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率市场化系列问题2——商业银行转型攻坚

 昵称39268867 2017-01-03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利率是资金要素的价格,对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放松利率管制,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关系,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金融抑制、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途径。

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重点将是如何打破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这也是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环节。事实上,由于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出现,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已经在变相突破中。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当前我国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深刻的现实背景:

1.民众对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打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有很高的期待;

2.利率市场化对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有积极作用;

3.当前我国处于通胀较高的时期,持续负利率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对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改善实际利率水平的需求也较为迫切;

4.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作为基础;

5.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改上市,初步具备了按照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能力,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转型。

银行面临的挑战

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完成以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挑战。

1. 存款的稳定性可能会降低。 

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会出现差别,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不断流动,出现储蓄分流风险。

过去30年中,美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变为短期批发融资,正是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综合影响的体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启利率市场化进程时,银行业负债中存款占比接近92%,同业拆借占比不足4%;1986年美国废除Q条例、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时,存款在银行业负债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不足83%,同业拆借占比则上升至13%;到发生次贷危机的2007年,美国银行业负债中存款占比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约占72%左右,同时同业拆借占比也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接近19%。

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也会使银行需要更多地借助批发融资,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变化使金融体系流动性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也是次贷危机中大批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乃至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名义利率通常会出现先升后降的情况。 

研究机构曾经对20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名义利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名义利率在完成市场化后的短期内上升的有15个国家,下降的有5个国家。但中长期来看,名义利率基本上是稳定回落的。

台湾利率市场化前后名义利率的波动情况,是对上述规律的一个完美印证。台湾在1989年取消了对存贷款利率的所有管制,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1989年前的5年中(1984年-1988年),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存款利率在5%左右,平均贷款利率在8%左右;1990年-1991年,平均存款利率大幅攀升至7%左右,平均贷款利率上至10%左右。从1992年到现在的20年中,尽管有各种因素影响着台湾本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回落的——2011年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存款利率不足1%,平均贷款利率也仅略高于2%,存贷款利率的整体波动区间已经大大低于20年前。

3. 存贷款利差普遍会收窄。 

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由于不再有管制,利率对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反映得更加充分,存贷款利差不可避免地会收窄。仍然以台湾为例,1989年前的五年中,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1990年-1991年间,由于金融机构普遍提高了名义利率,利差暂时得以保持,大约在3.14%左右;1992年-2002年间,利差虽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波动区间明显下降,平均水平在2.9%左右;2003年以后,台湾本地银行利差出现了直线收窄的趋势,到2011年,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

4. 部分金融机构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 

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或完成后,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管理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面临经营困难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监管较为完备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例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储贷协会危机就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当时美国储贷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期限较短的储户存款,资金用途主要是发放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由于向储户支付的利率超过了住房抵押贷款收益率,储贷协会出现大面积亏损。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有1300多家小银行和1400多家储贷协会破产,约占同期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贷协会总数的14%。台湾的信用合作机构也曾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经营危机。1989年台湾修改《银行法》后,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大幅放宽,但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仍然仅能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并仅能在原有地域经营。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差逐渐收窄,又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经营状况恶化, 1994年-1998年间爆发的83起挤兑事件中有74起是农村信用机构,约占当时台湾农村信用机构总数的21%。

战略转型的方向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能力提升和结构调整等方面。

1.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是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关键。

利率市场化后的一段时期内,价格竞争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内容。这将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成本约束机制,健全利率定价机制。商业银行需要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完善利率定价的各个环节,遵循贷款利率必须覆盖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和资本回报要求等要素的定价准则,全面梳理并健全资产风险定价、风险成本定价、管理成本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各方面的定价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

2. 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风险管理是市场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大多仅使用缺口、久期等简单工具进行对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会更为剧烈,商业银行必须使用更加先进的手段和工具应对和管理利率风险。目前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建立内外部关联的利率体系、促进利率风险在系统内的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除此以外,商业银行还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或运用衍生工具,更加主动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

3. 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能力。

利率市场化后,当价格竞争趋于稳定时,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能力对银行间竞争格局的影响就会变得格外重要。商业银行要不断调整、组合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来改善资产、负债业务的结构,促进业务经营多元化,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培育差异化的服务能力,通过在特定产品和特定领域的领先优势,更加有力地维系客户关系,降低客户对利率价格的敏感程度。

4. 商业银行还需加快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趋势会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冲击,促使银行经营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客户结构上看,银行将会更加重视能够带来更高回报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贷款资源将会向这些领域倾斜;从业务结构上看,银行将更加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通过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弥补息差收窄带来的赢利缺口。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多达到30%-50%,有些甚至超过70%,我国商业银行这一比重一般还不到20%。商业银行在新的环境下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转型的成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的市场机遇

虽然要谨慎对待,但也不必将利率市场化看得过于悲观。利率市场化带给商业银行的并非只有挑战,也有机遇。

1.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化会更有效率,资源配置也会更加优化,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也会为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做出贡献。

2.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被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

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基准利率水平、业务性质、客户资质等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使定价水平更加真实地反映业务实质,提高成本收益管理的精准度。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市场环境、财务目标等,有意识地选择目标业务品种、客户群,实现对客户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的主动管理与优化。

3.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构成挑战,迫使各家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体现出差异。

那些财务约束能力强、风险管理和定价水平高的银行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财务约束能力弱的银行很难取得竞争优势。长期来看,只要市场秩序良好,经营好的银行在市场化利率环境下可以取得比管制利率下更高的净息差。

中美银行业净息差之间的差距,很好地说明了利率管制并不是银行业净息差高的充分条件。2003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整体波动区间一直大大低于美国银行业。2003年-2005年间,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在2.1%左右波动,同期美国银行业净息差大约为3.5%左右。2006年-2008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回落,但仍为3.3%左右,2008年3季度创下的近30年最低净息差水平,仍然高达3.15%;同期,我国银行业受惠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和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净息差持续攀升,到2008年1季度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也仅有3.23%。当前美国银行业净息差为3.5%左右,仍然高于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2.7%)。

美国银行业较高的净息差,正是其在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中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结果:一是高风险资产在美国银行业贷款中占比较高。2011年末房地产相关贷款在美国银行业贷款中约占到52%左右,其次是工商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合计接近40%;二是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大企业更多地借助资本市场工具进行融资,美国银行业的客户结构以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主,定价水平相对较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