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基于29节微课的评析与反思

 wangzh311 2016-12-25


如今,“微课”一词在一线教师中已经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微课的应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但是我们在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成品微课中,有的是将一节课浓缩在10分钟之内讲完;在应用微课的课堂上,教师垂立教室的一角,学生在观看着微课。那么微课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一线教师对它的认识是怎样的?本文通过对参加山西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微课评选活动的29节微课的评析,反思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现状。本文所谈的微课仅指视频格式的微型教学资源,而非系列化的微课程,也不涉及相关资源。


微课的制作:以多种技术手段服务教学


1. 微课命名应主题鲜明、指向具体


微课的名字要内涵大外延小,能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就像一篇作文的题目,命名要做到主题鲜明、指向具体,让学生看到微课的题目,一眼就能确定它是否是自己需要的。


以这29节微课为例,其命名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有两节微课的名字是片段内容的主题词,另外27节的名字是所学内容小节的名字。也就是说,本次活动为教师划定了九节课,27节微课的名字直接使用了这九节课的节标题,如“2.1.1曲线与方程”,只有两节微课的命名符合微课的要求,分别是“透过实例解读条件概率的定义”和“缩减样本空间,突破求条件概率的难点”。这两节微课都选自“2.2.1条件概率”,关于这一节内容的其他微课都以“条件概率”命名。比较这三个名字,它们都可以达到顾名思义的效果,但前两个微课能从名字看到其具体内容,其他则只能判断与条件概率有关,不同命名方式的优劣显而易见。


2. 微课录制技术、工具和方法要多元


微课制作要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特别要突出所用技术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服务于学科的教和学。在微课制作中,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使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平板电脑、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更重要的一点是各种录制方式都需要与应用软件,特别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应用软件相结合,如数学学科的几何画板、超几何画板、Cabri软件、Excel、手持图形计算器等。这29节微课共呈现了三种制作形式,包括1节动漫式、3节录像式、25节录屏式。可见录屏软件的使用率最大。


3. 微课作品文件大小要适宜


录制完成后,制作者还需要对录制内容进行编辑处理,生成大小适宜、适合在各种环境下播放的独立文件。微课成品的文件大小一般以不超过20M为宜。收到的29节微课的文件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约8M,最大的约160M。在提交文件期间,有的微课因为文件太大(约800M),导致几次提交失败,转换格式后才顺利提交。微课的时长一般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要做到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语言标准、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


4. 微课制作要注意后期加工美化


微课制作还要注意适当的美化。微课制作者在录制过程中还要注意展示自我形象,注重通过恰当方式让使用者认识微课教师。录像式的微课自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他两种形式在技术上也可以实现这一点。比如:在此次提交的26节非录像式微课中,有两节在屏幕左下侧展现了微课讲解教师的头像。此外,也可以在封面插入一张授课者的个人照片。


微课的选题:要小而精,注重问题解决


这29节微课的选题分为两类:11节是一课时中某一个片段的内容,其中有两节是从课堂实录中截取的片段,此种类型不妨称之为“主题型”;18节是一课时完整的内容,不妨称之为“浓缩型”,其内容结构完整,从导入、新课讲解、例题分析、练习巩固到小结,面面俱到,将45分钟的教学内容在10分钟之内完成。这两种类型的微课选题其实都是对微课的误解,浓缩型微课将“微”误解为将一节课压缩、微型化,这种微课秉承的教学理念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课堂实录中截取片段的主题型微课则是将“微”误解为从一节课中截取一部分。


在我们的微课评价标准中,有一条是“选题简明”,对该指标的具体解释是:“应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例题/习题、专题、实验活动等作为选题,尽量做到‘小而精’,具备独立性、完整性和示范性。”18节浓缩型微课的制作者显然没有落实这一标准。“面面俱到”是制作微课的大忌,其根源在于不理解微课的作用。


微课主题的选取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给予帮助。它可以是教学中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经验的积累,可以是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点的解读,也可以是具体问题(或题目)的思路分析。每节微课要只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不要追求系统、全面。


微课选题可以有如下六种类型。一是知识类,如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记忆公式,对知识点进行疏理、提炼概括等。二是技能和方法类,解读某一种技能或者解题方法,让学生能全面透彻地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程序步骤。三是习题讲评类,与第二类相似,更侧重学习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易错点。四是探究实验类,利用学科的应用软件,进行探究实验。五是学科素养类,深挖学科原理的根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内容,提升学科素养。六是激趣拓展类,让学生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微课的教学:要基于真实情境,注重师生互动


这29节微课的教学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其中有6节是解释性的,即把教材顺一遍;5节是探索性的,即通过设置问题、探索研究达成理解的目标;18节是介于两者之间,偏向于解释性。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做归纳、探究,少用演绎、解释,更不能照本宣科。


另一方面,从教学方式上看,25节微课都是高速度的满堂灌,对于师生互动的体现不足。比如:有的教师语速匆匆,给出的情境或者问题没有去读;有的微课会整屏给出问题的解答,然后再逐一解释,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思考;有的微课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有的微课对于需要思考的问题没有提供字幕,或者文字清晰度差,不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进度;有的微课中教师的声音没有感召力,甚至有一些沉闷,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录制微课时欠缺对使用者的考虑。


那么微课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呢?


1. 设置暂停给出提示


学生观看微课不一定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往往要与其他学习活动相配合。比如:在微课进程中,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需要学生独立完成,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微课中设置暂停按钮,提示学生“请你先暂停播放,思考并尝试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再继续观看微课”。这样的提示便于学生观看微课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达到观看微课与现场学习相互融合的效果。


2. 变换标志引起注意


由于观看微课时师生隔空交流,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为此,微课制作者可以利用提示性信息,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


3. 控制字数避免疲劳


微课中一定会大量地使用文字,有时还会使用字幕补充微课不容易说清楚的内容,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因此字幕只需呈现关键词语。


4. 恰当设问激活思维


微课中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保持思维的活跃度。


此外,在微课讲解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想象、模拟一对一帮助学生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增加微课的互动感,使得微课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微课的应用:学习新知、解惑激趣


微课的应用蕴含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此首先要厘清一个认识问题:微课服务于哪种教学方式?且不去阐述宏观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使用微课应该是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随时、随意取用的一个学习资源。根据使用的时间和功效,微课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课前学习新知时使用


在先学后教、问题导学这一类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给的任务单在系统学习过程中使用微课。此时的微课要与相关的任务单结合。学生根据任务单学习,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观看微课;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问题,那么他就不需要观看微课。之后,学生带着前期的学习成果或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情况下使用的主要是知识类、技能和方法类、探究实验类、学科素养类、激趣拓展类微课。


2. 课中助力教师时使用


在课堂上使用微课,一定是在教师力所不能及时,比如教师无法用语言描述一个行星运行的轨道,无法形象地解释血液循环,无法说清楚一个参数变化时曲线的奇妙形状,等等。教师都可以预先准备一个微课,在课上助自己一臂之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 课后解惑激趣时使用


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后还存在着某些困惑,那么可以提供相应的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进一步使用。此时,微课便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种情况下使用的主要是习题讲评类、激趣拓展类微课。


总之,微课是教师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相同的微课。我们要认真地研究、科学地制作、合理地使用,使得微课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