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阀世家与党争

 leafcho 2016-12-20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门阀世家与党争。

门阀世家的形成,起于战国,兴于两汉,盛于魏晋,衰于隋唐,亡于五代十国。

门阀世家巅峰时期的代表是七宗五姓,陇西李、赵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彻底确立其地位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世家与党争

之所以说起于战国,主要是因为四个人,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另一个有力证据就是在秦末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因为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各方来投,张良,韩信都曾在其麾下效力过。刘邦因为出身低微,起事时仅为一亭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找不到人才,曾经想招揽张良,但是张良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贵族出身的张良即使很看好刘邦这个人,而且刘邦也大力招揽的情况下还是弃之而去,坚定不移的要复国复家,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世家的地位有多重。

兴于两汉,以东汉为例,弘农杨震一家,以习欧阳《尚书》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一家,以习孟氏《易》四世有五公。汝南袁氏就是东汉末年袁绍袁术的那个袁氏,官渡之战时,即使是奉天子以令不从的曹操,因为带着宦官背景的出身,也被大多数人所不看好。刘备也是在获得了皇叔之名后才真正的开始招揽的到人才。孙策能承父荫打下江东基业,孙权能坐稳东吴,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由此可见,门阀世家的名头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分量。

门阀世家与党争

盛于魏晋,自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确定采用九品中正制开始,门阀世家就进入了全盛时期,陇西李氏在期间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范阳卢氏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太原王氏起于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之所以说衰于隋唐,并不是说门阀世家在隋唐两代就不行了,恰恰相反,门阀世家的力量在隋唐两代都是个庞然大物,能直接威胁到皇室,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个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儿为妻。由此可见七宗五姓当年的威风。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摧毁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到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及完善,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地位,给了天下寒门希望,从根基上引发了门阀世家的衰败。

亡于五代十国,其实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时期并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两大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少数民族统治者必须依赖世家门阀才能进行平稳的统治,而科举制度的实施,寒门的崛起,给统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一种更好的选择。

一种政治力量的消失必然会有另外一种政治力量填补其空缺,门阀世家消亡后,党争的时代就到来了,如果说门阀世家像蛀虫一样慢慢的把国家蛀空,党争就是直接破坏国家元气的祸害。著名的党争如晚唐时的牛李党争,北宋时的新旧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争,直接摧毁了整个国家的希望。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异。史学界大体上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可以说这次党争是寒门于门阀世家的一次大对决,但是后果却是导致中国进入了长达近九十年黑暗时期的五代十国。

门阀世家与党争

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新旧党争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北宋政治风气大变,六贼当政,江南方腊起义与靖康之难的元凶祸首。

东林党争,堪称古往今来集党争之大成者。东林党争概指明末东林党(及其骨血——复社)与宦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后经“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浙党落败,转而投效阉宦首脑魏忠贤。“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东林党得势时期为明末崇祯帝时期,崇祯帝即位后大肆追捕阉党并任用东林党人。明朝之灭亡,满清之崛起,唯一原因就在于东林党争,而东林党争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了清朝,如顺治时期冯诠与陈名夏的北党与南党之争,冯诠原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而陈名夏是东林党之后。

三次党争,摧毁了三个本该光芒万丈的朝代,让本该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前后三次进入大衰退,陷入黑暗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