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布战争

 昵称14406530 2016-12-12

折叠 编辑本段 ?战争进程

英布战争英布战争

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英国垄断资本家C.J.罗得斯收买矿权,建立矿业公司,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899年10月11日战争爆发。英国先后动员了44万军队,布尔人有8.8万人参战,战争进程分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899年10月~1900年1月)。战争初期,布尔人采取攻势。12月,在科伦索、斯托姆贝赫和马格斯方丹3条战线上,布尔军击退了英军解围部队的进攻。英军损失惨重。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分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捣东部沿海和德班港。②第二阶段(1900年2月~1900年9月)。连遭挫折的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到,总数增至18万人,分东、北两路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占领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城市。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③第三阶段(1900年9月~1902年5月)。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切断铁路交通,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骚扰市郊,甚至远袭开普中心区。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布尔人被迫同英国妥协。1902年2月开始和平谈判,5月31日签订和约。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

在18世纪的欧洲及北美的战争中,绅士风度被发扬到了极致,作战的双方既可以你死我活地搏杀,也可以心平气和地侃侃而谈。 凡是看过有关那个时代战争电影的想来都会发现两军交战,总有军乐队相伴左右。作为现代人似乎很难理解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怎么还要找一帮人来吹拉弹唱?在那个时候,几乎各个欧洲国家的部队几乎全部配备军乐队,基本上的编制是每个连队配属3名鼓手或是笛手。实际上,作为军乐队的首要任务是替指挥官传递作战信号和指示。当日年的作战,可没有什么“无线电”之类的好东西,对士兵在战场进行大范围的命令十分困难。相较而言,依靠鼓手们来敲出作战信号就变得十分方便可行了。换言之,不同的军乐也就象征着不同作战命令。再说,18世纪的战斗所采取的最常见队型既所谓“线形战术”,这有利于发挥大规模排枪齐射的威力,但同时也要求是并行军时的步调一致划一,如此乐手就可以让士兵们根据他们乐曲的节奏来掌握自己的步伐,维持战线的队形。在战场,有着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作战双方都不应主动地向对方的军乐手攻击,凡是主动对军乐手袭击的一方往往会被舆论斥为“卑鄙的小人”。

至于军官在那时也就像类似的“优惠”政策,既在进行射击的不应把对方指挥官作为瞄准目标。一个标准18世纪的欧洲步兵连的编制为,一名上尉,一或两名中尉,一或两名少尉,5名下士和3名乐手及140名列兵。所有准尉以上的被视为军官。最明显的识别就是,军官一般手里都会拿着一把长矛,以作为指挥之用。

然而自英布战争以后,整个世界完全告别冷兵器时代,作战方式也大有改变.以前的战争遵循一定的礼仪,此后则完全以取得胜利为唯一宗旨,至于手段是否卑鄙,完全不再计较了.

折叠 编辑本段 战争起因

1700年11月30日,在俄瑞北方战争(1700—1721)时期,彼得一世率俄军同查理十二世的瑞典军队在纳尔瓦城附近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为保障俄国自由出入波罗的海,彼得一世决定首先夺取瑞军控制的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1700年9月16日,俄军开始围攻这两座要塞。至11月30日,俄军共有约3.5万人(步兵2.7万人、龙骑兵1500人,地方骑兵6500人),火炮173门;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两城的瑞典守军共有1900人,火炮400门。9月31日起,俄军炮击要塞,企图迫使瑞典守军投降,但由于炮兵装备不佳(火炮陈旧、弹药不足),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按兵不动之机,亲率瑞军(3.25万人、火炮37门)于11月30日驰援被围守军。为督促援军和弹药辎重早日到达,彼得一世于11月29日去诺夫哥罗德,军队交外籍将领德·克鲁瓦公爵指挥。11月30日晨,瑞军经2小时炮击,尔后向俄军阵地发起攻击。查理十二世根据逃兵供词获悉有关俄军部署的确切情报后,企图分割俄军,各个击破,遂将大部兵力集中于俄军右翼作战,以夺取坎佩霍尔姆岛附近的桥梁,使俄军失去这唯一的渡口。14时,瑞军两处突破俄军战斗队形。许多军官和外籍将领,其中包括德·克罗阿公爵,向瑞军投诚。俄军不久前才组建的团队,因无军官指挥,开始向渡口撤退。溃退之军蜂拥而上,纳尔瓦河桥因承受不住而坍塌。未及渡河的土兵并入两正规禁卫团——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和谢苗诺夫斯科耶团。两团坚守阵地。击退瑞军多次冲击。左翼,魏德将军指挥的师也顽强抵抗。但是,俄军被分割为二,缺乏统一指挥,无法组织防御,俄军将领遂在保留武器(火炮除外)和军旗的条件下被迫投降。但瑞军于12月1日,当两禁卫团和戈洛温师渡过纳尔瓦河后,解除魏德和特鲁别茨科伊两师武装。

英布战争(1899—1902) 英国对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奥兰治共和国)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十九世纪末,由荷兰移民布尔人建立的这两个共和国,特别是已发现蕴藏着大量黄金和钻石的德兰士瓦,开始成为英国进行扩张所攫取的目标,同时也是英国同当时在这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已有很大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德国展开角逐的目标。

英布战争的起因是德兰士瓦拒绝给英国移民(外籍人)以选举权。1899年秋,英国开始在布尔人共和国边境附近集结军队。为防止英军入侵,布尔人于1899年10月11日对英宣战,并展开军事行动。布尔军队采用民军制补充兵员,一旦战争爆发,凡年满16—60岁的男子均需携带马匹、枪枝弹药和粮秣到集合地点报到(无力自备者,由国家配发武器、装备)。两个布尔共和国建立了一支人数为4—4.5万人的联军,装备有从德国购买的步枪(主要是“毛瑟”枪)、40挺机枪和80门速射火炮。联军由茹贝尔将军指挥。布尔军士气高昂,纪律严明。战争开始前,英军约有3万人,它采用募兵制补充兵员,武器陈旧,训练很差,纪律松弛,因此在战争初期多次被布尔军队打败。1899年10月,布尔军队攻克纽卡斯尔和格伦科两城,并包围了莱迪史密斯、马弗京和金伯利。布尔军在进攻时采用散开队形,射击准确,善于利用地形构筑野战工事。英军则采用密集队形,作战时既不实施机动,也不进行伪装,以致伤亡惨重。然而,布尔军将主要兵力用于围攻城堡,这就大大削弱了进攻能力,而使英军得以集中兵力。截至1900年1月底,英军已拥有20余万人。2月,罗伯茨将军率领英军转入进攻,解除了布尔军对几个城市的包围,并于1900年3月占领奥兰治共和国首都布隆方丹,5月31日又占领德兰土瓦首都比勒陀利亚。德兰土瓦、奥兰治这两个共和国均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战争并未就此结束。1900年10月,博塔和德韦特率领的总兵力为2万人的布尔军队,分为若干个小队,即所谓“突击队”,展开了顽强的游击战。然而,布尔军所作的这种努力,却因他们本身也是以殖民者的态度对待当地黑人而被削弱。因此,他们的反英斗争没有取得土著居民的同情和支持。英军指挥部为了挫败游击队的抵抗,将军队扩编到25万人,实行“焦土”战术,广泛建立了筑垒发射点(碉堡)配系。1902年5月31日,布尔人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将德兰土瓦、奥兰治两个共和国并入英国。

折叠 编辑本段 战争背景评论

首先要感谢三个人:茨威格先生,舒昌善先生,还有蔡老师。他们让我在这个用优美流畅的句子构筑起来的精神花园漫步到不知时间流逝。我在文字里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鸟瞰辽阔的世界,领略当时的社会风貌,结识那个时代的文化名人……温暖的人性、高雅的情趣、睿智的见解在笔端纸上流淌,漫进我的心里。但也给我写读书笔记带来烦恼,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读,除了其中的美好和高尚让我深深震撼,并心向往之,也只敢从几个关键词试图写下这篇迟到很久的读书笔记。

英布战争(一)太平盛世,是耶?非耶?

这本书的开篇是如此美丽: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秩序井然,“谁也不会相信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起来已不可能”。我们陶醉在和平保守的音乐之都,在剧院、博物馆、大学,在飘着音乐和花香的林荫道……生活是那么曼妙、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富足安稳。

其实以“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正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重要时期,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拼命掠夺世界领土、输出资本和扩大国际贸易,亚非拉和大洋洲悉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网络之中,英法的争斗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尤其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以后,它们在非洲的矛盾日趋尖锐。1898年法绍达危机时两国险以兵戎相见。德国向近东挺进的”东方政策”导致了它与在那里有着传统利益的英法俄等国的冲撞,而1899年发生的英布战争更是以英德在南非的对抗为背景的。再到后来俾斯麦下台,人走茶凉,各国相继调整对外政策。1904年和 1907年缔结的《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集团与德奥集团对峙的两极均势局面的形成。此时处在欧洲中心的奥地利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保住自己在欧洲范围内的安然无恙的地位”?

所以茨威格先生笔下的“太平”实际上是虚幻的,是强者赋予的。既然可以赋予,就可以随时收回。大师在后面以追悔的心情反思道:“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我们进步中必然产生的那种乐观主义使得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其实先生可以不必如此自责的。思想的作用、道义的力量、文明的影响固然不能忽视,但是比它们更强大的,有时候就是一个名叫“利益”的魔鬼。

(二)民族主义,是耶?非耶?

在序言里,茨威格有过叹息:他“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我们欧洲文化之花的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国际交游的人,一位热情洋溢的欧洲主义者、一位要做“世界公民”的人,茨威格对民族主义下这样的评价不难理解。也难怪他看着从前“始终以为是坚定的个性主义者和甚至是思想上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朋友们一夜之间都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且从爱国主义者变成贪得无厌的兼并主义者”而徒唤奈何,况且民族主义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一种“热烈的陶醉混杂着各种东西:牺牲精神和酒精,冒险的乐趣和纯粹的信仰,投笔从戎和爱国主义言词的古老魅力。那种可怕的、几乎难以用言词形容的、使千百万人忘乎所以的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大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雄伟壮丽的事物下面有时候隐藏着的是一些人的贪婪,别忘了,我们这片土地也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灾难。

民族主义的是与非本来就是个众说纷纭的论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也正是靠着强大的民族主义凝聚力,英勇抗争,才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先生反对的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观照,至少在使命感热血沸腾的时候,还能保持谦卑冷静,最起码有一种自省和自我检视的能力。这与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并不矛盾。反思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些国际冲突,比如西班牙烧鞋事件、比如印尼屡屡发生的排华事件、比如国外越来越强的技术壁垒……我相信这些现象随着中国的发展还是会继续出现,甚至升级。如果我们还是以一种愤怒的方式来应对的话,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长大,或者说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因为就象黄教授说过的:“只有弱者才会对别人的看法做法耿耿于怀,真正的强者只会从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三)关于自由

关于自由,茨威格着墨不多,一次是在描写战前的文人,一次是在写罗曼罗兰拒绝列宁的时候:“人应该怎样保持自由,即使违背全世界的意愿也能忠于自己的信念。”但我觉得茨威格先生所要真正呼唤的应该是这种自由吧?这种自由让人没有恐惧和勉强,也不会让人拼命向外界求取安全感。就象是前面描绘的“太平盛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由而变得迷人。正如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记述的,西南联大里既无阅读或政治的禁忌,也无意识形态的干预,这种自由的风气形成了学生心智成长的沃土,加上师友间的启发、交会,使得当时的西南联大群星烁烁。

这种自由我想应该由一种东西来保障,或许就是雷颐先生在序言里提到的“秩序”(?),这种秩序高于权利和自由,这种秩序不会为部分人撼动,这种秩序严正透明,这种秩序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和自由。

(四)知识分子

回忆欧洲文化名人,是这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茨威格带着小说家的浪漫、带着对美好往事的眷恋描述着他们:年轻时遇到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和他一起反战的罗曼罗兰,还有高尔基罗丹、里尔克、弗洛依德……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才华、看到了朴素、看到了雄浑、看到了良心……

反观当前的知识分子,还是会觉得,能以明澈的理性和对人间深刻的悲悯,把自己丰富学识应用到复杂现实中去的知识分子还是太少。

我并不赞成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真的要走出书斋,但是我会向往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时代,或者说让更多的知识分子能够占据世俗所谓的“统治地位”(好象有点用词不当?),或者说,让我们的官员、企业家等等社会菁英们更具有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思想、从容的气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和思想者能传播他们内心的东西。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拥有清亮的眼神、自然的举止——那时候,也可以称为“和谐社会”了?

有人说过:“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重复。”看看《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反观我们这个依然被隐隐的战争阴影笼罩着的世界,不禁会感叹人类历史永远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可是“毋须悲观,但须警惕”。希望精神的火种再无法被阴霾遮蔽,希望我们离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就象雷颐先生在推荐序一开始写的那样:“伟大的作品中总有某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吸引着人们一遍遍重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你会知道什么叫“美丽”——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却仿佛沐浴在春风里,看见树叶在歌唱、看见阳光落下来……在茨威格的文字中你会觉得身边突然寂静无声,在这清澈透明、又饱含激情的文字里,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接受着洗礼,你会随着作者的笔深入人类的苦难和灵魂,触摸着历史的焦灼和隐痛、倾听他对美好与和平的呼唤。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但历史和人们将把它永远珍存。

折叠 编辑本段 战争结果

1941年6月21日,德军进攻苏联,一名苏联士兵在反抗德军的阵地上徘徊。

20世纪,在世界遥远的地区——南非,欧洲国家间展开了战争,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奥兰河地区的奥治兰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省的南非共和国是布尔人建立的共和国。纳塔尔地区及开普地区则是英国

英布战争英布战争

殖民地。这里远离他们家乡6300英里,他们在这里展开战争。荷兰语“Boeren”意为殖民地,布尔人是荷兰裔农民,他们18世纪上半叶迁徙到

这里寻求富裕。他们在这里定居,在广袤的地区建立农场、饲养牲禽。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开发这里丰富的金矿和钻石矿资源。

两个地区间的仇恨可以追溯到英帝国的一项领土扩张行动。1880年,英国吞并了德兰士瓦地区,但在迈朱拜山(MAJNBA HILL)一战战败后(1881),英国不得不退出德兰士瓦地区。此后不久,德兰士瓦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随之而来的淘金者将英国国民带到了开普和纳塔尔地区。数以千计的英国人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请求拥有选举权和平等付税——但没有成功。其结果使这一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紧张。

在德兰士瓦地区省府比勒陀利亚,布尔人省长克留格尔坚决不妥协,而在开普地区殖民地的首府开普敦,殖民统治者阿尔佛雷德·米尔纳(第一位米尔纳子爵)则不断向布尔人挑战并多次发动进攻。实质上,英国人不接受南非白人(保守的荷兰定居者)的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是,南非白人的目的是想控制金矿。1899年10月9日,克留格尔省长向阿尔佛雷德·米尔纳发出了最后警告,使双方的对峙局势剑拔弩张。米尔纳没有接受这最后通牒,因而战争于10月12日爆发。战争的第一阶段(至1900年1月),布尔人聚集了一支4万人的部队,处于攻势。在击败英国2万人的部队后,他们占领了莱迪史密斯、金伯利和马弗京城。

19世纪最后一周对英国人来说是士气低沉的一周,伦敦报纸称之为“黑色星期”,欧洲新闻界将英国在南非的失败作为紧急消息来报道。大英女王政府准备反击。维多利亚女王派出两名经验丰富的殖民地统帅负责远征部队:罗伯茨勋爵为指挥官,基钦纳勋爵任参谋长。同时6万增援部队赶到,集结于开普敦、伊丽莎白和东伦敦。2月28日,巴特勒将军率领2.6万名士兵攻破了莱迪史密斯。3月31日,弗伦奇勋爵带领由布隆方丹回来的骑兵队,率领4万人的部队,攻占了金伯利。英国占领了奥治兰自由邦,比勒陀利亚于7月5日失陷,德兰士瓦地区紧随其后。但战争并未取得最终胜利,此后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游击战,残酷的袭击、镇压、破灭,平民百姓深受其害。布尔人军队在战场上失败后,年迈、沮丧的克留格尔省长去了欧洲。这样副省长伯格及“总司令”博萨平分权力。博萨从不承认失败,发动了一次次的疯狂的具有决定性的武装行动,带来了巨大灾难。他率领那些身经百战的步骑兵携带着给养及供应品,发动快速袭击。英国人对此作出了残酷的反应。首先,罗伯茨勋爵开始烧毁农场及建筑物,毁掉庄稼。但1901年初,他被召回伦敦,基钦纳勋爵接任部队指挥官。他急于结束战争,因为他不想失去印度最高指挥官的职位,最后,基钦纳建立了很多集中营,使被关押在那里的数以千计的妇女和儿童死于流行病。他还下令对被捕者都处以死刑。虽然战争初期布尔人与英国人曾郑重承诺,不将本土人卷入冲突,但基钦纳仍然招募了1万名非洲本土人。

这样做的后果导致手持武器的本土人在被捕后,遭到布尔人的枪杀。而基钦纳俘虏布尔人时,要求这些人为死去的本土人承担罪责,以作为对布尔人的报复。因此,屠杀行动连续不断地发生,3万名平民成为受害者,军事损失难以估计。大英帝国的残酷压迫行径遭到了来自整个文明世界的谴责。但只要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基钦纳勋爵便会对南非毫不留情。直到1901年1月22日,享年82岁的女王逝世,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继位后,才减少了对布尔人的镇压。

此时,英国在南非的驻军已达25万人,他们在同3万名反抗者作战。5月31日这一天,布尔人被迫在比勒陀利亚签订了统一协约。这一协约要求,战败方若想保留自己的荷兰语言和生活传统,就要承认自己为英国的臣民。

折叠 编辑本段 战争战术

1867年,一个小孩在奥兰治河畔玩耍时偶然捡到一块晶莹的“石子”。当布尔农场主(荷兰人的后裔)来访时得

英布战争英布战争

知了这个“石子”,便将它带回欧洲鉴定,证实这块“石子”就是真钻石。据说这是在南非发现的第一颗金刚石。这一消息传出后,轰动了整个世界,西方人纷纷来南非“探宝”。1869年又发现一颗当时价值达62.5万法郎的大钻石,更使欧洲人确信南非具有丰富宝藏,引起了空前的寻找金刚石狂潮。1884年和1886年,在德兰斯瓦尔境内又发现了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金矿,在欧洲又掀起了“黄金潮”,淘金者和找钻石者纷纷拥入南非。“水手们离开了军队、商人们关上了店铺、职员们走出了办公室、农场主抛弃了土地和牲口,他们全都如饥似渴地奔向奥兰治河和瓦尔河两岸”。在短短几年内,南非的淘金者之中,数英国人最多,已超过了当地的布尔人(荷兰人的后裔),英、布人数比例为7∶3。英国人掌握了大部分采矿权,组织了数个大公司,其中最大的是英国塞西尔·罗得斯的三个大公司他仅在1890年就从钻石和金矿矿中攫得500万美元的利润。

英国在开普的殖民当局为垄断金刚石产区,兼并了大片南非土地:1871年吞并金刚石产区西格利加兰;1877年吞并布尔人的德兰斯瓦尔共和国;1877—1878年并吞全部卡弗拉里亚和西北部的瓦尔弗士湾。为了阻止布尔人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英国又于1878年准备夺取祖鲁兰,消灭祖鲁人的国家。1887年,英国吞并了祖鲁兰。祖鲁人失败后,英国和布尔人的冲突不可避免。

90年代初,英南非公司领地扩张到刚果边境,英非洲湖区公司侵占了今日的尼亚萨兰,这样就使英国在南非的殖民地联成一气。英南非殖民地总理罗兹叫嚣,英国人要征服全世界,在非洲实现所谓“开普—开罗”计划,即试图把英属的南北非洲联成一体。到90年代中,在罗兹的“开普—开罗”帝国主义计划面前,唯一的障碍是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德兰斯瓦尔和奥仑治。罗兹一面组织约赣内斯堡的外国移民从内部颠覆克鲁格总统的统治,一面从外部准备武装袭击。1895年12月—1896年1月,罗兹派党羽从西部向德兰斯瓦尔进行偷袭,被克鲁格彻底粉碎。英布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1899年秋,英国开始在两个布尔族共和国边境附近集结军队。为防止英国入侵,布尔人于1899年10月11日对英宣战,并展开军事行动。布尔军队采用民兵制补充兵员,凡年满16至60岁的男子均需携带马匹、步枪、备用子弹和粮食到集合地点报到;经济困难的,由公家发给武器装备。两个布尔族共和国建立了一支人数为4万至4.5万的联军,装备有从德国购买的步枪(主要是“毛瑟”枪)、40挺机枪和80门速射炮。联军由懦贝尔将军指挥。布尔军队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到战争开始时,英军约有3万人,它采用募兵制补充兵员,武器陈旧,训练很差,纪律松弛,因此在战争初期多次被布尔军队打败。1899年10月,布尔军队攻克了纽卡斯尔和格论科两个城市,包围了莱迪史密斯、马弗京和金伯利。

布尔军队在进攻时采用了散开队形,射击准确,善于利用地形构筑野战工事。而英国军队则采用密集队形,作战时既不会实施机动,也不进行伪装,以致伤亡惨重。但是,布尔军队由于围攻城堡而占用了基本兵力,大大削弱了进攻能力,使英军得以聚集兵力。

至1900年1月底,英军已拥有20余万人。2月,罗伯茨将军率领英军转入进攻,解除了布尔军队对几个城市的包围,并于3月占领奥仑治共和国首都布隆方丹,5月31日又占领德兰斯瓦尔首都比勒陀利亚。从此,这两个共和国均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同年10月,包达和狄维难特率领的人数约2万的布尔军队,化成小股“突击队”,展开了顽强的游击战争。然而,布尔军队所作的努力,由于他们本身也是以殖民者的态度对待当地黑人而受到削弱。因此,他们的反英斗争没有取得土著居民的同情和支持。英军指挥部为了摧毁游击队的抵抗,将军队扩充到25万人,采取了“焦土”战术,广泛建立了筑垒发射点(碉堡)配系。1902年5月31日,布尔人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德兰斯瓦尔、奥仑治两个共和国并入英国。

列宁曾经说,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在帝国主义时代里,各列强首先对已分割的殖民地要求重新分割,继之以战争手段,进行疯狂的争夺。在他们获得了预定殖民目标之后,便是各种手段相结合,对殖民地进行残酷地搜刮和盘剥,攫取一切可以获得的利益。南非的大量黄金和钻石,便成了英国的囊中之物。除此之外,西方列强由于长期对南非实行政治、经济控制,实行不等价的货物贸易,使得南非长期蒙受着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南非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线上,忍受着非人的灾难。

英国等列强对南非的殖民统治,除经济掠夺外,还实行种族歧视政策。英布战争之后,由于布尔人的不断反抗,使得英殖民者在南非的地位仍不巩固,因而不得不和布尔人修好,狡猾地允许布尔人自治。1910年,德兰斯瓦尔、奥仑治和海角、纳塔尔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不列颠的自治领地。这是一个白人地主、资本家压迫南非人民的联合统治,南非联邦从此成为种族歧视最厉害的国家。这强加在南非黑人头上的灾难,在当时来说,仅仅还只是序幕,更大的磨难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近100年来,南非人民前仆后继,为消除种族歧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英布战争使军事学术尤其是战术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无烟火药、弹仓式步枪、机枪、速射火炮的运用,火力密度的增大,均要求摒弃密集的战斗队形。步兵开始采用各种形式的机动,成散兵线实施进攻。防御战斗中,组织火力配系,构筑野战工事,实施近迫作战和进行伪装已开始起重要作用。布尔人仅以8万人同英军先后投入44.8万余人作战,得益于游击战。这些都引起了西欧国家的广泛注意,也使英国认识到对武装力量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

迷彩服是一种利用颜色色块使士兵形体融汇于背景色的伪装性军服。

古代的军服往往选用比较醒目的颜色, 这可使军容鲜明,容易识别,而且使用红色的较多。这可以掩盖血迹,以减少本方士兵因此而发生的恐慌。最早使用的伪装性颜色军服的是英国军队。1864年12月,英军大尉哈里·巴纳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组织非正规军“英国陆军侦察队”。在制做侦察队军服时,拉姆斯汀针对当地黄土地裸露多,风沙大的特点,为了侦察时便于伪装,选定了土黄色军服。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这种军服起到了较好的伪装效果。1899年,英军入侵南非,与当地的荷兰人后裔布“布尔人”进行持续3年的“英布战争”。布尔人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约为1 :5。但布尔人发现,英军穿红色军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热带草原的绿色中格外醒目,极易暴露。布尔人从中受到启发,立即将自己的服装和枪炮改为草绿色,便于在密草丛林中隐藏。布尔人常常神不知鬼不靠近英军,突然发动袭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而英军想打却难以发现目标。这场战争虽然最终是英军取得了胜利,但英军伤亡达9万多人远远超过了布尔人军队的伤亡人数。

这场战争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在现代战场上人员伪装的重要性,纷纷装鲜艳的军服颜色改为绿色或黄色,以达到隐蔽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光学侦察器材的出现,使穿着单一颜色军服的士兵很难适应多种颜色的背景环境。1929年,意大利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黄,绿和黄褐4种颜色。1943年,德国为部分士兵装备了3色迷彩军服。这种迷彩服遍布形状不规则的3色斑块一方面这些斑块可歪曲人体的线条轮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块颜色与背景色近似一体,部分斑块又与背景色差别明显,从视觉效果上分割了人体外形,从而达到伪装变形的效果。德军的迷彩服在实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各国军队纷纷仿效,并对迷彩的颜色和斑块的形状进行研究改进。60年代以后新研制的迷彩服采用合成化学纤维制成,不仅在防可见光侦察方面比原先的棉布材料优越,而且由于在色彩染料中掺进了特殊的化学物质,使迷彩服的红外光反射能力与周围景物的反射能力大体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红外光侦察的伪装效果。如今,迷彩已不仅仅是在士兵的军服和砂盔上使用,各种军用车辆,大炮 ,飞机等军用器材装备上也普遍涂上了迷彩。

折叠 编辑本段 战争启迪

200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首先换发07式军服,8月1日起,全军开始陆续换装,这是我军历史上

英布战争英布战争

最大规模的换装。现代军服的颜色种类繁多,据统计,当今世界军服的颜色有800余种。过去的军服和作战服一般是不分家的。如今多数国家的作战服颜色都选用伪装迷彩。

军服与迷彩

迷彩可以分为三类:保护迷彩、变形迷彩和仿造迷彩。保护迷彩是一种单一色调的迷彩,如绿色、土黄色等伪装色;变形迷彩是由多种不规则斑点组成的多色迷彩,主要应用于活动目标;仿造迷彩是指仿制周围背景斑点图案的多色迷彩,只适用于固定目标。我们通常所说的迷彩实际上都属于变形迷彩。常用的迷彩服,是一种利用不同的颜色条块,使士兵形体外观能融汇于隐蔽处的军服。迷彩服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部队行动的隐蔽性,减少了人员伤亡。而在和平时期,做工精良的迷彩服,也成为众多军事发烧友追捧和收藏的对象。在美英等国的军语中,并没有“迷彩”这一词语,而是用“camouflage”(伪装)来表示。

军服的起源

人类在军事行动中使用迷彩伪装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的轻骑兵就配发了由动物毛皮制成的军服,以便迷惑敌人。

不过,最早的军服没有统一的颜色要求,如西欧中世纪时期,出现了属于贵族的私人性质军队——骑士式骑兵。他们自备服装,没有统一的军服,服装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作战时,常常敌我难辨,往往误伤自己人,不利作战。到了15世纪,西欧出现了雇佣军,才出现了军服。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正式规定了统一的军服,而且不同兵种军服颜色不同:禁卫军穿白色军服,龙骑兵穿红色军服,步兵穿灰色军服。同时,各色军服上的佩饰艳丽,十最早使用的伪装性颜色军服的是英国军队。1864年12月,英军大尉哈里·巴纳特·拉姆斯汀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组织非正规军“英国陆军侦察队”。在制作侦察队军服时,拉姆斯汀针对当地黄土地裸露多、风沙大的特点,为了侦察时便于伪装,选定了土黄色作为军服颜色。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这种军服起到了较好的伪装效果。

1899年,第二次英布战争中,布尔人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约为1︰5。但布尔人发现,英军穿红色军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热带草原的绿色中格外醒目,极易暴露。布尔人从中受到启发,立即将自己的服装和枪炮改为草绿色,便于在密草丛林中隐藏。布尔人利用绿色伪装的军服,采用游击战术,经常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而英军想打却难以发现目标。这场战争虽然最终是英军取得了胜利,但英军伤亡达9万多人,远远超过了布尔人军队的伤亡人数。

首套正式迷彩服问世

英布战争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在现代战场上人员伪装的重要性,纷纷将军服颜色改为绿色或黄色,以达到隐蔽的目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服逐渐统一在绿色色调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光学侦察器材的出现,使穿着单一颜色军服的士兵很难适应多种颜色的背景环境。早在1918年,美国就尝试为战场上的女护士配发了一种带有帽兜的罩衫,上面印有石块和树干等图案。这种试验性质的罩衫可以说是最早采用变形迷彩的伪装服了。1935年,德国人正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真正的迷彩服——“帐篷”式迷彩服。这种迷彩的底色为棕褐色或淡棕色,上面印有大块的棕色和绿色几何图案,并点缀了一些碎石片花纹。

二战中,德军配发的迷彩服种类相当繁杂,如悬铃木迷彩、橡叶迷彩、棕榈迷彩、豌豆迷彩等;意大利和奥地利军队配发的迷彩服以浅绿和浅棕为底色,上面印有黑色及红棕色斑块;日军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研制的迷彩服最为简陋,迷彩图案就是一些深绿及深棕色的小点。

20世纪40年代初,美军研制出一种图案与青蛙的保护色相近的迷彩作战服,并配发给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在电影《风语者》中,尼古拉斯·凯奇和其战友们穿的就是这种“青蛙迷彩服”。

迷彩军服广泛使用

二战后,由于德军的迷彩服在实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各国军队纷纷仿效,并对迷彩的颜色和斑块的形状进行研究改进。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研制的迷彩服采用合成化学纤维制成,不仅在防可见光侦察方面比棉布优越,而且由于在色彩染料中掺进了特殊的化学物质,使迷彩服的红外光反射能力与周围景物的反射能力大体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红外光侦察的伪装效果。如今,迷彩已不仅仅是在士兵的军服和头盔上使用,各种军用车辆、大炮、飞机等军用器材装备上也普遍涂上了迷彩。

美军在越战中少量试用ERDL迷彩、虎斑迷彩后,于1981年开始全面装备迷彩作战服,比如最常见的四色丛林迷彩、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六色沙漠迷彩、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的三色沙漠迷彩。英军目前使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的DPM迷彩,有丛林和沙漠等不同配色模式。西德国防军于1980年开始正式列装迷彩服,这种迷彩被称为“斑点迷彩”,同样也有丛林和沙漠等不同配色模式。各国迷彩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特定的战场环境而设计,如瑞典装备的“几何迷彩”作战服,就是针对北欧的地貌而设计的,前苏联因为森林多,专门设计有锯齿和树叶形色斑的迷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