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全文】敬一丹:我在武大遇到你

 伯涵他爹 2016-12-16
讲座全文(三)
敬一丹:我在武大遇到你
敬一丹与公益
敬一丹:嗯,那我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我和“美丽中国”的渊源啊,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校学生中有很多都参加过公益慈善的一些活动,也有很多同学本身就参加过支教,比如说说我们也有很多支教活动,像【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啊,等等。在我们这个同学们当中,徐本禹大家都知道吧,这是一个最著名的支教者,我们感动中国的人物,大家应该都认识啊(台下同学们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们一说跟支教相关的话题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有一种“神经”的意思。当时徐本禹是我们感动中国人物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走到我面前的时候他才23岁吧,嗯,22岁,他是和刘翔同一年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是我们【感动中国】当时最年轻的。他从贵州大山里走到感动中国的舞台上的时候,那时候他的表情没有这样开朗,他走到台上的时候啊,我这样形容一下,就像细雨一样,就感觉像脸上蒙着一层雾,有一种忧愁,然后谈到学生的时候,谈到他那大山里的学生的时候,他就流泪了,当时我和他面对面采访他的时候,深刻感觉到,就是一个小伙子为别人流泪,就是很有力量。在当时我们给徐本禹的颁奖词里,有几句是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用一个学生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他举起了手中火把,刺进了我们的眼睛”。徐本禹后来就成为了一个志愿者的,领头了全国志愿者的模范。

我再简单讲讲,许本禹后来,这件事情后,他身边有很多志愿者,他的母校也成立了一个杜鹃这样一个社团(掌声再次响起),他当年支教的地方有了一种接力的力量,直到今天,十几年。十几年这么多同学在贵州大山里支教,改变了那个地方,而且每一个参加支教的人他自己也得到了改变。我们的话题再回到这儿,就是一说到和贫困地方相关的教育的时候,就是有这样一种,想说话,想参与的情感。那我为什么和【美丽中国】有这样一个渊源呢?是因为我女儿曾经在里面工作过三年。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是两年支教。我女儿没有直接当过支教的老师,她是负责这个组织中我觉得很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文宣。我多次试验假如让我去做这项工作我会怎么做呢,怎样向别人宣传,怎样介绍美丽中国,怎样说服别人,这是非常难的问题。由于她的原因,我走入这个组织中,认识到那么多美丽中国的老师们。

刚才这些啊,都是准备去支教的。我给大家讲一个,就是已经在山里教书的,有一个中国老师的故事,有四个老师到了云南,他们在一个彝族聚居的一个村里,我跟你说云南,少数民族聚居,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我们以一个旅游者的特别休闲的角度想一定是能歌善舞的,不是的,当这四个老师走到一个叫别所(同音)的地方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个学校的学生都不会唱歌,老师们都似乎有点不大相信,你们真的不会唱歌吗?“不会。”然后那个学生说话,跟老师说话的时候都是坐着说话,目光不敢对视,“一个都不会吗?”“一个都不会。”,老师说:“那你跟着我唱,啊~~~,你唱一下。”学生就:“啊~~~”,就这样一个起点。老师就一再的(问):“你哪怕就唱一首歌(的)一句。”后来有一个小男孩儿,他唱了一句,居然是国歌,我看到他唱国歌的时候,心里就特别的着急。他就以他的理解唱了一句歌词,“起来”就这样用一个低低的声音,“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四个支教老师中,有一位同学是学传媒的,她有记录意识,她记录下了这个情节。几个月以后,这些孩子组成了一个合唱团,我们在镜头中看到这些孩子在做什么呢?他们给我们唱了一首歌,叫做天空之旅,大家知道天空之城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啊?它有怎样的难度,从那样难的起点到天空之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美丽中国”的老师做了怎样的努力,他们跟学生之间有什么样的交往,这些老师没有记录下来,他们只记录了孩子的未来。几个月以后我们看到的孩子,和“美丽中国”的老师刚刚到来的时候初见的孩子,完全像是两种类型的孩子。那些孩子脸上有了笑容,他们有个歌声,恢复了孩子的模样。或者说,说“恢复”这个词都不一定准确,也许他们一直都没能有孩子应该有的模样。而“美丽中国”的老师,他们做到了。

当我面对面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是在上海的一个募捐现场。我作为志愿者来采访这些孩子。我就在想,哪个是当时唱国歌的孩子呢?他从表情上完全变了,根本就看不出来。他们在上海这样一个募捐现场面对着那么多人,落落大方,会唱很多很多的歌。然后我就仔细的辨认到,我终于认出了,就是那样一个孩子,他脸上一片开朗。我就问那个小孩:“唱歌给你带来什么?”他开始说:“快乐!”而“美丽中国”的那四个老师,就非常低调了。当时去了现场的好像有三位,特别低调的在舞台边上站着。后来我就特别想走进这些让我在心里特别敬重的老师。这些老师说什么呢?什么叫意义?孩子脸上的笑容,就是意义。这就是“美丽中国”的老师。而这样的“美丽中国”的老师,我只是偶然碰到了这四位,遇到这四位。这样的老师在全国有七百多个。他们以坚毅的方式,支教的生活已经在中国坚持了七年。他们的愿景,是让中国的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请同学注意每一个关键词。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孩子!现在教育资源多不均衡啊,有多少不平等存在啊。而现在他们强调的是什么呢?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什么呢?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说有一般的教室了就是高质量的教育。这些老师都是受过一流教育的人,他们给孩子送去优质的教育。这就是“美丽中国”的愿景。

我特别愿意做志愿者。其实这也是我内心的一个遗憾。我从当记者开始,就想做有教育情结的节目。我去采访大学生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老师在学校苦苦坚持,没他的话周围就没老师了。他去继修的时候,他的那个学校不在了,他的教育资料全都被人偷走了,教室的门窗都被人卸掉了。回来的时候,你说这老师面对的是什么困境?没有他,所有那些农民家的孩子还不能受到教育。那个老师就苦苦地坚持,一直在坚持。我做完这个节目以后,回到北京,我在写这个作品的解说词的时候,是在我女儿幼儿园的时候。当时我女儿才四岁。她还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她只能理解到我跟她说这样的话:“ 这些孩子都没有文具盒,都用牙膏盒装着半只铅笔。”我只能用她能懂话跟她说。我去幼儿园接我女儿的时候,我坐在幼儿园门口的石凳上,写下了《红花草》这个专题片的解说词。《红花草》也收录在我的书里。这是我很难忘的乡村教育故事。在这个专题片的结尾,有句话我是这样子说的,面对着吴老师,面对着大别山,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二十五年以后,我女儿看到了我的书稿,她面对着我的这个问号,她给我的回答就是:“我们来!”她这么说的时候,她已经是“美丽中国”的一个成员。就是让她和她们的小伙伴来。而她们的方式和我当年用的方式不一样。我当时还是一种很朴素的自发。可我觉得现在“美丽中国”的老师都有一种特别让我尊敬的一种自觉。他们不仅仅是给孩子们送去高质量的教育,而且他们要以制度的方式,以更规范的更靠谱的公益方式来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就在前不久,他们还有人说,他们以后还想做一件事,他们想让政府买他们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思路,我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所以这些“美丽中国”的老师真是让我产生敬佩之情。今天,“美丽中国”的同学在这儿,我有一种由衷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在这能够结交更多志愿者。我想让更多的人更关注教育。当然不仅仅是关注我所从事的这方面,其它也是一样啊,西部教育计划啊?是吧?研究生支教啊?还有其它什么支教是我所能够参与的?

我在看到“美丽中国”的这些同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刚刚也在说,我的职业生涯是有遗憾的。就是我曾经在二十多年前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现象现在依然存在。比如说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么多年依然存在,就是让我觉得特别遗憾的。我的职业成就感来自于一些立竿见影的促进,这会让我有欣慰感。而让我遗憾的,就是有些关注持续了几代人了,还没有能够改变,比如说,教育。那这种遗憾呢,可以有几种方法解决,比如说我去吐槽、去抱怨,甚至去“骂娘”。吐槽是最容易的一件事。可是我看到“美丽中国”的这一群人,他们不是,他们不是在抱怨,而是直接去做了,就像徐菲羽所说的,由感动带来行到,我就直接去做了。能改变多少是多少,是吧?当然,该有的不满还是要有,但是他们把那种吐槽、抱怨放下,然后变成行动。我就想到当年我去参加“自然之友”的时候, “自然之友”是梁从诫先生创建的中国第一个保护自然的环保组织。我是在当年北京发生沙尘暴的时候加入的。现在沙尘暴是解决了,雾霾要来了。当时我加入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样,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抱怨。那个沙尘暴一来的时候,就跟现在雾霾来了一样,他们就在抱怨,觉得这简直是世界末日了,这日子还过不过?然后,他们唉声叹气以后,我就一看,梁从诫先生带着他的组织在行动,哪怕是一点点行动。后来,我就在一个沙尘暴肆虐的一天,写了一个申请书,是手写的,就给梁先生寄去,我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觉到什么?就是梁从诫先生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是那种真正有知识分子品格的人。我在书中,也写到了梁先生。梁先生自己也说,我们家三代都是失败者。他是那样一个家庭,那样一个家族,然后自己面对恶化的自然的时候,倾尽全力,也没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那从这样一种悲剧的角度来说,他说,他们家一家三代,都是失败者。那么今天,我们怎么看待梁先生?就算他是没有成功,他这努力也不是白费的。每个中国人也是,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是一个,那种大知识分子,但我们是受过教育的人,这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很有价值的一种选择。

观众交流环节
Q
&
A
Q敬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如何看待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的关系问题,谢谢!
A我觉得实践在不断的丰富着理论,但是会有一定的滞后。你比如说现在我们跟新媒体相关的话题我经常会举例,因为现在是老师和同学一起进步,它有一定的滞后。然后,实践永远是新鲜的,一起面对这个话题的时候,也许将来你就能贡献出理论来。

Q:您好,想请问一下,您刚才说《我遇见你》是您工作的小结,那您对它的目标读者有什么期待?
A:目标读者是这样的,凡是我节目的观众,都是它的目标读者。你比如说,我见到你们的时候你们说我妈妈特喜欢你,我姥爷总说你。我如果走到书店见到中年以上的读者的时候,他们一走到我们面前我就知道他一定是我们的忠实观众。他会这样说:“我是看着你的节目头发一点点变白的,我是看着你的节目一点点变老的。”然后还有一位老人走到我面前说,他是来自大学的,78岁,他说:“你都退休了,这些人为什么还来跟你交流呢?”我问:“您说呢?”他说:“就是因为你们那些人为人们说话。”你说我的目标人群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我的观众是什么呢,就是广普。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也是广普,这会让我觉得我面对这一家人,好几代人。此刻我看着同学们的时候我就在想也许你们小时候都经历了新闻联播之后和爸妈一块儿等着看焦点访谈,那是我们电视人的幸福年代,它已经过去了。

Q:老师您好,我们知道现在电视这些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的一个普遍特点就在于它带有舆论的诱导性。比如说前两天我看新闻,有一个学生掏了几只鸟蛋就被判刑十年,引起轩然大波,但其实最后经过调查和真相的还原是罪有应得。而我每次在刷了微博以后回头看电视,就会看到一个真相的还原,这是一个心灵回归的过程。那么您对新媒体的缺陷或者看法以及怎么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它在一起结合呢?
A:我觉得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呢就是现在传播太便利。传播便利到几乎没有成本。然后在缺少约束的环境里,就会出现你刚才说的那种情况。你有没有觉得,有很多新闻事件,大家高度关注的时候,忽然就一反转。然后你不觉得吗,其实最大的浪费是前一段时间我们投入的精力。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样发出更靠谱的声音,更接近事实真相的声音呢,我们是在一个网络刚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期待的是,以后大家会更负责任,更有约束,而更靠谱的声音,应该来自校园。比如说我们今天的网络里多半都是年轻人,而校园里的年轻人是最有可能发出靠谱的声音的。

Q:希望老师对崔永元作为公众人物的近期行为做一个评价(观众笑)
A:你们最近又关注到他了是吧?(观众笑)这样吧,有关我怎么看崔永元请看书上有一段话,那段叫崔永元蛮拼的,崔永元呢,我在他工作的地方看到他画了一幅画,你知道崔永元会画画吗?没想到吧?崔永元画了一幅画,你们想想,打开想象空间,崔永元这样性格的人会画什么呢?(停顿)卖关子的话我就不说了。
崔永元画了一只大公鸡,就是那种准备斗鸡状态的公鸡,然后题了四个字叫“有的一拼”(观众笑)太像他了(观众又笑)我以前曾经说过,对我这几个同事加兄弟发表客观的评价已经是不太可能,关系太紧,也可以说关系太好,所以无论你说什么我都会说他好,这句话被断章取义一传播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解读,好吧,换一个话题。

Q:老师,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辅导机构,他们在城市里面做精英教育,我在想,这么好的辅导机构为什么不到大山里去帮助那些孩子呢?
A:他说的那种辅导啊讲座啊打开视野的那样一种也算一种教育吧,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它送到更需要的孩子身边去,我觉得我们的公益不一定非要两年啊,也可以是短期啊,也可能是主题性的啊,其实这位同学提了一个方向,我们不妨想一想,真的是很需要的。

菌菌的话
到这里,敬一丹老师的讲座全文已经连载结束咯~小伙伴们在紧张的期末备考中也不妨读读我们的讲座全文放松一下心情哦~
菌菌在这里祝福大家门门90+,开开心心回家~本学期菌菌也要跟大家短暂的道个别咯,我们寒假再见!(づ ̄3 ̄)づ╭?~(PS:偷偷告诉你们,假期菌菌准备了一大波干货!精彩不容错过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