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大放小”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之道,优秀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casgb2006 2016-12-13

俗话说的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从自己的孩子落生的那一天,为人父母的就深刻的体会了一个词:揪心!

孩子哭,揪心;孩子感冒了,揪心;孩子不好好学习,揪心;就是孩子从学校晚出来几分钟,也会胡思乱想,还是揪心。

于是不知何时起,为人父母的就变成了唠叨鬼,整天碎碎念。可是往往孩子都是不领情的,懂事点的孩子假装听,不懂事的孩子索性把自己关进屋里互不干扰。

其实,教育孩子太琐碎了,往往是适得其反,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名人父母的育儿之道,不难发现,那些优秀的父母对与孩子的教育往往并不琐碎,用一个词形容:抓大放小!

“小”,自不必说,就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细碎的事情,这些是要放手的,放心让孩子做,错也错不到哪儿,因为“大”的方面抓住了!

那么“大”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信任,习惯,引导。

一、建立彼此信任的亲子关系

一直以来最喜欢林徽因父亲林觉民的一句话,他说与孩子相处“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有意的了解”。

俗常的父母,都喜欢拿着爹妈的架子,一副“我是你老子,我说什么都是对的!”

反而优秀的父母,会低下身段,站在和孩子平行的位置上,懂得尊重和欣赏孩子,跟孩子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这样,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和父母分享。即便是林徽因和已是有妇之夫的徐志摩在英国互有爱慕之情,林觉民也没有像寻常父母那样囚禁女儿禁止她和徐志摩往来,而是信任自己女儿的选择,林徽因最终也选择了和梁思成一起。

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首先的一点就是尊重,不要把自己当做裁判和法官,让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对孩子的想法给予鼓励,时时为孩子加油。同时,不要只管孩子不管自己,家长是孩子的镜子,自己要时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自己时时提高自己,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亲子关系越好,孩子越容易成功。

二、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开始。

一个人的品行都是从细小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而这些行为反应出一个人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

培养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在早期教育中就应该严格执行的。这些习惯包括个人生活方面的,学习方面的,待人接物礼节上的,从小事入手,比如早睡早起,比如见人打招呼,这些细小方面的习惯培养,其实是在培养人的品质。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会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好习惯的人,会有教养,有责任感,整洁,有爱心,讲究效率,这些都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

而坏习惯的人,就会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拘小节,拖拖拉拉,最终一事无成。

三、不要逼孩子学习,而是引导孩子学习

梁思成年轻的时候去美国学建筑学,当时中国是没有建筑学的,学习很累很辛苦,去了美国很久,连校园的景色都没有时间去欣赏。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给梁思成写信说: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

优秀的家长是不会逼着孩子学习的,而是引导孩子怎样学习好。

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是家长的大智慧,让孩子知道学习的好处和学习的魅力,远比强迫着孩子抄多少遍文章,刷多少道题有意义。

孩子爱学习和不爱学习,家长的责任很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都有好学的心,只是家长一味用自己理解的学习逼迫孩子,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厌恶。

其实,每个学习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深深的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每个不好好学习的孩子的父母对此都应该付上一些责任。

引导孩子学习是需要父母有智慧的:发现孩子的天赋,肯定孩子的成绩,激励孩子的创造,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孩子爱学,孩子才能学好,一味只让孩子好好学习的,孩子必定学习不好。

这三个大方面抓好了,那些细碎的小方面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自己解决的,孩子是有感知的,冷了他是会要衣服的,无需过多提醒;饿了他也会找吃的的,更无需多唠叨。过多的担心反而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让孩子觉得自己无用。

梁启超还有一句名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用这些优秀的父母育人之道教育孩子吧,抓大放小!

————————

亲子派,专注0-8岁孩子成长!有其他问题,请关注亲子派微信公众号:qinzipaidu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