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域外动态】美籍亚裔:冲破种族牢笼

 文武不全 2017-01-03


 作为一个针对“美籍亚裔问题”撰文发声的亚裔美国人,我有时不得不承认,当别人同样讲述了有关“美籍亚裔问题”的故事时,我会有点恼火。但我发现,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言语上的人身攻击可能会演变成为暴力行为,也明白在很多美国人眼里,美籍亚裔们擅长与数字打交道,这掩盖了他们不善与人交往的事实,同样他们也了解有些美国人觉得他们并不属于美国。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对这些不幸事件的申诉并不是我的专属权利,而应该鼓励我的亚裔同胞们勇敢地站出来,说出自身的经历,用切身的感受去说服他们的朋友和同事。

当你属于少数派,却又期望拥有权利时,你将发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如果胆敢抱怨,就会更加孤独。如果你对别人诉说抱怨,人们根本不会理会。他们有别的权力:尽管你家已经三代在加州中央山谷从事农业耕作,他们仍坚信你在美国比在家乡过得更好。人们对你的抱怨不予理会,因为他们认为你是在编造借口,即使你所抱怨的是事实,也会被认为是夸大其词。这些都和政治正确和敏感有关。

这就是为什么上星期有人告诉我在书中描写的事曾发生在他们身上时,我会意识到,我并没有抄袭他们,当然,他们也没有抄袭我。我对我们的遭遇感到同情,却也一下子放心了。因为这些事都是真的,而且不是琐碎小事。

律师Bill Lee透露,他最近遇到了一个充满敌意的陌生人,那次糟糕的相遇毫无疑问和种族问题有关。Lee是波士顿一家大公司的合伙人,拥有中国血统。虽然他现在已经把自己的遭遇公之于众,但他最初并不愿意揭露这件事,直到同为亚裔的年轻同事们极力劝他公开。我非常高兴他这样做了。

我的一个白种人朋友和Lee有工作上的关系,是他将这篇新闻稿交给我看的。他无法相信这种事的发生,并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我回答道,这种事总是在发生,他表示:“这太糟糕了”。

据Lee所述,他碰到的那个男人认为自己有权居住在这个自由国度的繁华街道,而Lee没有这个权利。但不管是用什么方法,Lee都做到了。这种事会发生在Lee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在其他亚裔身上。可是他们并不一定能和一个市中心的律师拥有同样的地位,也无法接触媒体。

我认识很多年的一名女性朋友非常乐意地向我透露,她亲眼见过我在早些时候发表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故事。在首届美籍亚裔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代表大会(洛杉矶,1987)上,一位白人男编辑在演讲中提到,他非常高兴能够受到邀请,因为亚裔非常有礼貌。令他震惊的是,全场嘘声一片。我担心有人会不相信我的文章,但我的朋友可以证实这些事。

有权雇佣和解雇别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重复着种族方面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除了“礼貌”外,还有顺从,守职,抑或是没有记者应该有的闯劲等印象,虽然这些印象不如礼貌这么积极。这暗示着美籍亚裔仍然需要保持“礼貌”。(直到最近对亚裔的印象彻底转变为粗鲁,我有时也欣赏他们的这种粗鲁,毕竟我也曾见过很多其他有色人种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故意表现得不礼貌。)

态度是关键。美籍亚裔面临着显而易见的偏见。没有人愿意承认这种偏见模式以及不公平现象的存在,这也是现在面临的挑战。

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人认为美籍亚裔的人数过多,但是在管理层面上,亚裔资源依旧稀缺。如果要用事实来论证的话,数据能够强有力地支撑该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职位上升,人数的减少会达到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数量会降低到预期的10倍左右。比如,在高科技领域,美籍亚裔的管理人员通常自己创办企业,而不是在非自有的企业中被提拔上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我虽然领导着一个学院,但这也是极少数的情况。

这种误解的产生是由于在下层阶级中美籍亚裔人数过多导致的,但这和亚裔本身的人群基数多有关。但这种基准并不合适。美国人眼中平等机会的衡量只关注那些有资格享受公平的人。然而美籍亚裔本质上被看作是生产者而不被纳入其中。

然而这个观点不应产生过多的埋怨,而应该催生出成功的方法。一些美籍亚裔企业家明白了这些,因此离开原来的公司,转而自己创业。麻烦的是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并且这会让前雇主很难堪。

今天在旧金山举行的亲和力会议上,我很荣幸主持了作为开幕式的座谈会。聆听其他人的意见时,我对他们的关注点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即自我批评和相应的自我提升。他们在美籍亚裔中发现了同样的特质,但这些特质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虽然并不是所有美籍亚裔都这样,但大部分都符合这样普遍的规律,即他们展现出了绝佳的专业技能,但缺乏并蔑视“软技能”。他们希望自己出众的表现能够被人注意到。我不确信他们是自负还是谦逊的,抑或是两者兼有,但都不能起作用。

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但正如我们所见,伴随着这些问题,种族概念产生了自己的真实。那些因美籍亚裔薄弱的沟通技能而拒绝给予升职机会的人,所听到的远远多于平常,他们拒绝作出合理的努力去理解,或直接编造借口,因为他们太有经验了,不会公然表现出偏见。

然而,美籍亚裔的父母不鼓励孩子注重语言学科,而偏向于技术性领域,对自由表达想法的年轻人也不上心。非美籍亚裔管理人员依旧认为美籍亚裔没有兴趣成为负责人。我稍许赞赏这些主管人员的真诚,因为美籍亚裔并不总是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周围的世界一直在变化。但变化的趋势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偶然的。它们是我们自身行为的结果。对于美籍亚裔来说,那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自身付出更多努力。

注:本文最早发表于赫芬顿邮报,作者:Frank Wu吴华扬,现任百人会会长、加州大学黑斯廷法学院特聘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