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魏、蜀、吴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时候。鲜卑族的另一个大英雄——从鲜卑小部落升起而名动三国的轲比能出世了。 话说蜀先主刘备驾崩,曹丕大喜,想乘其国中无主,起兵伐之。谋臣贾诩谏?之不可,司马懿起曰:“正当其时。”曹丕问计,司马懿说:“若只取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当时,司马懿所起的第一路兵就是——“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这是笔者刚上初中时读三国演义,第一次了解到,在三国争雄的版图外,还有辽东鲜卑国。但那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上,对鲜卑国轲比能也没多想。及至读史,“公元231年,蜀汉诸葛亮再出祁山,与轲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遥相呼应。”感觉到轲比能是蜀汉、曹魏都想利用的砝码,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仔细研究鲜卑历史的时候,从《三国志》对轲比能的历史评价:“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我们可以读出轲比能在汉末三国时期,曾有过一段尽收匈奴故地,遍建鲜卑之庭的辉煌时期。公元228年,曹魏乌丸校尉田豫,率大军讨伐轲比能的女婿,大胜而归返回马城时,遭到轲比能3万骑兵的团团包围,一直把田豫围困7天(又来了一个冒顿在平城白登山围刘邦的天数)。后来经过一向被鲜卑信任的上谷太守阎志的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公元233年,轲比能引诱同种步度根(檀石槐的孙子)背叛并州,曹魏并州刺史毕轨派苏尚、董弼两将军在陉北阻击,轲比能把阻击部队杀得大败,苏尚、董弼两将军皆死于战场。这就是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的典故。 或者读此前轲比能在曹操统治末年,与乌桓联军寇边,曹操派被称为黄须儿的曹彰(曹操儿子中最勇武的一个)为骁骑将军,率兵北伐。曹彰大军大破乌桓、鲜卑兵,轲比能由此退出塞外。感觉到,本来是鲜卑小部落的轲比能,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努力学习中原文化,才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二三十年间尽有匈奴之地,成为继檀石槐之后的鲜卑军事大联盟首领,与三国时代的英雄过招,互有胜负,与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绝世英雄比肩出世而毫不逊色,虽史评其“犹未及檀石槐也”,但檀石槐遇到的对手是东汉最没落的桓帝和灵帝,而轲比能遇到的对手是曹操、诸葛亮、司马懿,两位鲜卑英雄遇到的对手不可同日而语,取得的成就当然无法比量,但轲比能努力学习中原文化,以汉族之长以制汉,是鲜卑人永远的楷模。 当读史至公元235?年,魏曹丕青龙二年,皇帝听从幽州刺史王雄的计策,遣刺客刺杀轲比能后,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从此曹魏的边陲得以安宁。虽然从曹魏的角度讲,这是对轲比能任鲜卑军事大联盟首领时,不断犯塞寇边,幽州、并州深受其苦,画了一个句号。但是,如果从鲜卑或者从历史的角度讲,则让人不免拍案而出:滚滚长江东流去,青山依旧矗立中。回望鲜卑高峰处,夕阳殷殷如血红。设使英雄免遇害,民族融合或成功。刺客一剑改历史,扼腕叹息声! 鲜卑历史之河正忧郁地向前翻转着,我依傍在民族历史的河边,默默地注视着这分而合、合而分的流?水,思考着在大鲜卑山酝酿几十或近百世的力量源泉,汇成两次鲜卑军事大联盟不足50年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檀石槐四十几岁的英年早逝,轲比能在大联盟正繁盛时的被刺身亡,给鲜卑历史的河流带来惆怅。我设想,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有没有鲜卑智者在河边发问:“难道我鲜卑英雄,就不能在永恒的历史上,得到梦寐以求的舞台吗?为什么我们登台这么晚,给我们的时间又这么短?”但理智告诉我,在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以前,谁也不能断定它“注定的必然”。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节点,当你费尽心机进行假设、判断,在扼腕叹息中咀嚼遗憾,在你的面前正展现出一幅命定的画面:一群又一群人在命定的号角中,向着命定的目标鱼贯而行,人群是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