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拍摄的始终是这些无名者的故事

 鸿蒙圣主 2016-12-20

王宁德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现工作生活在北京。1989年,王宁德在家乡的小县城读高一,偶然在地摊上看到一本杂志。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刊物,叫做《海南纪实》,封面赫然一个大标题:《枪声震动中国美术馆》。因为是过期的刊物,他花一块钱把它买了下来。回家以后,他一连读了几遍,借助着文字和选配的图片,开始想象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和生活。正是这本杂志,把小镇上一个不良少年体内的骚动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最后的结果是,他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上了一句话:“今天,我决定成为一个艺术家!”大学毕业后,他到了南方,在广州,他决定成为他想做的那种艺术家,开始慢慢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式。在羊城晚报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纪实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摄影的记录性、对摄影的复制功能产生了质疑。他开始尝试能否在具体的事件中,破坏叙述性,让人本来的样子显露出来,《在小镇上舞蹈》便诞生于这样一个转折。

《在小镇上舞蹈》系列1999年开始,他开始创作《某一天》,探究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他看来,记忆并不可靠,一件事情一旦发生成为记忆,就已与事实偏离得遥远,在本质上与现实,或者真实的、客观的过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某一天》系列他认为,照片里面的人是不存在的,照片里的景物是不存在的。你看到一张照片的时候, 里面的东西要么不存在,要么已经改变。了悟这一点,远比知道照片里面出现的是什么、是谁、有什么样的故事、表现了什么,更加重要。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和现实不相交的平行世界。在最新作品《无名》中,他描摹了各种冲突的场景——身体的对抗、人类的战争、动物之间的打斗、智慧的角力等等。他把这样的场景作为系列作品结构的底色,他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评判一场具体事件的冲突。他想讨论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总是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无名》系列他说,我在做作品的时候很少考虑它的意义。“你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类似的问话,总让他有似曾相识的、被侵略的感觉。理性和逻辑也好,幽默感也好,一旦设为目的,就显得刻意和讨巧。他说,我宁可臣服于简单的兴趣之下,被愚昧和幼稚的实话牵引。作品无关意义和价值,只和你的品味有关。

《走向更昏暗的地方》系列- fin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