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子传入凉山的故事和彝族家支姓“沙马”姓的由来

 四川木牛流马 2016-12-29

你知道麦子是怎么传入凉山的吗?为什么麦子彝语为“沙”?彝族家支姓“沙马”是怎么来的?跟着大毕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电影中的彝族土司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在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中,共有60多个大大小小的部落酋王或君长或首领。元朝初期开始,历代中原王朝在管制彝族众部落时,采取授官职,并赐予印信等方式予以其高度自治权力。

       被皇朝册封的君王被称作“土司”,受土司册封并管辖的叫做“土目”。在许许多多彝族土司土目中,用庄稼之名取姓的极少。但有一户土司的名很特别,其产生故事也也很感人。这户土司的名就是一例为数不多的用庄稼名取的土司名。这里面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成的彝族人曾经的沧桑历史与困苦生活。这些至今依然在大小凉山人的深深血液里一直流传着的传说故事,认真听、仔细读来那眼泪就自然会往外跑。

     大约在唐宋时期,在大凉山腹心地带的萨玛甲古(今昭觉县古里拉达区日哈乡境内)的一山坳里栖居有一户彝族土著大户人家——雅古部落酋王,即唐宋时期被汉书里称作的“沙麻部”或“沙骂部”。

      当时雅古部落酋王有九子,彝语称“雅古惹古”(但是多数人只知道有五子):老大雅古雅图、老二雅古阿图、老三雅古比登、老四雅古兹吉、老五雅古苏哈、老六雅古如哈、老七雅古苏布、老八雅古树布、老九雅古金涅。

在这九子中老三雅古比登是位聪明伶俐的人,他把庶民当作田地上空的云朵——人间天地没有云朵就不会带来风雨,田地没有风雨庄稼就不会生长,没有庄稼生长人类就不能生存下去。

        因此,雅古比登一直视老百姓为自己的亲骨肉。但是,因为年年灾荒,在雅古比登的领地里,灾民有了上顿却没有了下顿。加之,古时候的萨玛甲古这地方,属于高原山地气候,一年四季只能生长土豆、燕麦、圆根萝卜等之类的一年生草本食物。

      雅古比登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心要发展生产,一直想着一定要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想让自己部落里的千千万万老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

      有一年,他徒步千里专程到阿政木迪(现贵州省大方县一带)的亲族家门——贵州省水西土司家走了一趟。雅古比登听说,在当时的贵州省水西土司家,粮食年年丰收,老百姓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友爱;他还听说,家门水西土司家所拥有的麦地,飞鸟歇九程都飞不到边上;水西土司家拥有的牛羊像星星一样多,没有一个人能够数得清究竟有多少头(只)。

      雅古比登徒步一年多,终于达到了贵州大方的水西阿政土司家(汉姓安)。那时候正是五月云贵高原麦子收获的季节。他看见水西土司的领地一片片金黄,收割的麦粒一粒粒饱满。看见这些,雅古比登一整夜没有入睡。他多么希望带上一些麦粒种子,巴不得立刻就带回去种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让自己的老百姓也年年得到收获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雅古比登要返回大凉山时,一次次地选了又选,专门挑选了很多颗粒最大的麦粒种子背回了家。一路上,雅古比登历经沧桑,虽然说背上背得有麦粒种子,但是因为路途太遥远,所带来的干粮都用完了。在饥饿难忍得不行的这个时候,随便抓一把麦粒种往嘴里放,也就可以不再饥饿了。但是雅古比登没有这样做,他依然饿着肚子把麦粒种子一粒也不少地背回了故乡。雅古比登回到家以后,人们发现他瘦如木材,差点饿死了。当有人问起,你生命都差点丢掉了,为什么不拿背上背着的麦粒种子来充饥时,他告诉说:“吃种子会断掉舌头,再饥饿也不能吃种子,种子是第二年的惟一希望。”后来在彝语中,“吃种子会断掉舌头”,就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或者一句著名的成语,至今依然在流传。


      至今,在凉山彝族的彝语中,麦子叫“沙”,意思是“艰辛、辛苦、运输、传递,引伸为瘦如木材、贫穷”之意。

      话说,雅古比登从头一年的五月间,开始从贵州省大方一带一路人背马驮返回家,等待第二年的九月间才徒步走至故乡。那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雅古比登回到萨玛甲古老家后,都已经是秋天了。一回到故乡的当晚,一直兴奋不已的他,赶紧把装有麦粒的口袋打开给所有村民一看时,一个个都惊呆了。口袋里面的麦粒几乎都长出了麦芽。

      雅古比登一眼看见眼前的这一幕幕场景,伤心地流泪了。心想,这一路的日升月落、日晒雨淋走来,一切功夫都白白地浪费了。这个时候,旁边的一个老者,看见雅古比登伤心不止的模样,就认真地向他安慰一番后,告诉说,既然麦粒种子都生芽了,拿来明年做种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那么,我们不如将计就计发动群众把发芽的麦粒种在地里,听天由命。

     雅古比登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把所有的发芽麦粒都种在了地里。两个多月后,雅古比登对麦粒种子的事情已经没有了一点好心情。可是,就在这两个月的某一天,老四雅古兹吉突然跑来报告说:“沙里哦!”老四告诉的意思是,“种在地里的发芽麦粒奇迹般长出来了。而且长势特别良好,麦苗已经有一指那么长了,一片绿油油的。”后来,老四雅古兹吉因为第一个传来了好消息——麦子长出来的消息,就这样大家都开始称他——沙里(全称为“雅古兹吉木刻沙里),成为一个支系。

      雅古比登听见后非常高兴,平常不停地在麦地间走来走去。看见了他的希望从破灭到有了一线希望。麦子长到第二年的六七月间,看见麦子从抽穗到成熟。第一次收获到了当地种出来的麦子。这个时候雅古比登才记忆起来,麦子本身是在秋天播种,次年收获的。

      后来,雅古比登就开始教属民种麦子。雅古比登就开始被称为“沙马”。“沙”就是“麦子”或者“麦粒”;“马”,就是“教人播种”。在后来,雅古比登一户又一户地教属民播种麦子,在两三年时间里,已经教会了一百户播种麦子,并且有了收成。这样,有人开始称“沙马”为“哈马”。“哈”,就是彝语“一百”的意思;“马”以上说过指“教会(播种)”。

     在当时的雅古部落酋王的九个儿子中,有一子(不知道是老几)播种的麦子面积最大,收成最多。当时共收获了七斗,彝语叫“石意”。后来这支系被称着“沙马石意”。


土司府

      沙马,在唐朝时期走向繁荣;在南宋北宋时期抵达强盛。元朝时期,即元至十年(1273年)被封为“沙马宣抚司”,大体管辖范围在今凉山东部、东南部。“沙马宣抚司”的宣抚使传袭至沙马日播拉惹时绝嗣。由老四雅古兹吉——沙里支承袭。沙里支承袭不久,有一天,沙里宣抚使突然发病,全身发冷而不停发抖。当时的彝区根本没有医疗条件,所以有人提出由年轻人来压其身体,驱压其寒。就这样,沙里宣抚使没有获救死去。

明朝末年,由贵州省的家族贵州宣慰司——阿政(彝音汉另写有:阿直、阿正、阿则等),即水西安家土司的儿子阿政尼哈日上门承袭沙马土司之位,阿政改姓为“沙马”。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1),康熙皇帝加封沙马土司安韦威(彝族名字“普蒙”)为——“威镇凉山都督府沙马宣抚司”(也有传说是“威镇凉山都督府夷(彝)府沙马宣抚司”一说),赐以金质印玺一枚,并拥有兵符,即可以向上更高一级乃至向朝廷请兵权利。沙马宣抚司传承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凉山百万彝族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1958年。

大毕摩

bip mop 

大毕摩,关心天下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