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太湖海绵城市论坛 海绵城市生态经济>链接: 4.水养绿---绿净水 公共绿地加上小区绿地超过16 平方公里,如果能够25%下凹,就是4平方公里,可以对应至少40平方公里周边硬地的雨水导入下凹的绿地,进行积存、消纳、渗透和净化。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徐家汇公园,原来的大中华橡胶厂, 徐家汇明代得名于三条河交汇, 早在2013年9月,国务院36号文件就有要求,提升绿地功能,你看“蓄、滞、渗、净、用、排”的六字箴言,早在2013年的国务院36号文件就提出,有具体的要求,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公园绿地呢? 这是俞孔坚的PPT,现在大部分公园绿地是水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北京每年绿地浇灌要用4亿吨自来水,占到全北京用水量的1/9。 这是江苏南京的天保街海绵道路,这个项目我准备下周四(12月1日)上午去现场看一看, 这是成玉宁教授提供的天保街海绵道路断面图, 应该可以更简单,比如西咸新区秦皇大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雨水导入机非隔离带,依靠地表导流而不是用管道排水,因为地表导流最经济最方便,原来的树不动,雨水花园和草沟绕着树走,而且这些杨树长得比没有雨水导入的快了几倍。 这是昨天11月24日赵江院长给我的海绵道路设计图,跟天保街对比,道路的机非隔离带绿地不下凹,通过下边的管道滞蓄和外排,然后再渗到绿地里面去,没有采用下凹绿地。这是成教授发表在《生态学报专刊》的一篇文章。11月19日在厦门他也介绍了这条路,他真是太能吹了。12月1日上午十点半,我和赵江院长到了天保街现场,这是现场拍的一组照片。 他没有正确理解“三个自然”,这条生态路不自然,道路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没解决好。 其实我要讲的是水和绿的关系。水和绿是夫妻关系,“水绿相依”:以水养绿,绿要靠水养,水生木,五行里面,但是水需要绿来净化。我们跟绿化部门一直争论,绿地能不能下凹?下凹多少?园林部门说绿地下凹不好看不好种也不好管,我说最重要是有没有“好生态”? 这是上海的绿地下凹率表,下面是南宁、武汉等城市的绿地下凹率指标,我们要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是上海的绿地下凹率,规划新建区只有10%,旧区改造只有7%。还有一个极端是南宁,要求绿地要下凹60%。 上个月我去厦门评审,我说厦门绿地下凹要求50%也太高了,绿地不是为了下凹而下凹,只有把周边硬地的雨水导进来,你下凹才有价值,因为绿地本身几乎不产水;一个平方的下凹绿地雨水花园可以消纳10到20多平方硬地产生的雨水。你看武汉25%的下凹率比较恰当,所以指标的适宜配置非常重要。 这是温岭东部新区工业厂房的海绵生态设计,温岭的我讲过多次,详见我的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个精细化的设计和施工,落水管下来的雨水进绿地,场地雨水也是进绿地渗透过滤和净化,再进入这个蓄水池,地上拖着的是水管,从蓄水池抽水出来浇灌绿化和冲洗场地。 工业厂房的海绵城市怎么做?这是一个挑战,为什么? 因为厂区的建筑用地面积大,图中两层楼的厂房占地55%,绿地只有15%,还有厂区道路停车及堆场用地。 工业厂区怎么做海绵城市?这就是精细化设计,你看雨水花园表:小的只有12平方米,大的有200多平方米,一共19个雨水花园,总面积1400平方米,占联合齿轮厂总面积的6.9%,可以控制34毫米降雨。 前面报告的赵江院长介绍浙江宁波的海绵小区,如果控制30毫米降雨,就能消纳85%的年降雨总量,控制92%场次的降雨。这也证明了我的10%城市绿色海绵控制50毫米降雨的观点。 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也有一刀切的问题,南方降雨丰沛地区不宜太高,最主要还是对水质的控制。请看温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标管控图,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高一点,老城区就要低一点72%,其实72%也很难做到。还有透水铺装率和屋顶绿化率也高了,建议作为鼓励性指标,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约束性指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硬地的雨水导入下凹的绿地里,一个平方消纳十几个平方的雨水;绿地的透水效率更高,不是为了透水铺装而透水铺装,所以建议透水铺装率也不作为强制执行的约束性指标。 其实透水铺装要考虑多种需求,比如镇江旧区海绵改造为了增加停车位而加了透水铺装,其实道路及两侧不要太多透水铺装(河湖边上更不要透水铺装),因为透水路面成本高维护更难;而道路的机非隔离带和两侧的下凹绿地,足以消纳硬路面的雨水,做法简单、造价低而且管养方便。 我再简单地说一下,海绵城市的费用效益问题,其实海绵城市的关键问题是投入产出和绩效考核,以上海鞍山小区的LID改造为例。因为排水防涝标准要提高,上海市排水标准要从老区一年一遇不到提高到三年一遇,管道不可能全部挖开重铺,扩大主管道,再增加泵站流量,费用多少呢?1.3个平方公里需要1.55亿,如果用LID改造,采用渗透铺装、屋顶绿化、生态滞留沟和雨水花园等等,总价也是1.5个亿。海绵城市我们统计了很多城市的平均费用,差不多一个平方公里就1亿到1.5亿,平均1.2个亿,鞍山小区LID改造每平方公里就是1.2亿。 但用LID改造后,除了排水标准提高还有一个附带效益是溢流次数减少,从13次减少到6次,但是传统改造没有这个效益。为了减少溢流,需要加7000立方米的调蓄池,加上运行成本是五六千万。再加了管道和泵站的费用要2亿1千多万,而海绵改造是1.5亿。 佘年把美国的传统排水和生态排水做了比较,生态排水节约30%,与上海的案例一样。这是佘老师在西雅图海街(Sea Street)的LID改造案例。 我放这张图的意思是什么呢?美国的海绵城市改造,真的是生态放在第一位,景观设计很简单,两边的雨水花园用草沟连起来,雨水花园怎么做? 我提出7个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一个问题就是10%的城市海绵能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做海绵城市目标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被这些指标所困? 第三海绵城市是大拆大建?还是挖地三尺? 第四“好看、好种、好管”,还是好的生态?我们更需要好的生态。 第五个问题海绵城市贵不贵?我还有一个观点贵的就不是海绵城市,因为海绵城市主要是自然生态工法。 第六个问题监测,我们光正这儿讲一天都没用,最重要是实践,实践以后你要把数据测量出来,用数据说话,海绵城市要看究竟是什么绩效,它是综合绩效,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就是按效付费。这是海绵城市能够良性循环的推动力。我讲一个观点: 海绵城市包含两个循环,一个是自然的良性水循环,另一个是社会的经济循环,如果经济循环不起来,那自然的良性水循环也无法实现。 我提出这七个问题供大家我们一起来思考。 请看 5.海绵生态又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