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云山图》-石涛描绘云山雾海山水画赏析

 百了无恨 2016-12-14
《云山图》,清代,石涛,纸本设色,立轴,纵45厘米,横3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云山图》_石涛描绘云山雾海山水画赏析
           《云山图》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云山的风姿神韵。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此画打破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北宋式的上留天、下留地、中间设景的构图程式,而是用“截取法”直接截取景致中最优美、最有代表性的一段。作者描绘半露的山体,树木间以水墨渍出云态,天空用淡墨渲染,以显现出云的白净和飘浮的动感。

        “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务先精思天蒙。……”此为画面里的一段题记,描述了石涛自己作画时,精神专一的状态。或许从凌嵩郎《艺术概论》中对於“直觉的形象”之描述可以为此做个参照:在这凝神的境界中,我们不但忘去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也忘了自己的存在,於是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一半是形相所呈现,也有一半是观赏者本当时的性格和情趣外射出去的,所以各人所获欣赏境界不同的原因,亦就在此。石涛此画之皴法横竖涂抹,状似随意挥洒,然仔细端详其笔墨收放之间实有法度,下笔速度颇能与题识相互印证之外,似乎也传达出石涛当时作画“凝神”的气氛。
 
 此图轴是石涛晚年之作,此时他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大胆,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约之妙。图中打破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北宋式的上留天、下留地、中间设景的构图程式,而是用“截取法”直接截取景致中最优美、最有代表性的一段。作者描绘半露的山体,树木间以水墨渍出云态,天空用淡墨渲染,以显现出云的白净和飘浮的动感。
 
 石涛(1642—约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