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进入肿瘤免疫治疗时代,是迟早的事吗?

 朱觉超 2017-01-01

目前,西方国家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已被纳入一线。那么,中国还要待到何时?



受访专家: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 陆舜教授

记者:kuku兜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毫无疑问,待到2020年,西方国家的肿瘤免疫治疗与标准治疗一样会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中国稍有滞后,但它进入肿瘤免疫治疗时代是迟早的事!”


2016年12月21日,在接受医学界记者采访时,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十分肯定地谈到中国肺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国外关于免疫治疗的研究已如火如荼,而中国,也将一步步实现这一愿望。



“这些研究一旦出现阳性结果,将会彻底改变肺癌标准治疗。”


在2016ESMO大会上,一项重磅研究将早前仍处于二线治疗的肺癌免疫治疗推向了振奋人心的一线。


KEYNOTE-024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显示, Pembrolizumab(帕姆单抗)已经成为PD-L1高表达进展期肺癌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较化疗组延长了4个月的PFS。(10.3月VS  6.0月,HR=0.5)。


自此,肺癌治疗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人们期待着免疫治疗在肺癌一线治疗舞台的精彩表现。


陆舜教授指出,肺癌一线治疗中,免疫治疗已证实对PD-L1高选择人群的疗效优于化疗。而针对PD-L1弱阳性患者,目前在研的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加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单纯化疗的头对头对比研究初步结果也预示着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会代替肺癌标准治疗。


在12月5日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中,CheckMate-012研究最新结果表明, Nivolumab与Ipilimumab联合治疗未经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论是PD-L1表达还是非表达患者,其缓解率都接近Nivolumab单药治疗的2倍。






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了联合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巨大潜力。陆教授称,“这些研究一旦出现阳性结果,将会彻底改变肺癌标准治疗。让我们翘首以待!”


“我们说的是免疫监测点的免疫治疗,切勿混淆!”


2016年5月, “魏则西事件”将肿瘤免疫治疗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打上了问号,部分群众也对其产生了严重误解。


对此陆舜教授强调:“需要澄清,事件中涉及的是细胞免疫治疗,不同于我们所说的基于免疫监测点的免疫治疗。因此,这一事件根本无法阻挡免疫治疗研究工作在国内的开展。”


魏则西事件的关键在于某些机构单位混淆了研究和治疗的不同概念,将一个处于研究项目中的治疗方案误认为有效,加以不恰当的宣传,并进行商业收费。


陆教授指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应严格按照《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原则,只有在随机对照中证明治疗可以获益,方可成为治疗的手段。而且,对于一切临床研究,我只相信三期临床结果!


一项肺癌免疫治疗的国家级重点研究正在开展!


自从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免疫检测点CTL4药物ipilimumab用于黑素瘤治疗以来,世界便进入了肿瘤免疫治疗新时代。自此,全球研究者在不同瘤种领域紧锣密鼓地开展免疫检查点的药物研发,尤其是PD-1\PD-L1通路抑制剂的问世,更是给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过去两年中, FDA先后批准了3种PD-1\PD-L1通路抑制剂(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它们在肺癌治疗中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肺癌二线治疗中,这3类药物均完胜标准化学治疗。


国外的肺癌免疫治疗研究似乎已然成熟,那么中国的免疫治疗研究开展近况如何?


11月17日,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中的重点专项课题“基于组学特征的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的构建和验证”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组学特征的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的构建和验证”项目启动会专家合影留念


“若将PD-1\PD-L1通路抑制剂药物不加选择地用于包括肺癌在内的10多个瘤种人群,疗效仅有20-25%。因此,筛选出能从治疗中真正获益的负荷人群,找到生物标志物才是关键!特别是要看看中国人群同西方人群及高加索人群的发病特点有何相同及不同之处?我们所做的,就是要使中国患者真正获益,让免疫治疗能高效低毒。”陆教授在访谈中道出了这项重大研究的意义与初衷。


由此,研究组计划以探寻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生物标志物为目的,展开多学科、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并基于蛋白层面、RNA层面和DNA层面,利用包括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免疫组学等多种组学方法确定适宜中国人群肺癌免疫检查点的分子标志物,建立相关检测技术和评价标准,发现新靶点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新机制。整个项目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


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这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肺癌免疫时代!而在为之兴奋的同时,陆教授也预估到研究可能存在的挑战。他指出,免疫治疗不只针对肿瘤,也受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以往较为成功的经验是在靶向治疗中寻找肿瘤驱动基因,而免疫治疗的难点就在于它不单对肿瘤本身起作用,对微环境与免疫细胞同样会产生影响。




据悉,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内多个院校医院的帮助和支持,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等。相信通过科学家相互协作,定能顺利开展工作,成功找到肺癌免疫监测的新靶点。


笔者的话:


在第 52 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的陆教授曾打趣地称“2009-2019年,是我国肺癌研究“弄潮”的时代。”肺癌研究已然受到国家层面重视,来自国人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中国进入肿瘤免疫时代是迟早的事!


专家介绍:



陆舜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博士,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擅长于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对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转化性研究均有较高造诣,熟练掌握肺癌的靶向治疗及化疗进展。陆舜教授现在也担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事务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副秘书长兼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候任主任委员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