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从Facebook首席运营官身上学到的5件事

 乡巴佬 2016-12-23




乔布斯,是用来膜拜的。而桑德伯格,则是给我们指路的。

 

如今,于我们有益的榜样,早已不是站在神坛上高不可攀的天才,而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困惑、有思考,并且输出参考方法的人物。


最早了解到桑德伯格,源于微博上某姑娘推荐她的《向前一步》,她就像朋友一样,温和地讲述着她过往的迷茫、思考的过程,还有得出的观点。


PS:想了解桑德伯格的大概,可以 戳这里《她是Facebook的二当家,曾被预言为美国第一位女财政部长,就连小扎上班都要向她报个到》

 



书籍《向前一步》


一开始,因为这个书名散发出非常浓烈的励志味道,多少有些犹豫,在向下翻看评论时,发现推荐人里除了众多爱推书的大佬之外,竟然还有最爱的女导演王潮歌,于是豪不犹豫的下了单。她的品味,是品质的保证。


桑德伯格一直致力于男女平等,所以在书中,这个主题贯穿始终。因此,有可能本书会更受女性和非男权男性的欢迎,同时,也免不了会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者对她的观点嗤之以鼻。但是无论男女,那些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在我看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桑德伯格有着良好的家庭出身、过人的天资与良好的教育,这些先天优势,也许是大部分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可是她在书中提出的那些非常现实、常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借为己用。


1、往桌前坐


这么简朴的一句话,执行起来可并不轻松。


回想一下,每次班级上课或者部门开会,最吃香的位置是哪里?是隐蔽、更偏远的座位,还是老师或者领导的眼前。以我的观察来看,在非付费的集会中,能偷懒的位置最吃香。就像书中说的,“她们自己选择成为旁观者”。


为什么呢?


因为旁观者最轻松,不用担心与领导对视,不用担心被老师提问。


这种偷懒的经历积累多了,不出意外的话,最后一定是“出落”成一个平庸之辈。选择隐秘位置的人中,除了确实想偷懒的,还有另外一类,他们有想往前坐的意愿,最终却并没有往前坐的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包括曾经的我)患了“冒充者综合征”—— 有能力、意愿的人,因自我怀疑而苦恼,简言之就是不自信。


因为不自信,所以没有安全感,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并且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应对即将发生的情况。


像桑德伯格看上去这么耀眼的人同我们一样,也会有这样的困扰,在哈佛的头一年,她过的非常艰难,甚至政治哲学课的论文她得到的是c —— 一个相当于需要留级的的成绩。但是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的主管对她说了一句话:哈佛大学之所以录取你是因为看中了你的品格,而不是你在学业上的潜质。


所以她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来努力从c到a,可是即便达到了a,她也随时担心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总被担心抓现形。直到她听了帕吉麦金托关于自我怀疑的演讲,终于明白,其实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于是,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建议:假装自信。翻译过来就是 “ 硬着头皮上 ”。


硬头皮往桌前坐,硬着头皮接受每一个有意向挑战地任务,硬着头皮去担任一个看似烫手的职务。当我们把自己推出去的时候,就等于是给了自己一个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合适的时机。


回想读这部书之前,我应该也是一个涂满保护色的性格,空有一腔抱负想法,却被各种担心所牵绊。《向前一步》中提出的这个“往桌前坐”就像敲醒我的洪钟,仿佛在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一般。


从此往后,遇到每一个想做但又害怕做不好的事情,我都硬着头皮往前冲。因为我知道,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哪怕完成的结果并非最优,但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都是实打实属于自己的,无需焦虑是否完美,就如facebook公司内部海报上所写:完成,好过完美。

 

2、职业生涯中的长远梦想,以及短期目标


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一下就想到了王健林的那一个亿的小目标,虽然“震惊”了全中国,但完全没毛病。


帕蒂塞缪勒如是说:职业生涯不是一个竖梯,而是方格架。在职业方面,我们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改变的机会,而不是只能看着上面人的屁股,禁锢在一个单一的架子上。


桑德伯格借鉴他的说法,并给我们的职场规划提出如此建议:要有一个长远梦想和18个月的短期梦想。


长远梦想并不会特别具体,它是发掘自己真正喜好和愿景的终极梦想。短期梦想,就是在方格架上面,横向竖向攀爬的过程。


这个观点,是诸多人重复说出的方法,看着毫无新意且足够假大空,但其实很多秘诀就是这么简单,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实践了。就像护肤秘笈真的就是要“多喝水,早睡觉”,控制爆发的情绪就是要“深呼吸”。


短期梦想因人而异,没有标准,但是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找寻长远目标的方法(来自奶牛Denny)。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2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


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这2个小时只属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这件事。这可能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2个小时。你的生命可能在这2个小时候变得不同。如果2个小时的时间货币只能用来换一样东西,那么找到我们的人生目标绝对是最值得的。


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你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是的,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


把你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赚很多钱。”

 

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作为给大家的参考,Steve Pavlina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花了25分钟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终答案。而那些让他有一阵情感涌动的答案分别出现在在第17,39,53步。


他将这些抽出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后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华。想要放弃的感觉出现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来做点其他事情,感觉极度没有耐心等等)。


写到第80步的时候,他休息了2分钟,闭上眼,放松大脑,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么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钟的休息后,他的思路和答案变得更加清楚。


这个方法科学有效,只因为它提炼出了关键的原理。无论你愿意用什么方法,你最终的答案一定会是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或者几个句子的组合。这个答案在外人看来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那种“谁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


但是这几句空洞的句子会对你有非常丰富而且有意义的含义–因为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你过去所有的经历,去思考,去判断,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淀,最终领悟出来的。


据说,找到这个痛哭的爆发点,平均出现在第224条,经历轻松、痛苦、绞尽脑汁、痛哭过后,找寻出那个真正打动自己的事情。

 

3、让你的另一半成为你的人生搭档


这是桑德伯格在诸多演讲中主张的观点。


搭伙过日子如何最轻松?理想状态当然是,有一个人可以无底线地宠爱或者照顾另一个人;而且,最好我们自己就是被迁就那一方。


但是现实中,良好的关系,都是在相互磨合后所建立起的一种平衡。


建立这种平衡,桑德伯格夫妇的做法是将事情一件一件处理,而不是将抱怨的情绪向对方砸去,出现困难就解决困难,遇到麻烦就解决麻烦,经过不懈地努力和无休止的讨论,来完成各自的分工,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有效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在与丈夫经历了种种磨合过后,最后总结来看,能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无外乎两种:分工和放权。


同职场一样,只有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责任与信任,才可以进行一个良性的运转。


在文中,桑德伯格发表了一些家庭方面的态度:


平等的关系,夫妻双方会更快乐

呼吁父亲更多地参与到亲子关系中

如果你想要一名平等相处的伴侣,那么从一开始就要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4、“ 全能(女)人”是个神话


杨澜在一篇文章里说:


女强人经常需要回答这种问题 —— 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因此她决定向她的男性采访对象提出同样的问题,不出意外,男嘉宾们听到这个问题都会一脸惊讶。


杨澜所讲的这个事情,意在讲述我们的传统观念 —— 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当一位女性选择做职场妈妈的时候,她潜意识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可以兼顾职场与家庭的“全能女性”。


现实很残酷,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难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完成一个全职妈妈的工作,同时又要完美地兼顾职场工作,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困扰了多少“全能(女)人”。


有多少职场妈妈认为自己是个失职的母亲,又有多少全职妈妈认为自己的人生太多狭窄,毫无成功的自豪感。




同我们每个人一样,桑德伯格的工作和生活,在经历种种挑战、调整、内疚、苦恼过后,她决定放轻松。此后,她对成功做了如下定义:成功,是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并且接受它们。


我想,桑德伯格有和光同尘的格局。


与此同时,她用相同的思路建议我们,如果学习生活中有困扰、伤心,也无需遮掩而故作坚强,她在书中坦然说:每一个人都有苦难,接受现实,并分享经历,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了。


引用记者玛丽柯蒂斯在《华盛顿邮报》中的话,向所有追求全能与完美的人们提个建议:男人和女人都要放下负罪感,即使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带着你拥有的,尽可能地去努力。


5、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桑德伯格在这本书中,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的情感,来向我们展示如何解决这种痛苦。


2015年,当挚爱的丈夫不幸离世后,她又经历了痛失挚爱的残酷,知道了悲伤的深度。但是,她明白生活仍要继续,就像这本书中所贯穿的精神 —— 尽可能努力,但也接受现实。


也许,我们只是智商平平的普通人,无法企及桑德伯格般的成就,但在成长中,可以吸收借鉴她的方法和态度,一点一点地来创造更好的自己。


同样,我们也没有办法改变生活,无需悲伤,因为我们可以选择过好每一个当下。


桑德伯格这位拥有智慧的女性,著作了一本努力与释然共存的参考书,送给每个努力前行的我们,鼓励,共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