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索字,被问及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时,我猛然间不知从何处回答。今日静下来,方有闲暇思考,顺便记录下来,零零总总,并不成文理,只是为以后回答类似的问题,做点应承。 首先,我认为,任何形式的书写,只要用“书法”这个概念,就是必须具备“书法”这个词或理念所要的条件,包括能指或所指、内涵或外延。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中国汉字为书写对象,以传统毛笔为书写工具。所以,谈到书法,必须是以中国汉字为“原型”,这是其一。其二必是有“法”的,亦即以汉字为原型对象的所有书写工具所要因循的方法,法度。其三是在必须有最基本的“形式原型”即把“对称”作为最小的单位!其四是有“我”在!“我”的意趣,而非他人的意趣,不可复制,即为书“道”。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一幅上乘的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心情的愉悦或品味到作者特定的情感,与自己的心景一致时,便是一幅好作品。通过一个字,看到一个人;透过“相”,感知“道”。然而,欣赏书法作品,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看待: 首先是得“懂”书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即书法之“相”。包括其字体、章法、形式等基本内容。字体,我们至少得了解楷(正)、行、草、隶、魏、篆等基本字体;每种字体还有更细致的演变和划分,比如草书还有具体有章草、行草、狂草等;如果对每种字体的来龙去脉和衔接关系有一定了解,如果对历史上名家名作,和引领一种风格的经典作品有一定了解,对于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章法,是指一幅作品本身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的布局和安排,它包括大小、疏密、俯仰、迎让、枯湿浓淡等等所构成的各种对比关系的内在规定法则。形式,也就是其书法作品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内在形式包括作品主体内容的空间的安排,字体类型,落款及印章位置的定位等等;外在形式包括中堂、条幅、对联、长卷、手札、扇面等。具体表现内部形式还有其行文、上款、下款、闲章、名章等,及内部的空间分割的合理性和平衡性,何处断句,何处透气。外在形式主要是作品的装裱,包括选料、颜色、加线或不加线、色块的分布等整体样式。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知识会使我们第一眼看到一幅作品就有概念式定位这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二是法,法的概念出自唐代(也有人说是出自汉代的崔瑗),是对楷书而言的。它的本意指毛笔对汉字的书写方法,包括用笔之法和结字之法。用笔之法(用笔,也叫笔法),是具体呈现在点线、结构中毛笔使、转的用笔方法。线条在组成汉字结构的过程中,依托着汉字的结构,是有各个字体的原则性要求的。需要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既有行气的统一,又有各自微妙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求自己的对称和整体的和谐,对称成为每个汉字最基本的美学单位,既区别于物理形态的整齐划一,又符合美学的审美形态。以技近道,以法为技。笔永健,法自然,变则通。要完成基础单位,即重塑每个汉字的原型,还要顾及整体的平衡,所有在这个过程中,线条有方圆、张弛、快慢、粗细、轻重、浓淡、呼应、断合、向背、相向、呼应、反转、连带等等各种不同的组合变化,有骨力,有风韵,形成空间分割,使得一个整体的面成为不同的块状小的面。 再单独聊聊这里的笔墨情趣,我们知道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反映在书法作品中的五色往往不是十分明显和夸张,但是淡墨出妍美,焦墨出苍老,枯笔显力道,浓墨显立体,巧妙的运用水分是墨色变化,会使空间内的线面关系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观赏性。 我们知道篆书之庄重,隶书之正统,楷书之规范,行书之灵动,草书之流畅;我们了解有秦篆之归一,汉隶之正大气象,魏晋正书之妍美神韵,唐楷之法度,还有宋书之意趣,元书之复古,明书之恣肆求真,清书诸体之破,需要针对性地细细品味。有平正,有险绝;有大尺幅作品的蔚然壮观,有小品的精致情趣;有郑重的章法,也有随笔的手札。在对笔法的品味中,我们可以读到其书法字体的渊源,和来龙去脉,门派;感受到有如铁画银钩、万毫齐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等不同的美感;中锋运笔之积蓄力量,侧峰运笔之研美;浓墨之厚重,淡墨之层次;湿笔的酣畅淋漓,枯笔的丝丝筋骨。楷书,我们品味其点画和结字的法度;行书,我们品味其灵动的气韵;草书,我们品味其一气呵成的恣肆豪放又不失线条和结字的法度;隶书,我们品味其宁静和潇洒;篆书,我们品味其庄重和文字的大气象。 如上两点,汉字本身之“原型”和书写之“法”,都属我们所能直观感受的“相”。 三是看文字本身所阐述的文,即传递思想的基本功能。汉字,作为我们汉语言的书面载体,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意境,从文学角度来讲有各式各样的风格,完成传递,寄托情感,或积极向上,或情意缠绵,或豪言壮志,如此种种的文学形式是十分多元的。书法,作为其一种对汉字的表达方式,一种载体,表达不同,解读也不同。没有内容的空洞表达是乏味的,是不成立的。类似于戏曲中没有台词也没有音韵感的纯粹唱调,是没有故事的,没有内容的,也是没有趣味的,所谓字正腔圆才是完整的。如果我们写字,没有能成形的文字,只有一篇曲折的线条,我们也不知其所云。所以,我们首先读到的是文字本身,和其表达的内容,知其所以然,在情感层面,在要表达的思想层面传递信息,引起共鸣。 四是感知,即仔细品味,透过作品感知背后的那个“人”。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写字,作为一门艺术,其各种笔法无与伦比的丰富性,组成了千姿百态的传递着思想的线条。有人为的因素在里边,就会形成人为的一个个特定精神世界,无法重复,也成为书法作为这门艺术的独特风格。作者也因个人情感和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以及对笔法的控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块、面组合,形成不同的线条表现效果,而有了千姿百态的书法作品形态。所以,不可否认,作为作者,“修文德”极为重要,需要文化自觉,即要有深刻的、全面的文化修为,要有综合的社会认识,提炼到自身的文化情怀和个人魅力,在这瞬间的艺术中表达一种情感,传递思想,体现出意境,即完成造景,造境。 如上两点,“文”和“人”都属于“我”的范畴。因此,我们能够通过这种艺术方式感知一个活生生的精神世界,观其作,如见其人,也正是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俗语有“字如其人”之说。我们怀着对文化的敬重,在对文字的解读和表达中,在各种变化的组合中给观者带来品读的艺术享受和心情的愉悦。千百年来古时先贤的探索也给我们总结出这种线条有法度,有节奏,有韵律,这种线条的流淌因情感的变化而张弛有度,起伏变化,或激情,或平淡,或庄重,或娓娓道来。在这个汉字的重塑过程中,融和着中和之美,体现着对称之美,完成了平衡之状,承载着关联之道。写字为文,文以载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书法的本职功能,也是其“载道”,“传道”的功能,成为“书道”。 然而欣赏书法,或者说对书法的审美从美学上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笔相忘,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书写人的情绪,格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质是神采的前提,神采是形质的灵魂,是精神所在,是书写个人修养的展示。书法本来需要高度文化修养的支撑,不仅表现在笔墨技巧,还体现在高度的格调。所以,欣赏书法,就要透过形质体会精神,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这种文化介体所涉及的宇宙观,人生观等根本问题。 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从其字内,到其字外,从线到文,从文到人,从人及道;也要多看古人碑帖,给眼底留影,体会先贤的精神风貌,给自己积累高格调“标准”。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思想,书法的基本功能首先在于准确传递文字的信息。所以,我们欣赏书法,就要透过其字体,笔法,和内容,领会其思想,这种神采的情调能够引起观者的联想,在时代的背景下,在字体的灵动展示中,体会作者那特定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书家的个人情怀。颜真卿的“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草稿墨迹,忠实地记载了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和书写状态。我们品读时,其稿笔记沉重急促,涂抹删补随处可见。整片祭文被一种强烈的悲壮情感所笼罩,犹为忠愤所激发,以其书者强烈的主观意志,辅之以炉火纯青的书法线条,通篇横涂竖抹,一任自然,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极其悲愤的情感,心为之而动。尤其后文“呜呼哀哉”草书一气呵成,完全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悲愤到了极致。仅仅通过书法,使我们认识了颜真卿这个人,读到了他悲伤的故事,感知那个时代的苍凉。要品位空间结构和气韵,从布局到分割,从黑到白,再记白当黑。透过视觉上字体和笔法的品读,同时兼以学识上对于文字内容的解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体会过程。虽品读有异,然而如能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便成为道,一种美的享受,也体现出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对文字的表现能力的不同,和对汉字结构以及线条变化表现能力的不同,也成为不同作者的不同个性,也有了书法作品优劣之分。所以,要想写好字,先要做好人。中国社会强调人品的修炼,古人往往以人论书,将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进行品评,从而提出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问题。“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师,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统,笔正则事正矣,古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溯书法的本源和作者初衷。 所以,欣赏书法作品,是一个综合的体会过程,有书之“相”,有文之“原型”,有技之“法”,从而有“我”。品读,这是复杂的个体,又是完整的统一,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缺一不可。 山雨,原名赵永刚,西安人,青年书法家,画家。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秘书长。钟情翰墨,坚守传统,效法二王,深研欧、颜,又得益于米芾及王铎,笔法灵动,出入自由。其书厚重,凝炼,洒脱,纵情,擅用国画的墨分五色充盈书法线条的艺术美感。其画极具文人气,善写形,重绘神,扎实的水墨和书法功底使其画面充满空灵,严谨的构图中尽显意趣。 |
|
来自: 紫嫣雅閣 > 《我的精美圖書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