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为了城市的乡村(留守情之四)

 梁园处士 2016-12-11

  


 




 我从事农村留守人口的研究迄今已经近十年了。回想每一次研究,在完成调查、撰写出文章抑或著作之后,我脑海里最深的记忆并不是那些数据或图表,不是对结论观点的长篇论述,而是我们走过的每一个村庄,是村庄里留守儿童纯真的笑脸和为家计分担的稚嫩肩膀,是留守老人遥望儿女的殷殷目光和被生活压弯的脊背,是辛劳持家的留守妇女隐忍的病痛和聊起心事时悄悄抹去的泪水。回想起每一次对留守人口的研究,最牵动心弦的是那些青壮年人口流出之后空寂落寞的村庄和那些在村庄里为生存而依然奔忙守候的人们。





这本厚重沉甸的《留守情 思亲谣》又一次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乡村,带回了我和我的同事在乡村进行研究的难忘岁月。感谢两位作者,已过花甲之年仍走遍中西部地区的沟壑山梁,用镜头留住了这些留守人口的生活图景,留住了属于当下这个特殊变迁时代的中国记忆。同样是关注留守人口,当面向广大读者时,学术研究的可及性和沟通性上始终有着一定的距离感;而《留守情思亲谣》用直观的光影、质朴的语言跨越了这一距离,那些沧桑的皱纹和思亲的目光直击每个人的内心。感谢两位作者,用如此动情的方式将农村留守人口现象呈现给读者,用如此震撼的百余幅照片唤起全社会对农村留守群体的关注。我相信,看完这本图文作品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一份感动,而传达这种情感的并不是高精的摄影器材和两位作者对摄影技术的巧妙把握,而是他们在日益陌生的社会中依然坚守的人文关怀。






感动之余,胸中郁结的是挥之不去的沉重。黑白和昏黄是这本图文集的基色,彩色的作品只有寥寥几幅。我想,这样的安排应该不是偶然。冷色基调映衬的恰是农村留守人口在劳动力大量外出、家庭分离背景下的艰难处境。由于父母的外出,那些本应在双亲膝下承欢的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都受到了深刻的负面影响。由于父母监护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对于独自持家的留守妇女,“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不仅承受着因劳动负担造成的健康疾患,长期分离的远距离婚姻更让她们难寻亲密的情感抚慰与关怀。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使得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被消弱;不仅如此,子女外出后,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我的生活已经失去了色彩”,2007年当我在安徽省太湖县的一个村子里做调研时,一个父母在外务工的女孩这样描述她的生活。在这些图文作品中,我同样读到了这种低沉的呐喊。当然,留守人口的生活世界并非完全是黑白色的,正如作者所展示的,鲜亮的色彩跳跃在迎新年的财神画上、婚礼仪式上和归家亲人的脸上——家的团圆就是最可贵的温暖。然而,正是这样的温暖,在留守人口年复一年的守望中,显得格外的珍贵。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有限的格局中所触发的无限的想象与思考。循着照片中这些农村留守人口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他们那些为了家庭生计而在异乡拼搏的家人:在城市建筑工地脚手架上顶着烈日攀援施工的中年男子,在全球大企业的中国代工工厂流水线上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的年轻姑娘,在繁华都市的街道上摆卖水果摊又不得不时时警惕城管的农村夫妻……辛劳、疲惫、危险甚至凌辱,是他们每日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城市务工者在流动与留守的分离中忍受着这一切,只因为他们身后牵系的是家庭的教育、医疗和生存,只因为以城市为导向的快速的中国式发展使农村愈益陷入逼仄、衰败的境地。一面是几乎完全被货币化的农村生活,另一面是几乎完全流向城市的农村资源,作为人类立命根基的土地,如今竟无法养活为它耕耘守护的人民,反被各种土地投机开发啃噬得千疮百孔。循着照片中老人沧桑的目光,我看到PM2.5迷雾笼罩下的城市钢铁森林正在肆意蔓延,而另一面,农业与农村——一个社会的生存之树被连根拔起,那里的人们正踌躇彷徨,无根飘零。





“留住情感”,的确,如本书想要传递的,被城乡壁垒分离两端的农村家庭正在努力维系着他们的血骨亲情;而同样要留住的,又岂止是农村留守家庭的亲情?我想,为农村留守人口所做的一切奔走呼号,更是为了守护整个社会最简单纯真的天道人伦,不要让这样的情感和美好遗失在拥有高度科技文明的现代中国。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吕老三记>邮箱:2991285448@qq.com

  通联投稿热线:15903513380


 把根留住    把情留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