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下的觉醒》之小我(一)

 昵称28794121 2016-12-18

小我:有着不同面向的巨大破坏者

 

    小我(ego)是内在的自我(self),它极力膨胀我们人性的面向(译注:原文是personality,指我们属人的、世俗的一面),直到人性变成了我们注意力和一般活动的重心。因为小我的缘故,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我们运转,唯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决定、意见和玩笑。毋庸置疑,这种内在小我的膨胀(因为我们最终发现,小我有着不同的面向),相当于从孩子般纯粹的性格,演化到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从童年时期最早的自私(egoism)行为开始,到随后社会中的持续的自我主义。

 

 

    “小我的心智完全取决于过去。”

               埃克哈特·托利

 

    毫无疑问,这种比例失调的小我与孩童时代受到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小孩子经历了“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阶段,这是我们产生意识之后的第一个阶段——有关“我”的最初观念。在这一阶段,以及接下来的阶段,他的感受和觉察只是围绕着他自己而已。

 

    只有“我”,而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这个“我”。如果看护者、父母或是老师让这个阶段持续时间太长的话,一个拥有破坏性小我的生命就产生了。基于此,你必须让这个孩子明白,他不可能一直成为注意力的焦点,也要跟其他人学习倾听和分享。

 

    过度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小我不是遗传得来的,它并没有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但却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地沿袭下来。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变成一个自我主义者,不懂得分辨父母与周围人之间态度上的差别。

 

    “本质的东西无法是用眼睛看到的”,为了记住这句话,小王子重复了好几遍。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说来也怪,极端自我的孩子失去了孩童时期最显著的一个能力:进入其它实相的能力。这些孩子不习惯拥有看不见的朋友;也不会在房间某个隐避的角落去接近另外的世界。极端自我的孩子只考虑自己的快乐,他们的愿望通常也是物质性的。

 

    量子物理学家弗莱德·艾伦·沃尔夫指出,孩子在五岁以前都有能力穿越其它的实相。遗憾的是,长大以后他们被告知,不可以同那些看不见的朋友玩耍,也不可以再异想天开了。等他们长到了十四岁,他们完全丧失了联系其它实相和宇宙的能力。再者说,如果父母的养育非常注重实效而且机械,孩子就会失去想象的能力,而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小我。

 

    由此,这个极端自我的我(egomaniac I),逐渐融入到好几个不同的自我(selves)当中,如罗伯特·奥恩斯坦(《意识的演进》的作者)所说,这些不同的自我之间彼此争斗,以求获得对大脑的控制,独自决定我们的行为。

 

    这些自我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些声音,它们指挥我们如何行事,以及采用不同的观点来面对生活——某些观点是错的,也有些是对的,但主要还是错的,因为我们不是那个做决定的人,相反是我们的内在自我,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之中,如艺术的、戏剧的、荒唐的……来做决定。

 

    事实上,这些组成小我的自我是我们过去生活、思考和情绪的结果,是我们的心理创伤和淤堵的结果。

 

    “小我是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从一连串的记忆中获得了对自己的认同。”

                                                    埃克哈特·托利

 

    许多心理学家主张说,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由不同的自我所形成的一个组合体。因此,了解如何在某个特定时刻立即识别出扮演我们的自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入侵我们的那些自我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自问:正在表现的这个“我”,是哪个类型的“我”?这种分辨使我们能够预期自己的行为,并了解自己。第二步是消除那个自我,而去寻找头脑中独一无二的真实自我,它不会被野心、名望、嫉妒、傲慢等等东西操控。

 

    也许在异性面前,自我会扮演一个富有魅力的形象,它模仿我们在电影或生活中见过的某个风度翩翩的人,但那不是我们真实的自我。基于这个原因,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清楚地分辨出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读者可能会好奇,如何才能知道哪一个才是他的真实自我。非常简单,我们的真实自我是天真率直的,它不会试图证明任何东西,也不想隐藏任何事情。当我们做自己的时候——比如愿意真实地存在——它就出现了。

 

    很多情侣在遇见对方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与真实的自己非常不同,展现的是一个虚假的自我,试图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他们也明白这一点,但又相信用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迷住对方。事实上,这个虚假的自我终究难以维系,迟早都会消失不见,而另外的自我又将浮出水面,对方因此失望了。这就是很多婚姻和恋情失败的原因。

 

    禅宗建议我们,战胜小我的第一步,就是把否定小我当成是个人或命运的重要现实。

 

    “多数情况下,当你说的时候,是小我在说话,而不是你……

                                               埃克哈特·托利

 

    很显然,否定小我并非易事,因为在我们内在的这些自我当中——如果我们致力于自己的意识——有一个自我很讨厌我们观察自己。那个自我知道,我们的胜利意味着所有自我的毁灭。

 

    总之,人类并非只有一个单独的自我,相反我们有成百上千的自我,或者是从中分离出来的更小的自我。它们之间甚至有可能相互敌视。每一个人,因此,都是大量的微小自我的组合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