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郑公书馆298 2016-12-16

【原创】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轻质绝缘小球,发现两者互相吸引,由此可判断()

A.小球可能不带电

B.小球一定带负电

C.小球可能带正电

D.小球一定带正电

考点:

[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分析:

(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解答: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将它靠近一个轻质绝缘小球,发现两者互相吸引,说明小球可以带负电荷,也可能不带电。只有A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关于公式R=U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由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决定

B.导体的电阻可以由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来测量

C.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考点: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分析:

(1)欧姆定律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也就是说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电阻是导体本身是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公式R=U/I

只用来计算或测量电阻的大小.

解答:

(1)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公式R=UI只用来计算或测量电阻的大小,故A错误,B正确;

(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故CD错误。

故选B.


1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电压表的示数为6V;将电压表、电流表的位置互换,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则正确的是()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A.R1=8Ω

B.R2=8Ω

C.R1=20Ω

D.R2=20Ω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分析:

当开关S1、S2都闭合,两电阻并联,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电流表测量通过R1的电流,根据公式R=U/I

可求电阻R1的阻值.

将电压表、电流表的位置互换,S1断开、S2闭合,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源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利用公式R=U/I

可求串联电路总电阻,R2的阻值等于串联总电阻减去电阻R1的阻值.

解答:

当开关S1、S2都闭合,两电阻并联,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电流表测量通过R1的电流,

由I=UR得:R1=UI1=6V0.5A=12Ω;

将电压表、电流表的位置互换,S1断开、S2闭合,两电阻串联,

由I=UR得:电路总电阻R=UI=6V0.3A=20Ω,

所以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可知:

R2=R?R1=20Ω?12Ω=8Ω.

故选B.


18、关于分子动理论及有关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冷水中快,说明热水比冷水的分子运动剧烈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水沸腾过程中,其内能不变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状态,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有关.

解答:

A.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冷水中快,说明热水比冷水的分子运动剧烈,故A正确;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缘故;故B正确;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C错误;

D.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是部分水会汽化成水蒸气,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所以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AB.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量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

B.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C.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可能没有电流

D.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考点:

[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导体,电压]

分析: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压是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的原因.

(3)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解答:

A.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故A错误;

B.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故B错误;

C.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可能会有电流,也可能没有电流,因为产生电流有两个必要条件,电路两端有电压,同时电路必须是通路,故C正确;

D.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故D正确。

故选CD.


17、如图所示的四个热学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A.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B.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转化为它的机械能

C.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D.金属管装有少量酒精,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可使管内的酒精沸腾

考点:

[扩散现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析:

(1)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

A.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故B错误;

C.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水分子与玻璃分子间隙变大,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故C正确;

D.金属管装有少量酒精,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克服摩擦做功,使金属管和内部酒精的温度升高,可以使酒精沸腾,故D正确。

故选:ACD


19、在图甲所示的电路中,R1是定值电阻,R2是规格为“20Ω3A”的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正确连接有一个电压表(图中未画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滑向a端.当滑片P在最右端b处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P在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8A,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电压表选用的量程与乙图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A.电压表并联在R2两端

B.电源电压是9V

C.R1的阻值是5Ω

D.R1消耗的最大功率是28.8W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分析:

根据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丙图中可能的示数,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滑片P位于中点时两端的电压,然后与丙图电压表的示数相比较判断电压表的位置;当滑片P在最右端b处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压表的示数最小,则乙图中电压表的示数小于丙图中电压表的示数,根据指针偏角关系和乙、丙两电压表的量程不同,确定它们的示数,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求出R1的阻值;当滑片位于a端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R1消耗的功率最大,根据P=U2/R

求出最大功率.

解答:

丙图中,电压表的量程为0~3V时,分度值为0.1V,示数为0.8V,

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时,分度值为0.5V,示数为4V,

当滑片P位于中点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0Ω,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8A,

由I=U/R可得,R2两端的电压:

U2=IR2=0.8A×10Ω=8V,

因R2两端的电压与丙电压表的示数不相等,

所以,电压表应并联在R1两端,故A错误;

当滑片P在最右端b处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压表的示数最小,

因乙、丙两电压表的量程不同,且乙电压表指针的偏角大于丙电压表指针的偏角,

所以,乙电压表的量程为0~3V时,示数为2.4V,丙电压表的示数即R2两端的电压U1=4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源的电压:

U=U1+U2=4V+8V=12V,故B错误;

R1的阻值:

R1=U1/I=4V/0.8A=5Ω,故C正确;

当滑片位于a端时,R1消耗的功率最大,则

P=U2/R1=12*12V/5Ω=28.8W,故D正确.

故选CD.


24、如图所示,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塞子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_______(选填“汽化”或“液化”)成了可以看到的小水滴。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考点:内能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内能等相关知识

(1)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的过程

(2)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动能,故内能变小

解答:液化减小


25、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小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并连接实验器材如图1所示。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1)图1所示实物电路中,______的连接有错误。

(2)请画出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3)小丽将电路连接的错误改正后开始实验,在闭合开关S前,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______.

(4)在此实验中,为达到实验目的,应控制AB两点间______保持不变。

(5)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从而改变电流,记录相应的______.

(6)在实验中,当小丽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某点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则此时的电流为______A.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分析:

(1)实物连接图中找错误之处,主要从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上考虑:连接电路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从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连接方式、正负接线柱的接入方法上考虑.从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的接入和滑片的位置考虑.

(2)由实物图画电路图:从电源正极开始,按电流方向,依次连接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和电流表,到电源负极,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

(3)在闭合开关S前,为了保护电路,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处于最大阻值处;

(4)在此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的物理量.

(5)实验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所以应记录的是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值.

(6)电流表读数首先确定电流表的量程与最小分度值,根据电流表指针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解答:

(1)从实物连接图中依次分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可知:滑动变阻器的上边的两个接线柱的接入电路,这样连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所以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有错误。

(2)根据电流法画电路图:即从电源正极开始,按电流方向,依次连接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和电流表,到电源负极,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如图: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3)为了保护电路,在闭合开关S前,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处于最大阻值处;

(4)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只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控制除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外的各因素不变,所以为达到实验目的,应控制AB两点间的电阻保持不变。

(5)根据实验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记录的物理量是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值,则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从而改变电流,记录相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6)电流表量程是0.6A,最小分度值是0.02A,电流表示数I=0.46A.

故答案为:(1)滑动变阻器;(2)图略;(3)最大;(4)电阻;(5)电压值和电流值;(6)0.46.


26、小岩利用“伏安法”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L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L.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1)小岩选择了满足实验要求的实验器材,连接的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请你添加一条导线将实验电路补充完整;

(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滑片P滑动到某一位置时,小灯泡L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A,小灯泡L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L为______Ω.

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分析:

(1)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需要待测电阻、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使用导线串联组成电路,并且电压表与待测电阻并联测量电阻两端电压;(2)读取电流表或电压表示数时,首先要明确它们选择的量程和对应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线相垂直.已知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利用公式R=UI得到电阻阻值.

解答:

(1)由图知,大部分用电器已经正确连接,只要取一条导线将电压表和待测电阻左端的两个接线柱连接即可。实物连接如下:

(2)电压表选择的是0~3V量程,对应的分度值为0.1V,此时的示数为2.5V;电流表选择的是0~0.6A量程,对应的分度值为0.02A,此时的电流为0.5A;

待测电阻阻值为R=UI=2.5V0.5Ω=5Ω.

故答案为:

(1)实物连接如下图: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2)0.5A;5.


27、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刚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1)请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实物连接起来.

(2)小刚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两个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总在晃动,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别是______.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读出并记下电流值;再将5欧的电阻改接成10欧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2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填“左”或“右”)移,使______,并记下电流值;再改接20欧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

(4)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分析:

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重点的是考查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关系时要保持电压不变.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且使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

解答:

(1)实物连接如下图所示: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应该断开开关,检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小刚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两个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连接电路时开关是闭合的,指针总在晃动,说明某处接触不良.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读出并记下电流值;再将5欧的电阻改接成10欧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2V,要想保持电压不变,他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V,并记下电流值;再改接20欧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

(4)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

(1)实物连接如上图所示: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闭合的、某处接触不良;

(3)右;电压表的示数为2V;

(4)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8、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水果电池电压”的实验中:

小明用铜片和锌片作为电极插入较小的柠檬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如图所示。小华用铜片和铝片插入较大的柠檬也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他们分别连通相同的音乐芯片,小华比小明的芯片声音要响一些。由此他们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水果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电极的材料有关。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用同一个柠檬制成水果电池,沿着电极插入的方向不断慢慢地切去外侧的部分柠檬,分别测出电压,如表一所示:

表一

柠檬大小一个大半个半个小半个
电压0.800.800.800.80

分析表中数据,说明猜想一是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华用铜片作为电池的正极,分别用外形相同的锌、铝、铁等金属片作为电池的负极,将金属片电极插入柠檬,并保持___和___相同,分别测出电压,如表二所示:

表二

电极材料铜和锌铜和铝铜和铁
电压0.8800.600.46

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

(3)小明先将柠檬压在桌面上滚了几下,再做成水果电池,测出电压达到1.0V,据此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___.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分析:

(1)根据猜想,水果电池电压与多个因素有关,探究过程中应用到控制变量法.分析表格中数据可得结论;

(2)除了猜想的因素外,水果电池电压与两电极间的距离、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可能有关;分析表格数据可得结论;

(3)将柠檬压在桌面上滚了几下,柠檬会变软,由此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解答:

(1)小明用同一个柠檬制成水果电池,沿着电极插入的方向不断慢慢地切去外侧的部分柠檬,这样就控制了电极材料,

通过表一中的数据可知,水果大小变化后,电压表的示数不变,可得结论: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大小无关。即猜想一错误。

(2)除了猜想的因素外,水果电池电压与两电极间的距离、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可能有关。将金属片电极插入柠檬时还要保持插入深度和距离;

由表格二数据,铜与不同金属做电极时,电压表示数不同,说明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的材料有关;

(3)将柠檬压在桌面上滚动后,柠檬会变软,测出电压不同,由此提出的探究问题:水果电池的电压可能与水果的软硬度有关。

故答案为:(1)错误;(2)电极间距离;插入深度;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的材料有关;(3)水果电池的电压可能与水果的软硬度有关。


29、小军做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所使用的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

(1)请你帮助小军画出实验电路图。

(2)小军连接的部分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请你帮助他将电路连接完整。

(3)闭合开关S前,应把图1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___(选填“A”或“B”)端。

(4)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

A.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B.检查电路是否断路

(5)实验过程中,当电压表示数为___V时,小灯泡达到额定功率,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其值为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W.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考点:

[电功率的测量]

分析: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是P=UI,所以需要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据此画出电路图;

(2)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的量程且与灯泡并联,滑动变阻器按一上一下的原则串联在电路中;

(3)为防止电路中的电流过大烧坏电路元件,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处;

(4)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是通路,可能是连入电阻太大,电路中电流太小所致,然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5)额定电压下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相等,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示数,利用P=UI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解答: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时,应用于灯泡串联的电流表测出通过的电流,与灯泡并联的电压表测其两端的电压,使其达到额定电压,调节灯泡两端电压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然后与电源、开关串联组成电路,如下图所示: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2)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则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且与灯泡并联,

滑动变阻器的任意上方接线柱与灯泡串联,如下图所示:

2016年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九年级11月物理试卷解析

(3)为保护电路,闭合开关S前,保护电路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最大阻值处的B端;

(4)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是通路,不是断路,可能是连入电阻太大,电路中电流太小所致,下一步操作: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即应进行A项操作;

(5)当电压表示数为3.8V时,小灯泡达到额定功率,

由图2可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4A,

则灯泡的额定功率P=UI=3.8V×0.4A=1.52W.

故答案为:

(1)电路图如上图所示;

(2)实物电路图的连接如上图所示;

(3)B;

(4)A;

(5)3.8;0.4;1.52.


36、超导体: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H·卡茂林·昂内斯意外地发现,将水银冷却到-268.98℃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水银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材料的这种特殊导电性能,昂内斯称其为超导态。昂内斯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阅读《超导体》,回答下列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个铅制的圆环,放入温度低于Tc=-265.97℃的空间,利用电磁感应使环内产生感应电流。结果发现,从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电流一直没有减小;当温度上升到高于Tc时,圆环由超导状态变成正常状态,感应电流立刻消失,这就是著名的昂内斯持久电流实验。

物质的温度低于它的临界温度(转变为超导的温度),这种物质才会有超导性。一般金属或合金的临界温度都很低,例如铅的临界温度是-265.97℃。要维持这么低的温度也是很困难的,这就使超导体目前只能应用在科学实验和高新技术中,而不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普遍应用。近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超导现象是指导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有些材料的_________变为零的特性。

(2)“昂内斯持久电流实验”中铅制圆环由超导状态变成正常状态后,感应电流立刻消失,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成了能。

(3)假如电熨斗内部的电热丝、电动车内电动机的线圈、白炽灯的灯丝都处于超导状态,其中仍能正常工作且减少了能量损失的是。(选填“电熨斗”、“电动车”或“白炽灯”)

(4)若输电用导线处于超导状态,能减少导线上的能量损失。请简要写出此判断的依据。

考点:电阻

分析:

考查超导体。

(1)超导现象是指导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有些材料的电阻变为零的特性。

(2)“昂内斯持久电流实验”中铅制圆环由超导状态变成正常状态后,感应电流立刻消失,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3)假如电熨斗内部的电热丝、电动车内电动机的线圈、白炽灯的灯丝都处于超导状态,其中仍能正常工作且减少了能量损失的是电动车。

(4)若输电用导线处于超导状态,能减少导线上的能量损失。判断的依据是:根据焦耳定律Q=I2Rt,当R=0时,Q=0。

解答:

(1)电阻(2)内(3)电动车(4)焦耳定律,Q=I2Rt,R=0,Q=0(其他答案合理均可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