋庄稼,堵塞渠道,掩埋畜圈,满屋满床全盖的是厚厚的浮尘。

战胜沙漠化、改善小气候的最好办法就是营造防护林带。所以,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农场人就开始进行了大规模营造防护林带工作。植树时,发动干部、工人、犯人及职工家属,挖坑的挖坑、种树的种树、浇水的浇水。经过几年的植树造林,田间防护林初具规模,终于在风沙中生存下来,呈现出新的生态环境和荒原绿洲。农场也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青海最大的国营劳改农场,成为海西的绿色粮油基地。

农场建设非常规范,农田全部按照最先进的标准设计规划。渠道配置完整,干、支、斗、农、毛渠五级各成系列,地平埂直全部园田化。耕作区内都是条田,每条条田长1000~1500米,宽度依地形而论,10.8~28.8米不等(要符合播种机的播幅)。

盐碱改良,农田实现高产

德令哈农场农业生产最大的问题是盐碱地的问题。尕海分场的土质比较好,但土地肥力不高。只有进行盐碱改良处理,土地才能种庄稼,尕海才能拓荒发展。

为了解决尕海灌区开发后可能出现的盐渍化问题,我们早在1964年做规划时就有一个完整的方案,既要解决灌水的问题,又要解决排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自流灌溉与提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引河水灌溉。主干渠铺设瓷砖,北干渠、东干渠铺设塑料薄膜防渗处理,尽量减少地下水的补给;二是提水灌溉。也就是打井灌溉,所以规划了12眼灌水井,同时为了防止地下水位的上升,也规划了30眼排水井,作到井渠结合、排灌结合。为了验证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我们曾在九大队安排有3眼试验井,先行试验。

1964年冬,省科委在每个农场抽调人员,与省农林厅、农科院、水利厅等部门组成了一个15人考察团,赴山西大寨、山西郓城、河南原阳、河北、山东等地参观考察盐碱地改良成果。

回来之后,我结合尕海分场实际,提出用“竖井排灌”的方式,既可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盐改试验工程分期圆满完成,尕海分场所属四个大队共有耕地5.5万亩,其中2.5万亩盐碱地得到改良。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的试验,取得了令全国瞩目的好成绩。(口述:陈彦昭记录:陈静)

来源:中国财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