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干代表气的生成(2016-07-30 11:59:00) 不知道是从何年开始的,更不知道将终止在何年。《黄帝内经》中把这种时间周而复始的流逝,叫始于少阴的荧惑星,终于厥阴的岁星。《素问·黄帝内经》就是专门为了描述说明天地间时光的通过为中心,用五运六气来记录它,找出时间的光阴在一年中任意某时某刻是阴,还是阳,形状是什么样的,这是世间的一大奇迹。光阴的通过虽然是无形,但是这种纲纪,通过十天干的形象能把它在某时刻完全彰显出来,使人间能够看到太,研究它,真是妙极了。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书中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第一段一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由岐伯说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岐伯在这里借修养之道,说出了天地间有一个找阴阳时间的方法。在《易经>》里,以年求月,日求时辰的方法中,说出了找阴阳时间的方法。人们遵循着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以长寿延年。同时也讲出了,上古的人是怎样知道这个天道的,用什么方法知道阴阳的,又用怎样技术把光阴的阴和阳,合成形象,使人间在何时间,何时刻都能见到它,还能用数字把阴阳的多少表示它。这就是十天干能代表气的生成问题。 用天干地支表示时间的长短,大小,多少,从上古时的人就知道如何合于同道。只是今人听了笑话,认为不可能。然而玩《易经》的人都非常熟悉它,但是并没有这样去想它。一个是用已知的年干支推出月干支,一个是用已知日干支推出时的干支。这就是用年干支法于阴阳,合成月干支的阴阳,见到了它。用日的干支法于阴阳,合到时干支的阴阳,在一日里每一个时辰都能见到他的变化。这个阴阳的法则不会,不熟练,一切所谓有易经知识的人都等于零,都是玩弄口舌,学了《易经》都是无用的。更无法把阴阳合成术数。当用《黄帝内经》的正理推其天地,详乎太一的具体使用中,用的也是年求月,日求时的法则。在详乎太一,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过程中,如果你不会,或不熟练,你就看不到气位,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阴,也看不见阳;看不见气,看不见形;看不见气的迁移和相会;更看不见阳从阴化,阴从阳化。总是以常人的想法,用主观的意识来违时代化,而不是具体的看到的化气。例如戊寅火气运行中交在了太阴的湿气上,(本气为湿)火同阴湿化气,为湿灭火;戊寅运行至太阴的中气上(中气为阳明燥金),是火克了燥气金;戊寅行至太阴的标气上,为阳从阴化,为阴气克了阳气。这是用日求时,法于阴阳的方法顺着火的气行推算出来的。如果不知到“戊寅”是甲戌旬的干支,当然不可能知道是火交到了湿气上,为湿灭火。更不知道是热依伏在了太阴经脉中。所以不能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没看见就瞎说,“湿灭火,火克金,阴克阳”。 又如戊寅若是生在厥阴的风中(本气风),叫天木生成龙火,为得了气;戊寅生在厥阴的中气中(为少阳火),为两火相并,得气为独盛;戊寅生在厥阴标气的阴气中,为阳从阴化了气(不是阴从阳化了气)。这也是以法于阴阳,以“戊癸甲寅好追求”,推其天理,看见了火气生在风中,(并在火中,阳从着阴化)。诊脉才能诊到浮脉,随着气的所行,所入,所在,生在了风的本气上,中气上或标气上,才知道火交在了什么气上,生在了什么气上。而不是根据你是专家、教授、人为的说是“龙火,独盛,阳入阴,阴入阳。”所以你有天大的学问,问的问题也是横生枝节。因为人总是以固有的习惯看事,限制了自己的视线。书中把我们叫成鬼臾区之人,说我们是昧着宗源,像《易经学》里说的一样又述说源头,从事又生出了一套理论。阴阳之道,与五运六气的运转都不贴边。上古的圣人“甚易知,甚易行,天下的人莫能知,莫能行。”大而言之阴阳,小而言之夫妻之道,都是如此。 要把气的阴阳五行用天干地支换成形象,是一个由“理”换成“形”的过程,用“六爻”,“八字”,“奇门”,“铁板神数”,换成的形象和数字,都是某一具体事物和事情的形象和数字,不是五行阴阳气的多少,不能代表光阴运行至某刻时,留居的长短。《易经》中的图形和奇门的十八盘,都无法作为时光运行的依据。他只是人间预测一些事物的方法,它的天道与《黄帝内经》中说的天道,比较起来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黄帝内经·玄珠密语·天元玉册·元和紀用经》中的天道法则,在《易经》范畴之内都无法彰显和套用。《易经》的推理方式也无法成为人间共识的现实。而《黄帝内经》中讲的天道有准确的条理,有准确的依据,完全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病情的不愈和必愈随气所在,说事实,直通天,诊病症,定经脉病处。所以说用天干和地支表示气的形象,能看到它。然后才是五运六气的运转。当然这也是诊病,定病,病已生成,本人不知,病而待发,病发之时才能看到它,这些比喻的说法都是完全一致的。《天元定化纪篇》的纲纪中,记录了气在生成时,把随气所在一开始的天理,都能眼看着图,心中直推着理,在五运六气运转图中全都彰显出来。 (一)“夫司天者,司之言直也。司直而侍于天之直也,左右者,从直也。次于司天也,即从司而侍直于天,其名间气。”这些说法,在《易经》中没有类似的话,找不到以司天,在泉的气为准。就不知道五运六气从哪开始。说气的生成,直接拿着从司天的气开始,直接侍着司天的气以及用司天的间气看左右。 (二)“本气随天虚而时间令化也,是司天之间化之令,故名曰间气,”“与天相得者;或与天不相得者;或与天令并化者;或胜天令而不化者。”这里说的“与”,是眼睛看到的太一日气,天干地支与司天地的主气,相生为相得,相并为相得且独盛,相克为不得。“得”与“不得”,“胜”与“不胜”见图说话。若是论病,也是从这里起度数看气,应五运六气的图,通过诊脉诊出来的,而才能用眼睛看出来。《六元政纪》中说“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就是说出了随气所在的阴阳交在了主运的气上,叫从五气。交在了主气的气上叫逆天气,从天气。 (三)“或先于天令;或后于天令;或来间早;或来间晚;或来早而去早;或来晚而去晚;或来早而去晚;或来晚而去早。”这里说的“先于、后于、来早、来晚、去早去晚、来早来晚”都是眼看着太一日气的天干地支交在司天的前后说出来的话。诊脉诊的也是寸脉,以及寸脉后边的脉或寸脉前边的脉。 (四)“或惧天令而不来;或左应而右不应;或右应而左不应;或左右俱应;或左右俱不应。”这里说的是眼看着太一的日气交在了贼气上了。 (五)“或从南正;或从北正。”这是看着日气的干支在南政(或北政)图代表的天体中进行运转。 以上这些天令的俗语都是在五运六气图中才能分辩出来,和说出来。在别的地方看不到,所以谁也运转不了。说也不懂。这些天理记不住,也是无法用天干地支表示气的生成的。
是戊寅日的气,(只限于本日,只限于在某处,)只限于在某时刻在乙卯时初。 戊寅日的气开始从厥阴经运行,然后行至: (1)在丙辰时初见“庚寅金”,是在少阳经;在丙辰时中间见“甲戌土”,是在太阴经。 (2)在丁巳时初刻见“戊午火”,在厥阴经;丁巳时中间的里侧见“壬寅风”,在阳明经。丁巳时末时见“丙戌水”在少阳经。 (3)在戊午时初见“庚午”,在少阴经,戊午时中间见“甲寅”,在厥阴经。 (4)乃至己未时------在壬戌时初见“庚寅”,在少阳经,壬戌时中中间见“甲戌”,在太阴经。 (5)在癸亥时初见“戊午”,在厥阴经,癸亥中里见“壬寅”,在阳明经,癸亥时末见“丙戌”,在少阴经。直至行至乙丑时末。每个时辰都能追见到戊寅日气的阴阳之变。在中华大地上,时辰有早晚,时令有三十天的差别,主运的气六十天一变更,主气的天气不同,观像应见的干支岁气相同,但是代表的气的多少也不会同,即使都用生数,或成数表示,也不能说生成的气相同。 所以说只要是能够推其天理,详乎太一,阴阳的气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初刻,中刻,末刻的时间在何气位,何经脉,都能用干支见到它的形象。古人真是高明极了,后人都没有办法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更没有见过这种计算方式。用干支代表事物,记不住以上这些天道,想推求天理,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