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独坐静思之法

 茅竹轩 2016-12-19




诸葛亮曾经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一旦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缓缓由心而发。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所提倡的,正是这生于独坐观心中的宁静。既然生于尘嚣中的我们一时难以摆脱俗世的念头,何不学习王阳明,以其独坐静思之法为自己的浮躁心灵养一方净土?



修静,以入心之境 


静,则入心境。王阳明以坐入静的要诀在于二:


▎第一步:息思虑


“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


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则是通过暂时的放下去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为何物。 


第二步:省察克治


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对待私欲就要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孔子常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王阳明修静的最重要一点也就在于这里。


人心的不静来源于人心的不净,因此通过独坐去不断地反省则是帮助自己了解内心的快速方法。当然,修静也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但王阳明指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



 意诚,以树心之正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为: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常出愧疚,自然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谨独,以严心之律 


谨独,就是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却包含了诸多要素。


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工夫了。


第一:分析,我有什么私欲;


第二: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


第三: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第四: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


第六: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


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静坐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


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的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