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部针灸→脑功能调节→腹泻改善

 369蓝田书院 2016-12-16


克隆恩病(Crohn`sdisease,C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病变部位多见于末端回肠、近端结肠,易复发,预后欠佳。18~35岁是CD发病的高峰年龄,这导致中青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严重下降。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依据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及病变侵犯程度,合理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英夫利昔、手术治疗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腹痛、腹泻”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盛。脾虚运化失常,继而大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近年研究表明慢性炎性肠病的发病或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肠轴功能障碍有关。基于早期临床试验证实针灸治疗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电针给予的刺激能够调节脑部功能活动,是否能够藉此对IBD产生治疗作用?


2016年11月18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IF=5.228)发表了针灸对克罗恩病患者脑部反应的研究。本研究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复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几所高校共同开展。研究纳入52例CD患者,采用电针加艾灸的治疗,试验电针组取穴:中脘、双侧天枢,气海。艾灸组使用隔药饼灸,药饼组成为:制川乌,黄连,木香,红花,丹参,当归。取穴同上。


并采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大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level,ReHo),使用克隆恩病活动指数(CDAI)及肠炎疾病量表(IBDQ)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发现,CD患者大脑皮质区的ReHo水平(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显著增高,而在皮质下区的水平却十分低下,并且两区的联结耦合也大大减少。


无论是电针还是艾灸治疗都能够降低CDAI,提高IBDQ分数,使皮质区及皮质下区的局部一致性趋于正常。ReHo水平在脑皮质的改变与CDAI指数的降低密切相关,电针对多个皮质区ReHo水平的调节、艾灸对多个皮质下区ReHo水平的调节,均与CDAI指数降低有关。研究提示,电针与艾灸对CD的治疗作用与增加CD患者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的联结有关,其中电针治疗能够调节人体稳态传入网络(homeostaticafferent processing network),而艾灸主要通过调节人脑默认活动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起到相应治疗作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及艾灸对CD患者的临床疗效接近,两种治疗手段对某些区域有相同作用,也会对某些区域具有针对性作用。如图所示的后顶叶(PCC)、背内侧前额叶(dmPFC)两区被证实与艾灸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而电针主要影响在岛叶、前扣带皮层(ACC)、丘脑(thalamus)和海马皮质部分。即通过针灸治疗,调节了大脑相应区域的功能性,增强区域间联系和神经自发活动,进而改善促进机体恢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