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禄生: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问题

 河工城规资料馆 2016-12-30

小编有话:这是谢禄生主任在燕赵文化产业论坛上的发言,看看有启发吗?谢禄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社科联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委员。 


图为谢禄生

我们的城镇建设,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品位。这是一个文化层面的课题。

一、城市品位决定于它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

一位学者说过,任何建筑及其风格都出于实用和审美的原因,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迄今为止,虽然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是纯粹为了审美而建造的,但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放弃过对审美的追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品位的追求日益强烈。不要说发达国家,就是在中国各地走一走,也会感到这股强劲的潮流。最近到内蒙古考察发现,他们的城市特别是县城建设,过去很落后,几年时间就焕然一新了。多伦紧挨着我省的丰宁,原先很羡慕我们,现在恰好反过来。城市的审美价值来源于城市的文化。德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城市文化”。城市好比“文化的容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搅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要通过设计者、建筑者反映到城市建设中,其反应和表现的程度决定着城市的品位。

一座城市建设得好不好,主要看两条,一是功能,二是品位。前者侧重实用价值,后者侧重审美价值。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尤其是容易忽视审美价值的创造。近些年,人们对城市的建设多有议论,其中交通堵塞、活动不便是功能问题,千城一面、水泥森林、污染严重是品位问题。品位问题的核心是缺乏个性、缺乏变化、缺乏精细、缺乏历史的厚重感。一直以来,我们对城市品位的研究,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比不上对城市功能的关注度。当然,这绝不是说,目前的城市功能不需要研究和完善了。

什么是城市品位?目前还没有人给出一个定义。功能是物质层面的,比较实;品位是精神层面的,比较虚。虚则虚,但它是客观存在,难以言传但不难意会。就像人一样,既要四肢健全、脏器健康、代谢顺畅,又要整体协调、五官端正,最好是有神采、有气质。概括地说,功能的核心是“用”,品位的核心是“美”。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美的,也不是城市的各个部分都是美的,美不美,每个成熟而正常的人都能感觉出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游历于独具匠心而建造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时,它们精湛的建筑艺术会使我们赞叹,它们诉说着的动人史诗会催生我们的激情,它们千姿百态的形态会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一座城市的品位,虽然可以由专家们去评判和论证,但最终要取决于市民和顾客的感受,取决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多少愉悦和美感。

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需要城市更有品位;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品味作支撑。有品味的人不会选择没有品位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是需要投入的,甚至是大投入,但这是一种长期的有效益的投资,它的回报也是高位的、持续的。

改革开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晰。与此有关的研究,比如城市的特色、个性、形象和品牌等,讨论的越来越热烈,这些都是与城市品位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已经深入到操作层面,比如哈尔滨、南昌、柳州的广元、青岛的黄岛都搞了城市风貌规划(称设计更为准确)。虽然这样的规划还不能完全解决品位问题,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规划理念。从整体看,我省的城镇建设水平,特别是城镇的品位,在全国可能是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三年大变样”是对这种落后的一种文化觉醒。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面对加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现实,城市建设应该做出一个什么样的回应,应该怎样引起文化的关切。


二、城市建设文化及其产业需要研究提高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流动的旋律”,是“最昂贵的艺术品”,这些著名的论断都带有比喻的意味。但城市的很多元件是艺术品,城市的建筑和整体越来越具有艺术品的品格,这是共识,也是建筑实践发展的一种趋势。

按照权威的分类,艺术属于核心层文化。艺术又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既用眼又用耳欣赏的综合艺术。建筑艺术与书画一样,属视觉艺术。在市场经济中,这些艺术或艺术品,大部分都会作为商品用于人们的生活,从而形成一类产业。建筑艺术设计和制品业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庞杂系统,目前其多数产品包括服务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但它们的商品化形式和程度各有不同。这个市场的需求如何,结构如何,我们试从城市建设审美需求的角度,作一个粗略的分类:

1城市饰品的设计与制作

城市饰品包括雕塑、花坛、喷泉、纪念碑、亭台楼阁等。最典型的城市饰品是城市雕塑,它和其他商品一样,要经历设计、制作、销售的完整过程。但雕塑与建筑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一个巨大雕塑,但它内部有建筑空间,人们可以走进去领略周边风光。很多城市的电视塔也是这样,建筑变成了放大的雕塑,雕塑成为缩小了的建筑。城市的公共用品,有人称为“城市的家具”,如广场和街道的华灯,虽然它有使用功能,但实际上已经成为艺术品。一些城市的华灯,每具4万元左右,在这个价格中,艺术价值超过了使用价值。这种实用品向艺术品的过渡,也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过去叫“灯具”,现在称“灯饰”。总之,在建筑艺术的设计和制品中,饰品是最具商品一般性特征的。

2城市建筑的设计及配套配件饰品

建筑是城市的元素。建筑密度、体量和艺术感的不同,是城市与乡村区别的重要特征。古今中外最优秀的建筑作品绝大多数在城市,并成为历史文化的标志、城市的标志,成为人们最优选的访问目的地的理由和城市长久而持续的发展动力。

为什么?因为观赏这些建筑就是与历史对话,就是与美交流。比如,罗马斗兽场的硕大建筑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强大和力度感;北京故宫的道道厚重的大门、层层石砌的台阶和金碧辉煌的大殿,给人以崇敬和神秘感;悉尼歌剧院使人浮想联翩,迪斯尼乐园传递着快乐情绪。这些僵硬的建筑物似乎也有情感,不仅使人开阔视野、赏心悦目,还能动人心弦、纯洁心灵。这种感受,不是由一个单体建筑造成的,而都是由一个建筑群以及和谐的周边环境造成的。业内人士介绍,城市建筑的设计,要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原则,要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序列、高低、体型、质感以及韵律。这样的工作,在许多城市和城市的居住小区、商业小区、工业小区还很缺乏。在一些城市的繁华地带,甚至还搞出了稀奇古怪、张牙舞爪的建筑,就像漂亮的脸蛋上长出的疮疥。某大城市主要街道上装出来的几座建筑就是这样,一座好似魔窟,一座充满兽性。因此,城市的建筑需要环境效果设计。好的视觉效果也离不开配套配件饰品的装饰,比如栅栏、门饰、墙饰以及房檐屋顶装饰等等。最豪华的建筑装饰,莫过于希腊神殿,它的柱子就是人体雕塑,浮雕就是建筑的墙面。

3城市景观的设计与配套饰品

建筑占用了空间,又产生了新的空间。建筑的排列形成了街道,道路的隔离造成了区域,街道的交叉形成了节点,而节点之处大都建有标志。这些建筑相围而形成的空间,都是公共空间或公共场所,是给人留下印象和记忆最深的地方。因而,建设城市都注重对这些空间的设计,所谓城市的“风景线”大都出现在这些地方。由此,很多人把建筑艺术也称为“空间艺术”。按照一般规律,人们进入一个城市,总是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事物和景观作为感觉对象,重点往往是主要街道、商业中心、公园、广场以及重点建筑,节点性区域以及重要建筑也都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些城市景观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取决于它给人的刺激强度。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如果感觉“似曾相识”,缺乏新奇和触动,就难以留下记忆,游历的兴趣和向往之感也会悄然消失。因此,城市的空间需要雕琢,城市的景观需要创意。重点区域要重点创意,一般区域也要尽量创意。创意的实现,综合设计和必要饰品的装饰都是不可少的。

4城市形象的设计及塑造

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画卷,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可能一览无余。城市的雕塑、建筑和景观,形象比较具体,看得见、摸得着,而城市的整体形象则难以把握。城市越大具象性就越弱,人们只能根据一些突出的点、线、面的特征进行抽象性认识,从而变成一种意象。意象的焦点,主要的有城市的天际线、城市的色调和城市的标志物。城市天际线是城市形象与天空接界的轮廓线,如上海外滩建筑群的天际线就非常优美,当地人和外来人都很欣赏它。这条天际线,从上世纪30年代形成至今没有变化过。城市建筑都有色彩,很多建筑物的聚集就形成一种色调。色调的形成与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的性质有关。色调由多种颜色组合而成,但这种组合不是没有规律。色调的冷暖、明度的高低和颜色的纯度,都体现着地方的个性。比如苏州多用黑、白、灰,比较淡雅;北京多用灰、红、黄,比较庄重;石家庄确定以米黄和微红作为主色调,聚合起来可能会显得比较有朝气、有活力。城市标志物是识别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形象的焦点。城市标志物的特征,一是体积大,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二是有个性,便于进入深层记忆;三是永久性保留,能够产生亲和感。凡是著名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物。一个城市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标志物,就像让人们看到了它历史前进的脚步。没有标志物的城市,或者标志物不能被认同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城市缺乏鲜明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与感受会是模糊和冷漠的。

以上对城市审美需求的勾勒,在没有深入调研的情况下,还不能提出对潜在要求的预测和当前供需状况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的快速成长期大概不会低于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又接踵而来。随着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审美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因此,城市建设的质量和艺术品格逐步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的先辈为后人留下了他们的杰作,作为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飞跃发展伟大时期的一代,是不是也要留下反映这一民族振兴时期的历史纪念呢?这是应该的,也是能够做到的。这里的难题是,城市的功能都是一样的,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同样的城市。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始终回答好两个问题: “我是谁”, “我是不是我”。这就要求加强对城市文化的研究、挖掘、梳理和提炼,并变成建筑以及空间组织的具体形式。这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群众参与,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参与,需要有人专注于这项事业。

在上面的分析中,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即服务于城市建设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制品的生产中,有的属于事业,有的属于产业,有的属于文化产业,有的也可列为其它产业。这个问题需要探索和依靠实践的发展。较为宏观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必须由政府来管控,但实际设计和艺术品的生产则应该形成更多的市场主体,并给以规范、引导或整合,形成更深层次的社会分工和市场体系。这里既有改革问题,又有发展问题。与建筑内空间的设计与装饰相比,外空间的设计装饰的市场不可谓不大,门类也不可谓不多,但外装比内装的市场发育程度要逊色得多,这自然会影响这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建筑外部空间的艺术设计和制品业创新不足、流通不畅,可能是制约城市品位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要从概念出发

上面提到,建筑艺术制品属于文化产业还是建筑产业,界限不够清楚。其实,文化产业自身还不是一个很明确的范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它的称谓也不一致。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新西兰称为“文化产业”,英国、新加坡、哥伦比亚、香港称为“创意产业”,台湾称为“创意和文化产业”,而北京市在规划中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这些称谓指向相同,但所含门类不完全一样。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的分类,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文化为主,比如它把设计类的经营活动列为文化产业,但又明确不包括工业设计,而在称为“创意产业”的国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业设计对于推进工业的上档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科技革命的时代,真正的原始创新也不多,所谓创新大部分是科技集成、工艺革新或外观设计上的变化。我国的不少专家比如郑新立就有把工业设计列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专论,经济日报的“文化周末”专栏也曾经整版讨论“工业设计”,而栏目标题是“文化产业新看点”。

可见,关于文化和文化产业概念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形态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产业沿着细分和融合两个方向并行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现象。细分使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出来,融合又使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农业早已不仅仅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占了大头,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将这一块称为“农业工业”。工业已经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了农业和服务业,我省一些工业集团的物流产值已经超过了总产值的一半,但按传统还是要统计到工业栏目。过去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机构经营起了实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只要方向正确,就不要受一些概念的禁锢,也不要受统计在哪个门类的影响。从客观上考虑,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文化走近了经济。文化不仅要发挥文化和政治的功能,还要发挥经济的功能。文化的经济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经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又是支撑其它经济门类发展的要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应该以更加广博的胸怀,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庭瑞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