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企业必须要做减法了

 博奥99 2016-12-13


作者: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来源:北京日报

 

经济触底,这三只“靴子”要落地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过去几年处在下行态势。对这样一个变化究竟该怎么看?分析思路和方法很重要。概括地说,当前国内外对于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三种分析角度和观点。第一种认为是周期性的波动。所谓周期性的波动,就是高一阵,低一阵,但总体上还会回归。但是这一轮调整已经几年了,且增速已经低于7%,显然用传统的周期理论难以解释。第二种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中国还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比如7%、8%的增长速度还能持续二三十年。然而回到现实,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显然已经不可能了。第三种就是增长阶段的转换,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这样一个分析角度,无论在国际经验、经济理论分析还是现实经济走势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或支持。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回落是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平台转换的过程。下行压力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这个转换过程尚未完成。目前,我们认为已经相当地接近底部了。从需求侧看,以往支撑高增长的主要是高投资,而支撑高投资的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大需求。通俗地说,高投资要触底,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这三只“靴子”要落地。目前,出口、基础设施已经触底了。房地产投资从全国来说在2014年就已经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将会逐步转入低速增长。自今年以来,中国一线城市房价高涨带动的房地产投资回升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并不能改变全国性房地产投资放缓的态势。房地产投资触底后,三只“靴子”也就基本落地了。在需求侧减速的同时,供给侧也在调整,但速度相对较慢,于是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五十多个月的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也出现了超过一年的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去产能取得了一定进展,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由负转正,工业企业利润也恢复增长,大宗商品价格也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些信号都显示供给侧的底部正在形成。

  

当然,接近底部与实现触底还不是一回事。如果宏观政策得当,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中国经济将有很大可能在一两年内平稳触底,并进入中速增长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制造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被逼出来的


中国经济下行引发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分化,有地区分化、行业分化,更有企业分化。在过去高速增长期,一个行业有十个企业,不论好与不好,几乎都能赚到钱,而现在只有部分企业,也可能是两三个企业能够稳定盈利,差距拉开了。相当多的企业日子不大好过,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已经开始。

  

企业分化传递了丰富信息。经济减速必然加剧竞争,竞争导致分化,而分化则意味着转型升级。我们现在经常讲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等,它们不是开几次会、下几个文件就能实现的,是逼出来的。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期,数量扩张的空间大,日子好过,没有多少企业愿意主动去搞转型升级。现在,用过去的办法搞不下去了,不转不行了,才会有这个主动性、积极性。这也是发展方式转变讲了很多年而难以落到实处的原因所在。换言之,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环境变化的产物。不到特定的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的竞争压力,是转不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减速不完全是消极的,可以包含非常积极的内容,也就是说,经济速度下一个台阶,增长质量和发展方式上一个台阶。

  

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比如下岗职工的安置和转岗就业,坏账处置和低效资产重新配置等。对人是要保护的,但不能保护没有竞争力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拓展就业机会,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劳动者的再就业能力。推动必要的企业破产和重组,降低过高的杠杆率,释放和分散多种金融风险,避免以行政性办法搞拉郎配,以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龙头推进兼并重组。


重视做减法:干自己最擅长的事

 

企业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至关重要。在高速增长的时候,企业一般的策略是扩张,为什么?因为机会太多了。但是现在,企业必须要做减法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事情不能干,这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要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才能提高专业化水平,从整个社会来看,也才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不要以为只有搞新的行业、产品才有出路。产业新旧与有无竞争力是两回事。发达国家有竞争力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处在创新前沿的那些新东西,在产业体系中的份额还较小。所谓的转型升级,大部分还是要在传统产业中做文章,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当然,新元素还是要有的,传统产业只有加上新体制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其中蕴含的巨大潜能才能释放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正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必须在相当多的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将会成长起一批具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是,到底是哪些行业和企业,我们并不能事先知道,更不能人为地指定,只能由市场竞争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维护一个公平的、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竞争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