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位94岁,一位86岁,当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敌后武工队队员。 多年来,94岁的贾正喜一直被认为是敌后武工队唯一健在的队员。令人惊喜的是,《敌后武工队》中“郭小秃”的原型李振昌也依然健在。历经70年,两位在邢台重聚,一起揭开一段敌后抗战的光辉岁月。 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是作家冯志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武工队战斗经历,描写的冀中抗日斗争的故事,曾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和电影。其中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作者冯志(1923—1968 当代作家,原名冯禄祥)当年就是一名敌后武工队队员。他在小说中,给战友们都起了一个化名,其中,李振昌便是小说中“郭小秃”的原型,而贾正喜则是“贾正”的原型。 2015年8月22日,小说《敌后武工队》中两个重要人物“贾正”和“小秃”的原型,贾正喜和李振昌两位老人分别了70年之后第一次见面,激动万分。 “今天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一天。”86岁李振昌老人得知老战友要和他相聚,头天晚上兴奋地一夜没合眼。94岁的贾正喜早晨6点多起床,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赶到邢台,丝毫没有倦意。 贾正喜老人像个孩子一样,一见面就掀掉了李振昌的帽子。“小秃,小秃,让我看看你的头发还秃不秃。”李振昌连忙低下头,并主动把头往前凑了凑,“你看看吧,我这块头发这辈子都没长起来。”这一刻,当年两名敌后武工队的老兵,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我腿上的这块伤,就是戎官营突围的时候留下的。”“我腿上也有!”两位老人卷起裤脚,当年并肩战斗留下的伤痕依旧明显。老哥俩互诉衷肠、追忆往昔,平时他们都带着助听器,这次又听到熟悉的乡音,贾正喜干脆把助听器摘了也听得真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纪念8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相聚。”离别时,老哥俩再次约定。 李振昌,1929年出生于保定清苑县,很小就参加革命,担任儿童团团长。1941年,年仅12岁的李振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是为组织送情报。 李振昌回忆说,1943年,冀中九分区挺进到清苑县,成为敌后武工队,他加入敌后武工队,成为最小队员。“由于年龄小,我担任侦查员和通信员。由于我头上生疮落下了一片秃发,冯志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秃子’,结果这一外号很快就在敌后武工队中传开了。” 两位老兵告诉记者,他们印象深刻的一次战斗是1943年化妆袭击乌马庄炮楼,乌马庄位于保定城南,炮楼当时驻扎着一支伪军小队,经常敲诈勒索周边百姓。八月十四日晚上,冯志带领贾正喜、李振昌等7名队员,穿着西装皮鞋,带着墨镜礼帽,来到乌马庄。他们假装成日军宪兵队特工,让伪军打开了炮楼大门。随后,他们将伪军全部缴械,不费一枪一弹,缴获30多支步枪,并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小队长。这一战斗,堪称敌后武工队的代表作,也成为日后不少抗战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在残酷的敌后抗战斗争中,敌后武工队员忽分忽合,忽东忽西,化妆伏击杀敌无数,除了几名队员受伤,无人牺牲。抗战结束后,敌后武工队就地整编到八路军晋察冀边区73团。从此,李振昌与贾正喜再未谋面。 多年来,保定市有关部门一直认为贾正喜是唯一在世的敌后武工队的老队员。“郭小秃”的突然浮出水面,令他们欣喜不已,在保定市委资料室的帮助下,促成了这两位老兵70年后的再次相逢。 《敌后武工队》发生在保定,真实的战斗故事 《敌后武工队》讲述了发生在保定周边的抗日故事,曾被改编成连环画、评书、电影、电视剧等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作者冯志在书中写到:“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的“堡垒”户;书中的事件,又多是我亲自参加的。《敌后武工队》如果说是我写的,倒不如说是我记录下来的更恰当。” 1942年驻华北日军“五一”大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敌人在冀中平原实行铁壁合围,八路军主力部队化整为零,继续抗战。根据上级指示,当年10月冀中九军分区在完县(顺平县)贾各庄成立了一支短小精悍的武装工作队,这就是小说中的敌后武工队。 李振昌介绍说:“当年武工队的重要任务就是昼伏夜出搞宣传,夜间向炮楼日伪军喊话、到伪保长和伪军家里做思想工作、写标语发传单、发展堡垒户、农会会员等。对于顽固不化的铁杆汉奸和日寇,则坚决打击。” “小秃”李振昌:当年曾是儿童团长、英勇的通信员和侦察员 连环画中的小秃 1929年8月,李振昌出生在清苑县清凉城,因为在伏天出生,小名李伏子(小伏子),1945年8月敌后武工队整编到八路军晋察冀边区73团后改名李振昌。 1940年初,11岁李振昌参加了儿童团,有天晚上在高粱地里放哨时,发现了麦秸垛里有一支步枪,就把枪交给了青救会主任李兆先,因为“拾枪不昧”有功,没多久小伏子就当上了儿童团长,成为他人生中最早的“团级干部”。 由于李振昌机灵勇敢,1941年2月他在李兆先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年龄小,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他成为了小通讯员和侦察员,送过“鸡毛信”、装扮过放牛娃、叫花子,到鬼子的炮楼跟前等危险的地方进行过侦察,成为了武工队不能缺的骨干。 1943年初冬,李振昌在戎官营突围中负伤,伤愈后又跟随武工队转战津南,抗战胜利后继续加入解放战争中。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参加了志愿军,1951年到朝鲜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担任 63军188师564团二营机炮连长,铁原阻击战结束后,他的机炮连120个弟兄伤亡殆尽,就剩他一个人。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度,他被授予中尉军衔,获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后来晋升到上尉。1959年转业到地质系统工作,1989年离休。 “贾正”贾正喜:身经百战,伤痕满身 连环画中的贾正 “有咱们的党,有我们的军队,咱们一定叫它变!”贾正挥动拳头也像发誓似地说起来。——《敌后武工队》中,冯志无数次地记录的这个亲密战友“贾正”就是贾正喜。 贾正喜1921年出生,保定徐水区大因镇王村人,自幼家境贫寒,1939年,他参加革命,先是在冀中军区十八团当战士,1942年九分区成立敌后武工队,他当副队长、分队长,一直到抗战胜利。 在长期艰苦激烈的战斗中,他身上多处负伤,尤其头部遭受重伤,落下后遗症,这种情况下明显不能再参加战斗打仗,抗战胜利后,在部队的精简整编中,他复员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