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里面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那么他应该是河南南阳人了。可是湖北襄阳人也说诸葛亮是他们那里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建有武侯祠,相传诸葛亮当年躬耕于此:湖北省襄阳市隆中也建有武侯祠,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诸葛亮躬耕之处究竟是在河南省的南阳市还是在湖北省的襄阳市?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从诸葛亮是如何迁移到荆州说起:据《三国志》载,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人,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一带,是官宦之家,祖诸葛丰曾任汉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违法者,并治所辖各郡,相当于州刺史,是省部级官员。父诸葛圭曾任太山郡丞,相当于副市长,但去世得早。叔诸葛玄任豫章郡太守(豫章即今江西省南昌市)时,就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接到任上。后来,朝庭任命朱皓接任,诸葛玄想起旧友刘表现任荆州刺史,于是就领着诸葛亮等去荆州投靠刘表。那么刘表的州衙在哪里呢? 公元190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原任荆州刺史被袁术的部将孙坚(即孙权的父亲)杀死,朝庭就委派刘表接任。荆州是当时比较大的一个州,辖七郡,从河南省南部直到湖北、湖南及广西的一部分。最北的是南阳郡,南阳郡的南面是南郡,江夏郡在今武汉一带。荆州的州府就设在南阳郡的宛城县,即今河南省的南阳市。刘表拿着委任状理应去宛城上任,可这时袁术屯兵南阳,刘表去不了。而其它地方也是“宗贼大盛”,刘表只得“单马入宜城,使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在襄阳豪族的支持下,用“理平先仁义,理乱先权谋”的方法,诱杀了宗贼首领,“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刘表就在襄阳另起炉灶,开始行使州牧职权。 当然袁术很不满意,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就命孙坚率兵攻打刘表,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领兵抵御,孙坚作战勇猛,很快就打败黄祖渡过汉江,兵围襄阳,因孙坚轻敌,遭乱箭射死,襄阳围解。到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刘表“开土遂广,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万余。”荆州得到一定治理,百姓生活也较为安定。而南阳却不太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董卓部将张济率兵进驻南阳,屯兵宛城。此时,曹操已迎天子入许都,宛城距许都很近,卧榻之侧岂容张济屯兵。次年即举兵讨伐,这时张济已死,由侄张绣继承,张绣先降后叛,京戏《战宛城》就说的这段事。建安三年、四年连续讨伐,张绣终于投降曹操。自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也归入了曹操的版图,成为曹魏的军事重镇。 从当时的形势看,诸葛玄从豫章(南昌)北上,千里迢迢来投故友,必然到襄阳,不可能去宛城。“玄卒,亮躬耕陇亩。”卜居隆中,从事农业生产。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自称“躬耕南阳”呢?《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后汉书》载襄阳属南郡,而隆中距襄阳虽然只有二十里却属南阳郡,故而是“躬耕南阳”。行政区划的变化,南阳郡故地已分属河南、湖北两省,隆中已划入襄阳市境内。 但他有没有可能也曾在宛城“躬耕陇亩”呢?不妨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段历史是说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郑重地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上门拜访,刘备采纳了徐庶的建议,三顾茅庐。接下来的问题是刘备什么时候去拜访的,是屯兵新野时还是到樊城以后呢?当时诸葛亮是在南阳郡邓县的隆中还是在南阳郡的首府宛城呢? 刘备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秋往投刘表,“表自郊迎,以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使拒夏侯享、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伪遁,享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从这可知刘曹两家的军事分界线在博望镇,若诸葛亮住在宛城,那是曹管区,刘备不可能穿越军事分界线深入曹管区上百里去会见诸葛亮,且三往。再说,曹操连徐庶的老母都要虏为人质,怎会让诸葛亮从身边溜走?刘备在博望镇与曹军相持一段时间后,建安七年放火烧了博望镇,设伏于博望坡,夏侯享以为刘备欲逃,便率兵追赶,被刘备的伏兵杀得大败。前线稳固后,刘备屯兵樊城。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 刘备来荆州后,虽不为刘表所用,仍奉为上宾;诸葛亮与刘表沾亲带故,且诸葛亮自比管乐,并不打算终老林下。二人见面的机会是很多的,刘备开始可能对这个二十出头的年青人不太注意,经过徐庶、司马微等人推举,自不会怠慢,而诸葛亮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才出山辅佐刘备(这一年他二十六岁)。从徐庶推荐到出山有五、六年之久。这期间二人可能有过多次长谈,(《魏略》及《九州春秋》都谈到诸葛亮曾往樊城见刘备。)“三顾茅庐”只是最精彩的篇章。诚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说:“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正是二人的相互了解、相互敬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情同鱼水,诸葛亮才愿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有便利的交往条件,最便利的条件应在刘备屯兵于樊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城西的隆中之时。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副对联道得好: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我们都别争了吧,不论去哪个武侯祠,缅怀的都是诸葛武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