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雾满拦江
(01)
有位妈妈,在留言里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需要懂事。
因为懂事太苦。
苦在心里。
她小时,家境并不差,但父母为让她懂事,采用了正面刺激法,遇事总是说:我们囡囡真的好懂事,乖啦,把你的玩具,送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吧。
父母带她出去玩,总是鼓励她无条件让步,把玩具或是好吃的,让给别人家的孩子——哪怕那些孩子,比她大好多。
印象最深的,是四个小朋友一起吃冰激棱,她的年纪最小。但冰激棱分配,是从她身边的孩子开始,最后一个才轮到他。当她伸手去接冰激棱时,另外三个孩子齐声发出尖嚎——她说,成年人认为孩子是天使,大概只是因为孩子没能力伤害到大人。可只有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同龄小朋友心中那满满的恶意——三个孩子齐声尖嚎,只是因为他们年龄比她大一点点,排斥她,不让她吃冰激棱。
三个大孩子的父母,无动于衷。
于是父亲就过来,对自己说:囡囡最乖,小哥哥们不懂事,咱们今天就不吃冰激棱了。等回家路上,爸爸再买给你。
她说,当时她心里在流血,在哭泣,想对父亲大声的喊出来——我要的不是冰激棱,而是公平!
但她没有喊。
因为父亲告诉她,喊叫是不懂事的表现。
回家的路上,她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经过一个雪糕摊,又一个雪糕摊,父亲并没有减速下车,而是径直骑了过去。
她的小手,死死的捏住父亲的后衣襟,用力的揪,用力的揪。以此提醒父亲的承诺。
父亲终于感觉到了,并没有回头,说了句:囡囡乖,囡囡最懂事,冰激棱对身体不好。咱们不吃。
那一瞬间,心如死灰。
(02)
在父亲的教导下,她真的很懂事,从不对父母提出任何要求。
从小到大,直到参加工作,她穿的衣服是普通的,很少有合身的。
吃饭时,只挟距离自己最近的青菜,只吃所有人都不吃的。
在班级里,也是这样。
她的成绩很好,眼睛又近视。但很多孩子的家长,希望把自己家的孩子,调到靠前的座位上。老师知道班级里,她是最懂事的,所以就问她,可不可以调到后面去。
她一声没吭,收拾课本书包,坐到了最后一排。
从此就和那些无心学习的孩子们,坐在一起。
后排吵闹,看不清黑板,听不清楚老师讲课。
成绩就这样下来了。
见她成绩下降,父母和老师对她采用了“激将法”。
——就是用各种方式,羞辱她、刺激她。
但无论怎么羞辱,越来越近视的眼睛,也无法看清楚黑板。
(03)
高考结束,她只是个三本。
再后来,遇到现在的爱人,才发现自己脱离社会这么远、这么深。
——她很少逛街,从不给自己买衣服。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自己就象只丑陋的灰老鼠。别的同学每天讨论各种化妆品牌子,她完全懵懂。即使是现在,她也没有网上购物的习惯,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有购物的习惯。
有时候,她感觉自己很幸福,打小就懂事,近视眼坐最后一排,最终也读了个三本。读书时那么多的羞辱,也没有压跨她。而且还遇到现在的丈夫,照顾她保护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只到她自己,有了宝宝。
这种想法才彻底改变。
(04)
已退休的父母,过来看孙女儿。她记得那天空气特别的好,父亲牵着宝宝的手,在前面走,宝宝的另一只手,拿着一只塑料小鸭子。这时候一个小朋友蹒跚着走过来,两眼羡慕的望着宝宝手里的玩具。
她看到父亲蹲下来,用温柔的声音,对宝宝说:宝宝乖,宝宝最懂事啦,你要学会分享,分享才是最快乐的,把你的小鸭子,给小朋友玩玩!
不!她说她当时如受雷亟,差点脱口冲父亲吼一句:分享你妈个头!你不能再把曾加诸于我的一切,强加于宝宝。你可知我这么多年来,每一天每一刻,感受到何等巨大的心理痛苦?
不想再让宝宝,承受自己都无力承受的心灵之苦。
——可是最终,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站在一边,眼睁睁的看着,父亲把着宝宝的手,把自己的玩具,递给对面的小朋友。
(05)
她之所以没有阻止父亲,只是因为,她感觉父亲的方法,其实并不对。
但——什么又是对的?
她说,她见多了缺乏家教的熊孩子。那些孩子的成长环境,跟她完全相反,她是几乎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满足。而熊孩子却凭借着打滚哭闹的手段,能够达成于他们渴望的任何目的。
许多熊孩子,长大后成了熊大人。
他们只听从自己天性之中,最怠惰最消极的一面,纵然身体长大,可一生都只是个巨婴。
她不想做熊孩子。
更不希望孩子熊。
但,她的工作环境、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所有的日常,却似乎与那些熊孩子们,几无区别。
——如此说来,懂事究竟有何意义?
(06)
她问,到底有没有个法子,让自己的宝宝,别再承受自己的苦,也别长歪成为熊孩子。而只是快乐成长呢?
有没有这么个办法?
到底有没有?
(07)
传说,古老儒家智慧,秘传心法只有八个字: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想看懂这八个字,需要八百万本书——或是换成另外八个字: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用这八个字,就能够解释清楚留言女孩,其父母所行所为了。
——他们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懂事,但实际上没有。
——他们只是让孩子陷入到巨大的惊恐、过低的自我认知、彻底的自我否定、懦弱到了极点的毁灭性心智。
——他们所谓的懂事,只是拂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于自我压抑中,悄然啜泣。
(08)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曾有过这么一个实验。
征求一些年龄等同的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人数均等的两个组。
对小朋友们,进行简单的测试。
先进行第一轮测试。
两组小朋友的成绩,相差无几——第二组的小朋友,成绩还略高一点点。
然后进行第二轮。
测试之前,实验主持者宣布:小盆友们,你们在第一轮的表现中好乖,好优秀,因此奖励你们糖果吃。
哇耶,小朋友们心花怒放。
糖果端上来,先从第一组小朋友分起,分到第一组的最后一个小朋友,恰好分完。
第二组的小朋友,感觉好震惊,说好的吃糖果,怎么没有自己的?
实验人员笑咪咪的道:有的小盆友没有分到,不要紧,接下来还有冰激棱吃哦。
冰激棱端上来,仍然是从第一组小朋友分起,第一组分完,冰激棱又没了。
第二组的小朋友,已经震惊到麻木了。
然后实验主持者若无其事的说:有些小朋友没有分到,没分到就算了。现在我们开始测验哦。
——第二轮测验结果,第二组的小朋友,成绩疾流勇下,竟然只是第一组小朋友成绩的四分之一还不到。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陷入到巨大的困惑与痛苦之中,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丧失行为能力。
(09)
文中女孩的父母,错把戏弄和压制,当成了教育手段。
比如说,父亲承诺回家路上,给女儿买冰激棱,但却出尔反尔。
于父亲而言,这只是小事一桩,却不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承诺就是全部,充满了预期而遭遇背叛,从此让女儿,对父母失去信任。
——她不再相信父母,但却无力对抗,只能于巨大的恐惧中,隐忍逃避。
——她的心早就死了,从不对父母提出任何要求,独自行走在孤独的边缘。而在父母眼里,这样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就是自己期望的“懂事”。
——她父母所谓的懂事,就是一句话:去死,少来烦我!
她自己,也是这样理解的。
所以养成了懦弱卑微的心,明明眼睛近视,看不清楚黑板,却不敢对老师说。只因为她根本不信任成年人,不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对成年世界的恐惧,构成了她的全部认知。
她为自己没有成为熊孩子而自豪。
却不知道,她成为了一个惊魂不定兔孩子、鼠孩子。
一个被巨大恐惧所压制,完全失去自我的人。
(10)
懂事不是恐惧,不是懦弱,不是在侵凌面前,退缩并啜泣。
懂事不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更不是让孩子的退让,满足成年人的面子。
懂事意味着孩子能够正确解读人际规则,不自卑,不狂妄,遇事时能够明晰、简捷的表达出自我愿望。能够学会与小伙伴的谈判,与成年人的常态交流——想让孩子懂事,至少父母得懂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知道孩子的认知世界很小,对父母的依赖极重,父母眼里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心智成长。
懂事的父母,能够清晰判断孩子所面对的环境。孩子是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压制?还只是无关紧要的玩闹游戏?万不可说孩子不懂,孩子其实什么都懂,熊孩子最善于利用成年人的呆滞与迟钝,而胆小的孩子,则对成年人充满了恐惧。所以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们之间的公平状态,及时抑制熊孩子流露出来的恶,抒解胆小孩子心里的恐惧,不偏不倚,允执厥中,才能让孩子获得一个心态平和的成长环境。
鼓励胆小的孩子,勇敢表达自我欲求。要告诉熊孩子,撒泼打滚不是表达。不要让熊孩子的哭喊尖叫得逞,也不要让胆小孩子的恐惧,累积到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所谓教育,就是依据孩子的不同心理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
把小孩子视为大人,认真听他们每一句话,尊重他们的权利诉求。现实上许多成年人都不善于表达自我,要求于孩子做到这一点,就更难——这就是所有的父母,应该感谢孩子的道理,是孩子引导你成长,引导你学习勇气与表达,而非你引导孩子。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场惊心动魄的大冒险。要记得父母的正确引导,感谢他们的智慧。也要记住父母的失误,怜悯他们的无奈。早年适用的法子,现在不一定仍然适用,因为环境在变,孩子的心态也在变。
所有的教育,只是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或许很普通,很卑微,很蠢萌,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孩子心理的巨大回荡。人生在世,免不了的是失落,不可少的是委屈。永远不要让自己,对自己失望。或许世界很冷,但负责任的人生思考与求索,必将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暧、阳光的心态,与无尽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