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開封山陜甘會館(四)【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2-16
 
        中国建筑砖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现的一种雕刻类别,由于它比石雕省工经济,既具有石雕的耐久延年性,又能像木雕一样的精雕细刻,所以广为流传。古文献中曾有“文砖”的记载,这是指一种模制的花纹和画像砖,这种砖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逐渐被砖雕所替代。汉代开始出现先制砖坯再雕刻的工艺,先堆塑或翻模成型,烧制成后再进一步精雕细琢。山东晋墓上的砖雕墓志、甘肃嘉峪关晋墓嵌饰砖券,墓内门楣上的蹲兽和门两侧的牛、鸡是早期砖雕装饰的实例。其后是仿木构件的兴起,如南北朝佛塔建筑中的斗拱、平坐等。隋唐则进一步发展。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称砖雕工艺为“斫事”。书中所提到的“事造剜凿”,指的就是砖雕。元代砖雕比较盛行。元大都遗址出土有格纹装饰方砖和花盘砖、砖雕走兽等,说明砖雕已由建筑基座部位走向装饰道路。到明代,砖在建筑物中被大量用作为基座的墙身,并大量使用砖雕面饰,这就为砖雕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明代计成所著《园治》中曾记载用磨好的砖砌墙和摆砌门窗,说是“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可见就施工工艺而言,明代的砖加工和砖雕操作技术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巧的程度。
 
        到了清代这种工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凿花作,因砖雕俗称花雕,所以工匠又称“凿花匠”。此时砖雕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制作既精,题材亦广,虽经匠斧,巧夺天工。南方以苏州、徽州等地区的砖雕影响最大,风格空透灵巧。北方砖雕源于山西,风格以“大枝大叶”为主,浑厚朴实,对开封砖雕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颇深。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砖雕,一般是指在烧制成的砖块上,雕刻出图案纹样或生活形象的艺术。砖雕制品俗称“花活”。但砖雕只是“花活”中的“硬活”,如果用灰堆抹成花饰,则为“软活”。从操作意义上讲,“硬花活”又称为“凿活”,“软花活”又称为“堆活”或“镂活”。我国古代的匠师们用“凿、打、耕、画”和“堆、镂、镳、抹”来形容凿活和堆活手法的不同,这两句话虽然不是各种手法的完整概括,却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硬、软活的不同。硬活以砖为材料,操作方法以凿打为主;软活以灰为材料,操作方法以堆、抹、镂、画为主。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砖雕的选材要求极严,现代的青砖雕不出精美的图案,要用澄浆砖、停泥砖。这些经过技术处理的砖,材质细致,硬度较高,色泽一致,砂眼少,敲击没有劈裂之声,才能承担雕凿高难度的作品。会馆的砖雕之所以精美,是经过多次精选的,是匠工辛勤劳动的体现。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还散见于其他墙体上。
        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随桁枋为回字边饰,由斗拱承托的四个“寿”字纹梁头,把上部分成五个空间,每间两攒斗拱,上托雕刻精美的龙头,斗拱之间的雕刻全部是按照会馆主人的理想趣味而设计雕刻的吉祥图案,几乎每个间隔的雕饰都与“瓶”有关,这可能与晋商客寓汴城祈求异地平安的原因有关。除瓶之外,各种吉祥花卉、熏炉、书函、画卷、乐器置放其间,最有意思的是,晋商将他们爱不释手的宝物计算器——“算盘”,也雕刻在图案中。虽不将其置放在显著的位置,但却反映了会馆主人的内在心态。俗话说得好:“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加减乘除,日进斗金,进账算账没它不行。这些雕刻以反映追求幸福、趋吉避凶的理想愿望居多,而且生动逼真。技法以透雕、浮雕为主,做工精湛,画面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得体。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斗拱下边的平板枋雕以祥龙图案,把上下分成两大区。祥云下为32个垂花砖柱,柱头为龙头,垂花分别雕成石榴、金瓜、荷花、莲蓬等吉祥多籽造型,垂花柱与垂花柱之间由夔龙卷草图案相连将空间铺满。垂花柱以下里外墙体上分布有10个长条形画框,每个画框饰以拐子龙纹,框内分别雕刻有“狮子绣球”、“喜鹊闹梅”、“山雀玉兰”、“鹭鸶荷花”、“松鼠葡萄”、“麒麟呈祥”、“八仙过海”以及“刀马图”等。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松鼠葡萄”以八大串晶莹欲滴的葡萄悬挂在藤枝上,数只松鼠跳跃其间,姿态生动,工细酷似牙雕。“刀马图”是雕刻中最常见的题材,一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后边兵马穷追不舍,情节动人,扣人心弦。“八仙过海”图,各仙人分乘狮子、麒麟、海马、天禄等异兽,踏波逐浪,如履平地。这些砖雕做工精细,一般不加打磨,足见刀法之功、棱角之锐。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照壁砖雕画面,给人一种紧凑而不拥挤、繁丽而不冗杂、布局严谨匀称、凸凹处理得当的感觉。你看,飘动的衣服袖带、翻卷的花草叶片、生动的人物表情,飞翔的鸟、奔跑的兽,均达到了“凿的花能拿起来,凿的兽能跑出来”的艺术效果,可见匠心独运,技艺高超。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遗憾的是,照壁上的砖雕经过二百多年的风剥雨蚀,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有的虽还完整,但掉枝缺叶、失足少角,观之令人痛惜。近些年来,砖的质地发生了变化,砖雕的用材受到了限制,又加上人们对砖雕艺术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认识,以至砖雕艺术在建筑中很少采用。因此,砖雕艺匠日趋减少。砖雕艺术如今更显得异常珍贵。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清.国五)(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