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霖教授饮食养生专栏| 如何食疗养生,轻松度过悠长盛夏?

 昵称32330876 2016-12-22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极易出汗。汗液不仅带走大量水分,而且还带走各种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其次,暑湿之气会使人咳嗽多痰,发热,倦怠,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加上炎热影响脾胃,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减弱食欲。以上因素造成了人体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因此,许多人在夏季会变瘦,民间也有夏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夏季饮食养生应注意那些方面呢?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增强抵抗能力。在本来阳气亢盛的夏季还要注意保养人体之阳气,是因为“养阳”包括养肾阳之义,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故古人春夏养阳是“从其根”,方能真正达到夏养阳。推而广之,凡慢性的阳虚类体质的人,如能采用“冬病夏养”的办法,于春夏之际,给予适当的食物,如韭菜、芥菜、葱、虾、麻雀肉、蛋类、肉类、辣椒、姜等。也可选用鲜荔枝、杨梅、桃、杏、桂圆、大枣等水果



夏季来临,气温上升,烈日炎炎,由于大量出汗,饮水量明显增多,同时也因饮水、吃生冷瓜果等而冲淡胃酸,降低消化功能。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才有助于消化吸收,若太咸或过甘味厚都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血”和“肾”的病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泣而色变。”渴则又多饮,宜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夏季应充分注意清热解暑降温。自古以来,前人总结了大量的清热解暑的方法,一是多饮些清凉饮料,如淡盐开水、淡茶水、酸梅场、绿豆汤、荷叶粥等;二是多吃些具有清热、解毒、降暑功效的瓜果等,如西瓜、丝瓜、南瓜、冬瓜、黄瓜、西红柿、竹笋、豆角等。并巧用大蒜、姜、醋等调味品,以增强食欲。



夏季气温很高,所以,适当吃些生、冷食物无可非议,甚则建议吃点冷饮,尤其在高温下作业的人员,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关键在于不能“贪”,所谓“贪”即无度。只图一时之快,忽忙进食冷饮、生物,而不顾及脾胃之功能及夏宜养阳之告诫,从而造成脾胃受寒,消化力降低,水湿停滞,出现腹痛,腹泻,腹胀,亦会引起旧病发作,或潜伏至秋冬发病。



长夏,为夏秋交接之际,要适应这一季节的变化,脾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谈及这一季节饮食养生宜忌时,健脾就显得非常重要,要使负担已经较重的脾脏能够进一步加强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致于水湿停留,造成疾病的发生。所以,长夏季节里,在饮食上宜多吃些健脾渗湿的菜和药膳。例如山药、茯苓、白术、白扁豆、莲子、芡实、苡米、白果、百合、红枣、莲藕、冬瓜、苦瓜、苦菜、柑桔皮等。同时要注意“夏月戒晚食者,以夜短难消化也”(《养生四要》)。也只有这样才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膏也。梁,粱也。足,足以。就是说,过食肥美厚味,易产生大的疔疮。现代医学也发现,经常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特别是在夏季,吃了较多的难以消化腻肥饮食,使本来消化功能降低的脾胃再增加新的负担,若不能及时消化,则郁结于内,产生火热之邪,复加天暑之邪共同致人发病。以腹痛、腹泻、呕吐、发热、腹胀、目赤肿痛、舌体糜烂、生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五心烦热等症为多见,甚则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因此说,夏季则清淡素食为主,这样更加体现了夏季饮食养生的特色。



在酷暑盛夏,为什么少食辛热食物,似与前面提到的“春夏宜养阳”有矛盾之处,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是针对一般常人而言。夏季炎热,汗出溱溱,内热较重,倘若食用较多辛辣之品,则可助内热生火,造成心火上炎,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口鼻干燥,小便黄赤涩痛,大便干结等症状。但少量用于饮食调味,确又有提高食欲的作用。

有关夏季饮食养生宜忌,主要就浅谈上述六个方面。由于夏季气候极其复杂,暑湿热之气相互混杂,饮食调理格外困难。在中药饮食养生丰富的内涵之中,这只能作为夏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希望在具体运用时,千万别忘记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综合考虑,合理配餐或选用药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饮食养生真正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最后,提供几条常用夏季食疗方,以供参考:

1、薄荷菊花茶 薄荷、菊花各5克,用开水冲泡饮用。薄荷性味辛凉,菊花性味苦甘。此茶有清热解毒,明目疏肝,调节气血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

2、绿豆薏米粥 用绿豆、赤小豆各30克,薏米15克,加入粳米100克,共同煮成粥服用。有清热利尿、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治疗夏季小便赤热灼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胀等病症。

3、乌鸡芡实汤 用乌鸡1只,加芡实30克以及各种调料,炖汤服用。有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清虚热的功效,可治疗体虚瘦弱,阴虚潮热,四肢倦怠,脾虚久泻等病症。

4、鸭肉虫草汤 用鸭肉适量与冬虫夏草10克炖汤服用。鸭子生活在水中,吃的是水生之物,其肉性味甘凉,有滋补五脏,养胃生津,补中益气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