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冯小刚那样做一个精明的混蛋

 昵称2074006 2016-12-11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演讲,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的一篇演讲,叫《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徐凯文是谁?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这一串职务告诉你这是一个权威的心理学专家,最重要的是,他是北大的,负责整个北京大学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




这种人物,如果他不只是个技术派,同时兼具北大气质,那么,他就有可能掌握到这个时代的核心秘密:我们这个时代最精英人群的心理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他的讲述令人震惊。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这是那些北大学子向徐凯文做心理咨询时写下的卡片,症状描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跟徐凯文说的话。


徐凯文在北京大学一年级新生里做了一个统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太大意思,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最后还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在这篇演讲中,徐凯文列举了一些北大的优秀学生深陷心理泥潭甚至选择自杀的例子。


在徐凯文看来,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危机状态的症状类似抑郁症,比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抑郁症药物都对他们缺乏效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徐凯文的临床观察看来,他们的症状虽然具有抑郁症的特点,但各种症状都相对较轻。抑郁症研究表明,真正的抑郁症根本不只是一种心理的变化,更多是一种器质变化,跟癌症和冠心病一样,人体的某些物质产生了失衡和病变。


但徐凯文观察到的这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像器质性变化,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异化。徐凯文将他观察到的这种心理疾病命名为“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大概是这样一种状态——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他们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看到这里,船长有两个感受。


第一,当学渣也有当学渣的好处啊。船长大学时,平常时间自己玩自己的,到了考试季,每天晚上熬通宵,各种狼狈背书、做题,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啥?从来没时间去想,能不挂科就不错了。至于那种拿到所有奖学金和第一名,睥睨天下的无意义感,还从来没有经历过。


第二,最初觉得震惊,看到这里突然觉得也不震惊。毕业很久,以至于不太回想大学的情况,但被这篇文章拉回来一些记忆,想起来,大学那段时间,我身边好像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我的高中同学,理科学霸,全市理科永远的第一名,轻松考上北大。到了北京之后,我们这些都在北京的同学会聚餐,结果大二那年此君突然消失很久。大概半年之后回到家才从县城八卦妇女那里知道,这位老兄患上网瘾,精神颓废,已经从北大退学。


另外一位理科学霸,跟这位老兄齐名,毕业后去了清华。这位老兄比前一位夸张,他不是主动退学,而是被清华强制退学。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小城八卦消息是说他沉迷电脑游戏,各种挂科,同时无法处理同学关系,在学校里出了事情,被劝退。



网瘾少年接受治疗


至于我的大学,也是帝都一座比较有名的大学,但回想一下,我身边好像也发生过不少次流血事件、退学事件,另外,大学四年期间,学校的跳楼自杀事件好像一直未断。


多年以后,跳脱过来看,当时只是觉得奇怪,这样的学霸有什么想不开的,以他们的学习能力,前途无限,而在舆论中,大家对他们的标签一概简单粗暴,比如网瘾,比如性格内向。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很有可能,他们当时就有心理疾病。


我并非心理医生,没有资格,也没有证据judge这些人。但按照人性的常理以及精神病形成机制推断,这些高中大学之前的优秀学生患上心理疾病的几率很有可能确实高过其它人。


原因有很多种,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其中一种,这种原因可能是很多学生出现精神问题的根源之一,但这种原因并不只有那些精英学生有,某种程度上,它是社会某一类人的人格。




还是以徐凯文教授文章中的精英学生作分析对象。


这类大学生里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人生从小到大都是“目标主义者”,这个目标并不只限于成绩,还包括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他的塑造目标。他们太聪明,以至于每个目标都能轻松达到,于是他们获得了家长、亲戚、学校和社会的赞誉认可,换句话说他们获得了非常多的爱。


但问题在于,这些目标有可能或者事实上大部分并不一定是他们内心追求的。比如说,在高中时期,外界给他的目标是包揽数理化竞赛大奖、全校学习楷模、超级乖学生,但他内心可能想的是每天打篮球看武侠小说以及追求隔壁一个成绩很差但长得好看的女生。当外界目标和个人内心追求冲突时,他们大多选择了前者,同时压抑后者。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在长久的这种目标训练中,他们就会被训练成一种目标思维模式,他们为了外界的目标而活,一旦每个目标都轻松实现,他们会觉得非常没有意思,因为这些目标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或者带来的兴奋边际递减。


但更要命的是,与此同时,他们逐渐失去了感知内心需求的能力以及追求个人目标的生成机制。


为什么会失去?因为人体的生命力来自欲望,欲望获得之后,会刺激脑垂体里的兴奋神经,分泌多巴胺这样的快乐神经质。按照精神科学的研究,脑垂体内部快感神经的刺激是一种越刺激越兴奋模式,相反,如果长时间不刺激,它就会变成死火山模式,没有人唤醒它,越没有刺激,它的神经就越钝化,最后欲望越来越少,你对生活的感知力就越来越淡。




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把这个话题往大的拓开一下,其实就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怎么去应对人性欲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和冲突。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心里都有无穷欲望,坏的欲望,好的欲望,以及中性的欲望。


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在很多方面会走极端,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在中国主流舆论和主流社会对所谓优秀学生的人设建构中,你会发现,它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它要求学生压抑所有“坏”的欲望,实现“好”的欲望,而这种“好”与“坏”的标准都是由他们制定的。


一个好学生,不能讲脏话,不能打架骂人,不能抽烟喝酒乱交朋友,不能泡妞看黄碟,不能看任何与学业无关的书,不能在学习时间听歌、打球、打游戏,不能顶撞父母、老师,等等。同时,他必须考第一,他受了委屈不能打架骂人,不能谈恋爱,不能晚归,不能跟坏学生玩,他必须按照领导的要求在升旗仪式时写讲话稿,必须在开班会的时候装模作样,他必须做一个完美学生。




讲真,如果我们按照这个人设去过日子,人生的确一点儿意思没有。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乖学生就是这么过的,回想一下你的小学中学,是不是有这样的人?


不过日子没趣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久而久之不知道什么是有趣,什么是爽,什么是痛快,什么是好玩,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快感,最后,它们变成了类似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兴趣减退、精神不振、无意义感、无价值感。


很庆幸,从小到大,船长最爱玩儿的朋友永远是那些不怎么乖的学生,我的中学只干三件事,逃课打球、看杂书以及暗恋和明恋。到了大学,更是放肆得一塌糊涂,各种翘课,打球时各种冲突,以及学会了各类粗口。


不妨公开说吧。这个社会让人不爽的人那么多,我们就该骂回去,甚至打回去;我们如果喜欢上哪个姑娘,就该追她、上她;我们如果觉得打球很爽,唱歌很爽,游戏很爽,就该放下手里的课本去疯玩;反过来,我们如果觉得某些书本就是垃圾,某些知识就是没屁用,某些老师是傻逼,我们就应该嘲讽它、唾弃它、腹诽它,如果我们觉得有些人讨厌,就远离他,如果有些人有意思,哪怕天下人骂他,为啥不能先接触了看?




我当然不是在这里倡导极端个人主义,但是,我们要明白,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在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不断博弈不断平衡的过程。我们学会骂人,吃亏之后当然就学会怎样收回,我们学会打架,当然就知道怎样应付社会渣滓,我们学会拒绝,当然就知道怎样不被虚伪社会利用,我们学会轰轰烈烈的失恋,当然就知道怎么样细水长流。


所以,重点应该是,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去释放和满足个人的欲望,哪怕是一些不好的或者不被主流支持的欲望,但同时,我们又该在这个满足个人欲望的时侯,逐渐懂得随心所欲不逾矩。最怕的就是,始终压抑自己的个人欲望,从来没有自己的个人目标,不为自己而活,反倒是为了那些社会给你的人设而活。


假设人是一台机器,纯粹的理性机器,对于那种目标主义者我没有任何话说;假设人能够活到完全以社会目标为个人目标,完全没有其他社会不需要的欲望,他也能活得生命力旺盛,人生充满趣味,那我也没话说。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就是人,大部分人都是内心深处藏有大恶,也藏有大善,我们绝无可能是一台机器,也绝无可能变成那样的异化人种


这几天,很多人在讨论冯小刚。这位老兄才是真正的老炮、大炮,这些年,他开撕过的人,骂过的人太多,最近又因为电影的事情和王思聪撕。我看到舆论是几乎一边倒骂冯小刚的,同时,我也看到有人在对比他和李安,意思是,你看李安永远谦谦君子,一个都不得罪,冯小刚这种人就是典型反面,粗暴自私,素质太差。


我倒想说,冯小刚就是很懂得适度释放欲望以及与社会规范进行博弈的精明人。他的确经常惹人怒骂,但他其实有攻有守,有撕逼也有圆场。在中国这种人心险恶的社会,如果冯小刚天生就是这样的人,他骂人能让他爽一点,我觉得一点儿问题没有。相反,如果他不骂,会不会憋死他,会不会让他神经崩溃?


我宁愿你像冯小刚那样做一个精明的混蛋。适度释放你的欲望,适度出一些格,于个人心理的健康都有好处。




那些好学生们,从小到大都不当混蛋,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情绪,没有不爽,心中没有怨念要释放,可是他们太不熟悉混蛋模式了,一旦某些事情压抑到最后拦不住,他们要当混蛋可能就变成走极端,就容易出事情,火山怒喷,杀伤无数,这就是很多看上去特别乖的学生经常做出让你瞠目结舌事情的原因。


所以,当混蛋,要从娃娃抓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