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最具影响力的收藏公众号 每日发布专业古玩文章 帮助提高收藏鉴赏能力 还等什么呀 赶紧关注吧 青花是有魂的,那于蓝白交错间流露出的清灵高贵,美得让人惊艳,美得让人浮想联翩。如果有人说,有一种美叫做中国风,那么,有一种中国风就叫做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康熙时间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等。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青花瓷以中国水墨勾染皴擦的特殊晕染,营造出一个花草相亲、叶石相依、美人抚琴、栖鹤游凤、高人对弈、牧童弄笛的诗意世界,即使不说话,人们也能读懂她。 1、揉泥 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等情况。 2、拉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上釉 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6、画坯 上好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即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画纹饰。画者画而不染,染者则染而不画。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 9、写底款、施底釉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11、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为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当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最后,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经过千年窑烧的秘密,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在揉揉捏捏中,在高温烤炽里,没有人知道它是经受过怎样的煎熬,才最终成就了如今的惊艳模样。 每一件手工陶瓷制品从揉泥到烧造完成,都经历着十几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凝聚着艺人几十年年累计的技艺。一揉一拉的打磨,一笔一划的绘制,使得出窑的每一只青花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清代龚轼《陶歌》中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乾隆皇帝也曾有诗曰:“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而一曲《青花瓷》更是唱出了它妖娆多姿的美和渗透到灵魂里的清澈。 古玩小精品出售(几百几千几万的都有),本人只玩老货 有兴趣可以加古玩鑫个人微信 【查阅更多收藏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