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隐龙:谈谈赏石活动中发现与表达的关系

 二闲居 2016-12-13



谈谈赏石活动中发现与表达的关系


《石界》特约撰稿人  李隐龙  


◆ ◆ 


自从已故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提出“奇石是发现艺术,而不是艺术品”的观念后,引来了石界十多年的大争论,争论到最后大家总算统一到了“奇石是天然艺术品”的这种说法上。其实发现艺术与天然艺术品,这两种说法从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它都非常明确的表达了奇石这种特殊艺术品的内涵,即它是一种艺术品,但又是人类发现而非人类创造的天然艺术品。


毋庸质疑,人类的赏石活动从最初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因为石之天公造物的艺术性在对人类的吸引甚至诱惑下所产生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我国从古至今的赏石文化,更不会有当今这么大的颇具功利色彩的赏石群体。天然艺术品的概念对人们的赏石活动是有指导意义的。它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赏石活动按照顺序来讲,应该是先有了石之天公造物的这种艺术品形式,然后才产生了人类对石之艺术形式的发现,喜爱和赏玩,并进而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因此,不论赏石文化发展到何朝何代,也不论赏石方式会演变出多少种形式,先有石之艺术而后才有赏石人,都是赏石这种文化无法改变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不过,天然艺术品它只是一种借称,这种称呼在概念上一方面过于宽泛,另一方面也比较模糊。12月5号《石界》上有一篇文章《奇石艺术品是赏石艺术最终的成果体现》  文章不长,题目却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赞同“奇石艺术品”这个称呼,因为它一方面肯定了奇石艺术是天公造物的内涵;同时又肯定了人在赏石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人文因素。尤其在当代,明确这种称呼其实是赏石理论的一大进步。因为目前在中国赏石界,天人合一已经是许多赏石人追求的最高艺术形式。若使用奇石的称呼,的确不能反映人在赏石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观赏石的称呼,又不能准确的单指奇石的这种艺术形式,那么有了“奇石艺术品”这个称呼,就可以说基本上解決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赏石活动中对奇石的艺术形式不能准确称呼的问题。而且有了奇石艺术品这种称呼,又可使奇石艺术与雕刻石,陨石,玉石等其它种类石艺术一样既包含于观赏石艺术之内,还又能使其从观赏石艺术中独立出来,从而使奇石艺术与观赏石艺术,在概念的种属关系上就可彻底区别开了。


在当前,引起我注意到的是,随着小品组合和置景形式等赏石风格的不断出现,人的因素在赏石活动中掺入的情调越来越多。那么,“奇石是低级的原材料”,“观赏石是赏石家的作品”等所谓赏石“新观念”也随之而冒了出来。本人为此写了两篇不同看法的批驳文章,的确用词是尖锐了些……。但就我本意而讲其实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并希望他人也能参予讨论,不想却被人称之为制造了一场“风波”。这种结论很让我些哭笑不得!


也有一些石友,在小品组合石的赏析文章中经常使用了“创作”这个字眼。而我却认为,这其实只是有别于单品赏石形式的一种新的玩法,充其量算是一种创新,于创作而言还完全是两码事。这种玩法的特点,是利用石的组合空间或置景形式来演示了一种场面景观,虽然其艺术表达形式更加新奇广阔 ,但由于它仍然是先有了对石之艺术型态的发现之后,才产生了对石之艺术主题表达的构思,并没有也无能亲手创造和制做石之天然艺术,所以仍不属于人类艺术品的创作范畴。也就是说它仍然完全符合从古至今形成的,石在前人在后的赏石文化所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并沒有脱离赏石活动只能是先发现再表达的艺术道路形式。所以,如果说“奇石是低级的原材料”,“观赏石是赏石家的作品” 这类赏石“新观念”若是成立,那岂不闹出了象电影《刘三姐》上酸秀才们对山歌唱的“人在前来牛在后”的常识性笑话!



新疆风凌石“寒江独钓”(王志远藏)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拿有名的置景戈壁石《独钓》举例来说,它必须是先发现带斗笠老者的形象,才能产生独钓的构思。所以它的主题并不是人凭空想象的,而是被石的型态形象所引导出来的。再看不论是两石组合的如《米芾拜石》,三石组合的《三个和尚无水吃》甚至《十二生肖石》等组合;也不论是象形石组合,还是画面石组合,包括山水景观石组合等等,都是依照这种顺序和规律产生的。因此它并未脱离赏石活动必然是先发现再表达这种无法改变的固有形式。总之都是赏石人先从石头的形象和型态上有了发现,然后才能再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式去进行表达。当然,这种表达可以通过石座,题名去表达,还可以利用了石的组合空间和置景等各种形式和方式去进行表达。就好像我们人穿衣服一样,可以很简单,也可以雍容华贵,多姿多彩。



广西大湾石与内蒙戈壁石组合“米芾拜石”(枕石斋藏)

 

不难发现,发现和表达是赏石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而且必然是先发现再表达,即发现在前表达在后。所谓发现,就是通过赏石人的观查、审视即人们常说的“读石”,将石之天然艺术主题从石中提练出来。所谓表达,无非是人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达到展示予人的目的。而表达的手段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制做,可以是书画,也可以是唱吟,可以是演示和展示,也可以是创造和创作。其形式多种多样,难以尽述。赏石的表达,其实就是对石之艺术发现后的展示或者演示,如果说单品石是一种展示,那么组合石就是一种演示。展示如T型台上的模特走秀,而演示则如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无论单品石还是组合石都是如此,都是利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展示或演示对石之天然艺术的发现。单品石是通过单品一个个的去表达发现,组合石是利用多品一组组的去表达发现。所以发现与表达才是赏石艺术活动的全部,也是赏石艺术达到天人合一的必要条件,并从而构成了奇石艺术品的全部内容。


创作也是一种表达形式,但创作只能局限于人类艺术品,因为它必须在构思主题的同时能够自已动手制造主题,从內容到形式的全部制作过程必须都由人来进行,并达到一定的标准和社会认可后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而赏石这种艺术形式并不是这样,它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围绕已经先天具有的和己经被发现的艺术主题或艺术型态在进行,它并没有也不需要人再来进行艺术主题或艺术型态的创造和制作,只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其展示或演示出来而己。因此从主体内容的形象和型态上来说,我认为赏石艺术根本不能称之为创造艺术。


每位赏石人都知道, 赏石虽然是人赏但赏得是石,而石之艺术是客观的,改变不了,更创造不了的。但奇石赏玩的这种艺术形式却又可以通过我们人的智慧,比如利用配座,题名和组合置景等将其美化一番再展示予他人看。就如同我们人出门上街必须要穿衣打扮一番一样,但穿衣打扮或不穿衣打扮,人都还是人,人之主体的客观性并沒有因为穿衣或不穿衣而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奇石艺术品也是这样,它的艺术主题和艺术型态一旦被人发现之后,配不配坐,题不题名它都已经存在了,人不能也无法去改变它,人要做的无非是考虑用何种形式或方法来展示或演示它而已,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但是,在目前中国的赏石界,的确有人处于功利目的,想改变赏石过程中人与石的这种主客和先后顺序关系,所以才有了一些看似有道理其实却似是而非的论调出现。虽然并不占据主流,却对新人有很大的迷惑性。此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石之艺术的表达,无论是展示也好或者演示也好,都可以看作是对石的一种包装打扮行为。但包装打扮却又是有条件的,张大千的画不装裱也是艺术品,而武大郎再包装也成不了打虎英雄。因此,包装打扮只是对主体艺术的美化和陪衬,是为了更好的向他人展示主体艺术的需要,却永远也替代不了主体艺术。而且,所有的包装陪衬物无论多么华丽、贵重,可一旦离开了它的“主人”马上就会变成一堆废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赏石这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到了当代,由于赏石人的文化层次,目的和趣味的不同以及石种多种多样等原因,导致赏石方式和流派更是多样化。而且,赏石与玩石从目的和风格上也是完全不相同的,赏石所追求的是以石为本,赏石悟道,道法自然。而玩石则讲究要以人为本,玩石于心掌之间,追求的是一颗童心未眠。虽然 赏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石之艺术的天然性却永远也改变不了,同时在人与石的关系上先有石后有人,石在前人在后,也即先有发现后有表达的这种赏石顺序和规律也永远改变不了。世界上的所有规律都是客观的,人只有遵守规律却不可违背规律,否则必然要碰壁。奇石艺术更是客观自然之物,人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千百年来天公造物的奇石为我们赏石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并在名誉和金钱上成就了不少人。因此作为一名奇石爱好者,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赏石人都要对奇石有一颗真诚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此外,顺便说几句题外话,我的文章的确是批评性的多了一些,有时语词也的确过于激烈了些,但都是我的赏石感悟和一家之言,文中观点也都是对事不对人。如果触犯到谁了,欢迎有理有据的也以文章形式进行辩论甚至批驳,真得犯不着歇斯底里的大动肝火。须知攻击辱骂決非君子所为,还是请为自已多少保留点斯文吧。


《石界》特约撰稿人 李隐龙


本微信所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异议与石界,国石网等无关





观赏石图文赏析免费发布

全国观赏石展会免费发布

观赏石理论研究免费发布

观赏石新闻大事免费发布

↓↓↓

联系我们

微信:gswkefu

guanshangshi@qq.com



九九美石合作或捡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