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家书》中可总结列出九条家风

 林小霖 2016-12-25

  日前,在岳麓书院主办的唐氏兄弟“家风家训”兄弟对讲中,中国研究曾国藩的唐浩明先生,总结列出了九条家风。

  一、孝

  曾国藩曾闭关一年,足不出户,研读《二十三史》,出关之后,他对别人说,以我对历史的了解,官家子弟,传不过二代,商家子弟,或可传个二到三代,耕读之家,可以传五到六代,而孝友之家,可以传八到十代。

  孝,恭敬,顺从。友,仁爱,友善。

  我们现在讲孝顺父母,主要是要顺,要让父母“不色难”。在《论语》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的意思是,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所以曾国藩总结说,“齐家之要,耕读孝友”。

  二、勤俭

  在《曾国藩家书》里,关于要求子弟勤俭的语句扑面而来。

  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生命是不需要奢华的,生命需要的是充实。就像谷粒要饱满、充实才是最好的,极度奢华是摧残你的生命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从历史上看,最不需要勤俭的一个职业就是皇帝了,但纵观历史,真正活过80岁的皇帝却只有五个,梁武帝,武则天,忽必烈,赵构及乾隆。

  三、做读书明理的君子

  咸丰九年,已是湘军统帅的曾国藩给年仅九岁的儿子曾纪鸿写信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为什么要读书?他认为一是一个人胸襟的开阔要靠读书,二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三是读书是要做一个君子。

  而曾国藩对于君子的论述非常之多,他曾在家信中写道“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他还曾讲到过君子的“八德”:“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唐浩明先生特别提到“浑”字,在现代语境时里就是说处事待人要有一些模糊系数。

  他还特别提到“不忮不求”,君子也。这句话语出《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嫉妒,不贪求。

  此外,曾国藩还力行“四课”,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四、心灵的活泼比身体的健康、学业的优良更为重要

  我们印象中的曾国藩是一个不苟言笑的长者与君子,但其实很少有人了解,他在与子书中,很多时候流露出他对于子弟们天性培养的关注。

  他希望子弟们是心灵活泼的,曾在一封信里,详细地给孩子们介绍,若到了他的驻地,在学习之余,可以去哪里游玩,前行几百步有什么好玩的,右转几十步又可以去到什么地方,甚至给他们画出一个详尽的线路图。

  可见他对于子弟的培养,认为心灵的活泼是第一重要的,比身体的健康、学业的优良更为重要,试问我们当下又有几个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呢?

  五、世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风

  自他出山以后,可以说家庭富足是没有问题了,但曾国藩对于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以“寒士之风”来要求他们的生活。

  不能穿光鲜的衣服,不能坐轿子,嫁女时嫁妆不能超过200两银子,在家要学会做菜,做鞋,还曾要求家中女眷每年做鞋送至京城。

  联想到现在的世家子弟出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钱、有权,不懂得节制,即便是普通人的婚礼也大肆铺排,动辄宝马豪车,可以明白曾国藩当年的良苦之心了。

  六、不留财产给子孙

  曾国藩曾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

  林则徐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儿孙自有儿孙福,从来纨绔少伟男。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当下很多富豪纷纷效彷,早早地就宣布不留财产与子孙,可见曾氏影响之大。

  七、家庭教育要充满温情

  家庭应该是人生中一道最为平静的港湾,一处最为温馨的后院,充满骨肉真情。曾氏说,有三者可以导致家庭的祥和,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其中的恕就是指的这层意思。

  曾氏对老九所说的家人骨肉之间“不可说利害话”这句话十分赞同,并检讨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所谓利害话,就是伤感情的话。

  恰巧前不久在洗心论坛举办的《访谈儒释道三家文化》对讲中,周高德道长也讲到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亲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谊没了。

  赢的是理,伤的是情,黑是黑,白是白,让时间去证明,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人,舍得做事,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八、注重小事

  与历史上的其他大人物相比,曾氏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小事,看重小事。其实,家庭中的日常事,几乎都是小事。注重小事,既是治家的主要内容,也是培植良好家风的起点。

  曾氏常对诸弟说: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间。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碎,这中间便包含着待人处世的绝大学问。

  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朴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子弟从小事做起。

  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 勤快,从不睡懒觉做起; 戒骄,从不训斥仆人做起; 戒奢,从不坐轿做起; 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 打掉特权,从扫地抹桌椅做起。

  其实,一件件、一桩桩小事做好了,大事也就慢慢做成的。这正是老话所说的: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要为孩子做大规划

  对孩子的教育不必事必躬亲,但一定要懂得为孩子做好人生的大规划。

  要为孩子谋划“立身之本”,一在品质,要教会他们诚实、善良、勇敢、上进、有恒心、敬业等等良好品质,二在习惯。要培养孩子勤奋、俭朴、专一、有规律、爱收拾、善与人沟通等良好习惯。

  这些比给孩子请两个家教,补习两门课程重要多了。

  良好的习惯会带来性格的收获,而良好的性格会带来命运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