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美文《临帖有感》

 朴庐主 2016-12-22

临池之道,在得笔。得笔者,乃笔之轻重、疾徐、绞转、折挫之谓也。笔之不得,则徒描其形也。


临帖者,临铁也。若今日课字,翌日或数日便还于字帖,则难近道也。其必若儿时,于群人中,纵见背影,亦一眼便识己母。盖因其步态、神形铁之在心也。


临帖者,练眼也。若点画之俯仰、向背、粗细、长短,不能触之于目,行诸于手,则废纸三千,亦难走进其半步也。



临帖之精微,需毫发无遗恨,字字逼肖古人;临帖之写意,贵能得其旨趣,形不类而神相通。书家当兼备二者,方能变通。


临帖往往心为“形”役,形外需得笔,得笔方有“意”。得“意”而忘“形”,习书之又一境地也。

临帖贵善思。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不思则无惑,无惑则无获。一帖在手,当思当学之旨,不明所旨,徒劳无功也。一点既通,再涉其它,日积月累,则毫端自丰矣。


临帖需散怀抱,得之在松。若正襟危坐,心弦紧绷,则心悬半空,心手难应,忐忐忑忑,全不在状态也。


密者,少白也。疏者,多白也。人皆谓多白之虚谓之虚,更需味密处之白也。

作字需“破匀”,匀则无兴味。字之匀者,在线条匀,线距匀,字之部件匀,字之大小匀,字距匀,行距匀,墨色匀,章法布白匀......然一匀再匀,便不堪入目也。如上之弊,一一破去,信可换骨脱胎也。


行书难在得“势”,草书难在得“肆”。得“势”需“造虚”,得“肆”需“破序”。总之曰“不作正局”。

古贤之书,多能于藏。藏其锋芒,藏其机巧,藏曲于直,藏险于正,藏虚于实处,藏动于静中。寓之于目,自有书卷之气郁郁扑面。余学书十余年,今始悟得书卷之气,全于一藏字中窥见也。


余喜三五书友同临一帖,临罢谈其所得,所惑,察其同处,思其异处,扬其长处,弃其弊处,坦荡其言,会之在心,不亦快哉!




书法思考

............


YES!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