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文摘

 妙择 2016-12-25

        2014.07.17,上医网"菜鸟张Ⅴ"摘自网络:                                               

         李老言,刮痧不是下三滥  “始终有很多人认为刮痧是雕虫小技,印象就是一位老头老太太拿着勺子在那刮。我也不生气,只是觉得危机感更重,舆论至此,刮痧术势必要失传了。”提到民间对刮痧的理解,李道政有些无奈。

        古中医有六种治病方法: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汉代以前中医治病皆以砭法为首。砭法即包括刮痧、揪痧、吮痧和刺络法,遵循经络与穴位等原理,也就是说操作还需得法。“现在很多人都在谈《黄帝内经》,却没弄明白它就是讲九针治法,不是以用药为主的。”李道政指出,刮痧最大的特色是能够解决微循环的问题。“这是一个倒推的手段,皮肤是神经经络的末梢,与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管相连,刮痧就是从末梢入手,层层推进到‘主干道’,依靠‘造气’打通淤积,然后造肿、再‘软坚散结’,最后排毒。”人们大多的健康问题都和体内的循环系统直接相关,这其实便也属于刮痧的范畴,或者说,刮痧本是一条较普遍的治疗路径。   

        李道政刮痧一次的时长为两个半到三小时。“刮痧不仅是排毒治疗,还可以察‘未病’的。根据‘痧象’往往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如何,哪些部位可能潜伏着病灶。”刮痧既要用脑,也耗体力,因此他自己每天的刮痧人数只能是2-3人。“这就像是手工作坊完全依靠人的手艺,效益低,自然以后没人会干。”   

        从古中医里的第一法,到被边缘化,现今甚至被某些民间观念曲解为“下三滥”,刮痧术已非本来面目。对于刮痧的争议,李道政淡然而坚定道:“刮痧在我们民族的意念中早就扎根了,它不是坏东西,它最大的优势是不用药,这和那些养生保健推销药物不一样。而且大量的医案本身是有说服力的。”   

         先让更多人知道刮痧   一方面痛感刮痧术颓势难挽,另一方面李道政仍然有着弘扬刮痧术的心愿。他认为,刮痧术的境遇会如当下这般,主要还是人们对它了解得太少,类似于“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陌生。为此,他一旦有外出讲座的机会,便会努力宣传。他的讲稿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有理论支撑与出处的。   

        由于刮痧的费心费力费时,也就限定了它的服务人数,真正的刮痧术注定只能成为一项相对昂贵的服务,这对想要广泛传播刮痧来讲也是个难处。为此,李道政只能从另一方面告诫徒弟们,刮痧毕竟是一门技术活,学好之后即便不谈弘扬民族文化这样的高度,也不能过得多么富足,至少也能让他们生计无虞。   

         凭着实干与钻研,刮痧术在李道政手里得到了确实的发展。他不做广告,也不懂得现下时兴的“包装、策划”那一套,用他的话说只知道“死干”。他有一个大本子,上面整齐记录着前来刮痧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曾有一位科特迪瓦病人在刮痧后长久的病痛明显减轻了,激动地抱着他叫“爸爸”。回忆起这一幕时李道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不仅是对他,也是对刮痧术的认同,他相信这位病人今后会用自己的经验向许多人介绍刮痧的好,所以他尤感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