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政老师说:《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还说:“言辩而不及。”任何行业过筋过脉的地方是写不清楚的,有时虽然勉强写出来,也印成了书,但其中关键的地方,还是不明确。我们临床看病,具体应如何操作?是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楚的,很多可贵之处必须通过长期实践去“体会”,这就称为“悟道”。一般情况下,书上能够写出来的仅是知识,常常不是最关键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通过读书去领会,实践去淬练,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智慧!把书读迂腐了,毫无用处!对于读书人来说,虔信书本与反思书本不是对立的,因为反思可能引发对真正道理的认识。我在读《庄子.天道》:轮扁斫轮,明白了这个道理,故力求日日苦练,不可懈怠,长此以往功夫才会精进。 一起读内经376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译文: 黄帝道:论中曾说,治寒病用热药,治热病用寒药,医生不能废除这个规矩而变更治疗方法。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而更热的,有些寒病服热药而更寒的,这寒热两种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应该怎么治呢? 岐伯说:凡是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陰,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陽,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疗之法。 黄帝道:服寒药而反热,服热药而反寒,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只治其偏亢之气,所以有相反的结果。 黄帝道:有的不是治了偏亢之气也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这是不治偏嗜五味的一类。五味入胃以后,各归其所喜的脏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积之日久,便能增加各该脏之气,这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脏气增长日久而形成过胜,这是导致相反的原因。
黄帝道:制方有君臣的分别,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主治疾病的药味就是君,辅佐君药的就是臣,供应臣药的就是使,不是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黄帝道:三品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所谓三品,是用来说明药性有无毒的。 黄帝道:对病的内在外在都该怎样治疗? 岐伯说:调治病气的方法,必须分别陰陽,确定其属内属外,各按其病之所在,在内的治其内,在外的治其外,病轻的调理它,较重的平治它,病势盛的就攻夺它。或用汗法,或用下法,这要分辨病邪的寒、热、温 、凉,根据病气的所属使之消退,这要随其所利。谨慎地遵从如上的法则,就会万治万全,使气血平和,确保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