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舰》鲨海血灾: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

 温柔开心手 2017-01-03

丛丕 | 崎峻文化 崎峻军史周刊

一部名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USS Indianapolis: Men of Courage)的战争影片在菲律宾举行了首映式,该片由美国导演马里奥·范·皮布尔斯(Mario Van Peebles)执导,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主演,投资高达4000万美元。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这部纯粹的好莱坞制造为什么要选在大洋彼岸的菲律宾首映呢?原因是该片是根据太平洋战争末期在菲律宾海被击沉的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Indianapolis,CA-35)的史实改编的。

平心而论,《勇者无惧》算不上精良之作,五毛钱的渣渣特效,缺乏考据的装备细节,完全对不起高昂的投资,票房收入十分惨淡。不过,从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角度考察,这部影片是值得一看的,它至少完整地讲述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被击沉的过程,再现了幸存者在漂流中蒙受的苦难。这艘战舰的沉没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在它被击沉前刚刚完成了运送原子弹的绝密任务,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艘被日军击沉的美军大型战舰,舰上近1200名官兵中最终仅有300余人获救,死难者中很多人丧命于鲨鱼的利齿下……

■ 影片《“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的宣传海报,该片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沉没的历史事件改编,尼古拉斯·凯奇在片中饰演该舰舰长麦克维海军上校。

绝密使命

1945年7月16日星期一,凌晨3时,位于旧金山湾(San Francisco Bay)的亨特斯角海军船厂(Hunters Point Naval Shipyard)戒备森严,异常繁忙,2辆美国陆军卡车在严密护卫下抵达码头,从车上卸下一个硕大的板条箱和一个60厘米高的圆柱形金属容器,这两件货物被起重机吊运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甲板上,被安置在预先准备的舱室内,并由陆战队员24小时不间断地看守。当时在场的人中极少有人知道货物的具体内容,后来人们才知晓箱子和容器中是即将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的组件和核装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将执行一项改变历史的绝密任务——将原子弹运往提尼安岛(Tinian),以便美军B-29轰炸机实施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打击,加速日本投降。

■ 两位曼哈顿计划的工作人员调试“小男孩”的设备,“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将负责将这枚原子弹的组件和核装料运送到提尼安岛。

在军舰启航前,曼哈顿计划的海军代表威廉·珀内尔海军少将(William Purnell)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长,时年46岁的查尔斯·麦克维三世海军上校(Charles McVay III)交代了任务,他尤其强调如果途中遭遇不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装有核材料的容器,当时世界上仅有的武器级铀-235中的一半都装在那个不起眼的金属罐子里。基于运输行动的绝密性质,美国军方不打算派出一支舰队招摇过市,而是保持低调,仅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单独执行任务,不过该舰的动向将受到严密监视,如果有突发状况,海军将在几个小时内获悉并采取行动,可惜这种待遇没有延续到任务完成之后。

■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舰长查尔斯·麦克维三世海军上校(1898-1968)。

肩负重任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是一艘已经服役13年的大型战舰,它是波特兰级重巡洋舰(Portland class)二号舰,于1932年11月15日建成服役。作为一艘典型的条约型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0110吨,舰体全长186米,航速32.5节,装备9门203毫米舰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舷侧最大装甲厚度为127毫米。在战前及战争期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经历了一系列改装,到1945年时该舰配备了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火控装置和大量防空武器,足以胜任水面作战和防空作战,但它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没有配备声呐,难以防备来自潜艇的威胁。

■ 1937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驻泊在珍珠港时的留影,该舰为波特兰级的二号舰。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服役生涯可谓多姿多彩,在战前它曾两次与罗斯福总统(Roosevelt)结缘,一次是在1934年5月总统乘坐该舰观摩海军演习,另一次是1936年11月该舰运送总统前往拉美诸国进行“睦邻外交”。在太平洋战争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更是功勋卓著,自1942年初开始,该舰参加了太平洋战区的历次登陆作战行动,从阿留申群岛、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再到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和冲绳岛,久历战火,还有幸成为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Spruance)的旗舰。

■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无论在战前还是战时都是一艘声名远播的战舰,左图为1936年11月,罗斯福总统在访问南美洲国家时在该舰甲板上的留影;右图是1944年6月15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在塞班岛战役中进行对岸火力支援,该舰战争中曾担任斯普鲁恩斯上将的旗舰。

麦克维海军上校在1944年11月18日就任“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长,他出身海军世家,其父曾担任大西洋舰队司令,官至海军上将。麦克维于1920年从军校毕业,在被任命为舰长之前他一直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部担任情报主管,精通情报和行政业务,但海上经验略有欠缺。麦克维指挥“印第安波利斯”号参加了硫磺岛战役,随后又在1945年3月开赴冲绳近海,为即将开始的“冰山”行动(Operation Iceberg)进行对岸火力准备。从3月24日开始的一周内,“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向冲绳海岸倾泻了大量203毫米炮弹,其间屡遭空袭,该舰宣称击落6架日军飞机。3月31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空袭中被一枚炸弹击中舰尾,造成一侧推进轴损伤,油舱破裂,被迫撤离前线,返回旧金山接受维修,恰巧摊上了这项绝密任务。

■ 1945年7月10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旧金山马雷岛海军船厂修复完毕后的留影,这也是该舰留在世上的最后影像之一,六天后它将运载原子弹前往提尼安岛。

1945年7月16日上午8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鸣笛启航,半小时后从金门大桥下缓缓驶过,此时舰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这座美国西海岸的著名地标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告别旧金山(Operation Iceberg),驶入开阔的太平洋,麦克维上校要求军舰始终保持最高航速,他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致命的货物送达目的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于7月19日抵达珍珠港(Pearl Harbor),略做停留后继续航行,昼夜兼程,一路平安无事,于7月26日黎明时分抵达提尼安岛外海。

由于提尼安岛没有完备的港口设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只能在距离海岸900米处下锚,岛上所有高级军官都乘坐小艇前来迎接世界上第一颗实战用原子弹的心脏,他们登上巡洋舰的甲板,全程监督卸载过程。一艘坦克登陆舰停靠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舷侧,板条箱和金属容器被起重机小心翼翼地吊到登陆舰上,然后运送上岸。望着登陆舰离开的身影,麦克维上校感到如释重负。

■ 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运送到提尼安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它在1945年8月6日由B-29投掷在日本广岛,造成了10余万人的伤亡。

完成任务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随后前往关岛(Guam)做短期休整,部分服役期满的官兵被后备人员轮替。麦克维上校在关岛接受了新任务,他将率舰前往莱特岛(Leyte),在进行为期两周的训练后将重返冲绳海域,编入杰西·奥尔登多夫海军中将(Jesse Oldendorf)指挥的第95特混舰队,准备参加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舰上没有人意识到这次航程存在的巨大危险,麦克维后来回忆说:“在我即将穿过的海域最近没有意外发生,我相信这是一次平常的航行。”抱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止他一个,毕竟大洋上早就看不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身影了。7月28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从关岛启航,孤身上路,当时舰上共有1196名官兵,按照15.7节的平均航速计算,该舰预计在7月31日抵达莱特岛,但它永远没有到达目的地。

深夜绝杀

麦克维上校的乐观情绪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日本海军的水面舰队和航空部队都已经虚弱不堪,哈尔西上将(Halsey)的第3舰队出动航母特混舰队对日本本土的机场和港口进行了彻底的扫荡,残存的日军舰艇不是被炸沉,就是缺乏燃油,无法出动,太平洋的绝大部分海域都被美军视为后方水域,在那里日军舰队不再是一个现实的威胁,如果还有什么需要担忧的,那只有日军的潜艇。事实上,不甘心失败的日本海军正是用潜艇实施了最后的垂死反击。

1945年7月中旬至8月初,6艘日军潜艇从本土基地秘密出动,深入到冲绳至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伺机伏击美军舰船。这些潜艇不仅携带了普通鱼雷,还搭载了特别研发的特攻兵器——“回天”人操鱼雷,就是经过改装,由人操纵的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对目标实施自杀性攻击。在7月初,美军情报机构通过破解日军电码获悉至少有4艘潜艇埋伏在前往莱特岛的航线上。7月24日,一支从冲绳岛驶向莱特岛的美军运输船队遭遇潜艇袭击,“昂德希尔”号护航驱逐舰(Underhill,DE-682)被来自伊-53的“回天”鱼雷重创,被迫在吕宋岛(Luzon)外海弃舰,全舰有112人阵亡,然而这一重要情况并未通知麦克维舰长。

■ 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海军派出多艘潜艇携带“回天”人操鱼雷做垂死反击。上图是1944年7月24日被“回天”重创而放弃的美军“昂德希尔”号护航驱逐舰,下图是今日陈列在靖国神社游就馆内的“回天”人操鱼雷实物。

除了敌情通报上的疏漏外,还有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失误决定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命运。尽管这艘重巡洋舰没有配备声呐设备,缺乏反潜能力,关岛的海军司令部却没有为它配备护航舰艇。按照航行规则,舰船启航时要提前通知目的地,但是位于莱特岛的海军司令部未能正确解码关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出发的电文,粗心的译电员将电报丢弃了,而位于冲绳岛的通信中继站也没有转发关岛发往莱特岛的电讯,结果莱特岛方面根本不知道这艘重巡洋舰已经出海。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离开关岛7小时后,一艘美军运输船发出紧急报告称发现潜望镜,美军立即派出军舰和飞机进行搜索,但没有发现,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预定航线恰好穿过这艘运输船航行的海域。当然麦克维上校对此一无所知,他眼前这片“近期没有意外发生”的海域实际上潜伏着致命的危险。

尽管对潜在的威胁估计不足,麦克维上校还是保持了一名舰长最基本的戒心,在昼间航行时命令“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采取Z字航线航行,以规避潜艇攻击。按照海军条令规定,在视界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军舰可以采取Z字航行,给麦克维的命令中也提及视天气条件决定是否进行Z字航行。7月29日黄昏,海况平稳,天空云层低垂,视野条件时好时坏,麦克维决定停止Z字航行,以直航状态驶向莱特岛,航速保持在12节。“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建造于战前,士兵住舱内没有配备空调设备,使得在热带海域航行时舱内闷热,难以入眠,因此舰长允许水兵们在甲板上露宿,此外,主甲板、第二甲板以及住舱的所有舱门都处于开启状态,以利于通风,这给军舰遇袭时的损管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7月29日深夜23时,麦克维舰长结束了当天最后一次巡视后返回舱室就寝。几乎与此同时,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附近,另一位舰长却被手下叫醒了,他是日本海军伊-58潜艇艇长桥本以行海军少佐。桥本少佐时年36岁,海兵59期毕业,1940年进入潜艇部队服役,1944年9月出任伊-58潜艇艇长,该艇属于巡潜乙型潜艇,水面排水量2140吨,水下排水量3688吨,水面航速17.7节,水下航速6.5节,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携带九五式鱼雷19枚,这也是一种氧气鱼雷,单发威力足以重创一艘大型战舰。此外,伊-58此次出航还搭载了6枚“回天”鱼雷。

■ 左图为伊-58号潜艇艇长桥本以行海军少佐(1909-2000),京都市人,海兵59期毕业,1940年进入潜艇部队服役,战争结束时晋升至海军中佐,战后成为一名神职人员。右图为战争结束后向美军投降的伊-58潜艇,摄于1946年1月,该艇于1944年8月建成服役,1946年4月被美军作为靶舰击沉。

7月29日深夜23时05分(日本时间),伊-58在帕劳(Palau)以北250海里处上浮,瞭望哨在左舷正横位置约10公里处发现舰影,潜艇随即下潜至潜望镜深度,向目标靠近。桥本艇长从潜望镜中判断敌舰为一艘爱达荷级战列舰(Idaho class),航速12节,没有做Z字航行,也没有护航舰艇,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目标。尽管“回天”搭乘员已经做好准备,强烈要求出击,但桥本艇长认为有足够的把握通过常规鱼雷攻击摧毁目标,没有必要牺牲一名特攻队员的生命,于是以“回天”在夜暗条件下观察困难为由拒绝动用“回天”。

■ 影片《勇者无惧》中伊-58潜艇攻击“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片段剪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23时26分(日本时间),伊-58机动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右舷60度方位,在1500米距离上以2秒间隔连续发射了6枚九五式鱼雷,大约2分钟后,第一枚鱼雷击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一号主炮塔正下方的右舷舰体,巨大的震荡和爆炸惊醒了所有人。日军资料记载,伊-58记录了三次鱼雷命中的爆音,第二枚鱼雷正好在第一枚鱼雷造成的破洞中爆炸,扩大了损伤范围,而第三枚鱼雷击中了舰桥下方的二号主炮塔弹药库,而在美方记录中该舰在30日凌晨0时14分被击中,至少挨了2枚鱼雷。“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遭受了最致命的损伤,二号主炮塔弹药库被引爆,造成前部舰体的大范围破坏,全舰电力和通讯均被中断,麦克维舰长既无法下达命令,也难以掌握破损情况,无线电舱利用备用电源发出了求救信号。在中雷几分钟内,“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就由舰首开始下沉,很快舰尾高高翘起,螺旋桨也升出水面,在重力作用下舰体断裂,迅速没入海中,这艘万吨级战舰在12分钟内就完全消失在海面上,只留下数不清的残骸和数以百计在漩涡中挣扎的幸存者。

■ 伊-58号潜艇攻击“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示意图,图中的时间为日本时间。

在完成攻击后,伊-58下潜到水下30米处重新装填鱼雷,并在半小时后再次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准备实施补充攻击,但是桥本艇长从潜望镜中已经找不到目标何在。伊-28最后直接上浮,依然没有发现。桥本随后指挥潜艇北上,并向司令部发报,称击沉爱达荷级战列舰1艘,这封电报也被美军破译,但被认为是一条夸大的不实消息,没有给予关注,这个本能够挽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数百人生命的重要信息又一次被人为地忽视了。

■ 三名伊-58潜艇艇员在艇首鱼雷舱内的留影,他们身后就是该艇的鱼雷发射管,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鱼雷就是从这些粗大的管子里发射的。

■ 这幅海图显示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从关岛前往莱特岛的航线以及中途遇袭的地点,该舰最终沉没在北纬12度02分、东经134度48分。

鲨口余生

在首枚鱼雷击中后8分钟,麦克维舰长下令弃舰,但是很多在底舱工作和休息的舰员已经失去了逃生的希望,大约有300余人随舰沉没,而余下的800余人还要在生死边缘经受煎熬。可悲的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没有携带救生艇,只有少量简陋的救生筏,很多跳海逃生的舰员连救生衣都没有,他们只能寻找一切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空油桶、破船板、木箱等等,并努力聚拢在一起,彼此帮助,等待救援。在海面以下,一些不祥的阴影正从海底深处向幸存者们靠近,那是大洋里最凶狠的杀手——鲨鱼,剧烈的爆炸和海水中四散的血腥味很容易刺激到这些嗜血的动物,在随后几天里鲨鱼将是幸存者面对的最可怕的噩梦。

■ 影片《勇者无惧》的剧照:“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幸存者们紧急抓住救生筏,漂浮在海面上,而大群的鲨鱼就在他们下方游弋,随时可能发起可怕的攻击。

随着天色渐亮,幸存者们在军官的指挥下尽量集中在一起,他们只有少量罐头,几乎没有淡水,很难坚持很久,然而他们望眼欲穿的救援却迟迟未到,实际上美国海军根本没有意识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已经沉没。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种种原因莱特岛方面并不清楚这艘巡洋舰的行程,而在7月31日该舰预定到达莱特岛的日子,关岛方面也没有向莱特岛的海军司令部进行确认,因此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前后美军根本不掌握该舰的动向。虽然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前发出了求救信号,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一份解密文件显示,至少有三处海岸通信站收到了求救信号,但是三个站点的值班军官均未做出积极的反应,一位军官喝醉了酒,另一位军官已经就寝并要求部下不要打扰他,最后一位军官认为这个信号是日本人设下的陷阱,不予理会。

■ 影片《勇者无惧》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幸存者遭到鲨鱼攻击的片段剪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随着漂流的时间越来越长,“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幸存者的生命气息也渐渐消逝了。他们忍受着饥饿、干渴、严重脱水的折磨,那些在沉船时受伤、被烧伤的舰员在海水浸泡中伤势恶化,濒临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失温症和高钠血症的症状,开始大面积的脱皮,一些人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甚至出现幻觉导致自杀或自相残杀。即使那些意志和体力足够坚持的幸存者也很难预料死神的突然降临,从沉船的那一刻起,上百条鲨鱼就游弋在沉船海域,它们追踪着血腥,向幸存者们发起猝不及防的攻击,很多人在鲨鱼的利齿下粉身碎骨,鲜血染红海面,又引来更多贪婪的野兽。2007年,探索频道曾制作了一部关于鲨鱼的专题片,声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沉没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鲨鱼吃人事件,研究表明大群的大洋白鳍鲨和一些虎鲨参与了这场恐怖的屠杀。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后的三天里,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舰员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命。

■ 大洋白鳍鲨的资料照片,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事件中,这种鲨鱼扮演了非常血腥的角色,吞噬了数以百计的舰员。

8月2日上午,一架来自VP-152巡逻中队的PV-1型巡逻机在帕劳以北海域进行例行巡逻飞行,10时25分,机长威尔伯·格温海军上尉(Wilbur Gwinn)突然发现在方圆数海里的海面上漂浮着数百个身穿救生衣的人,那正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幸存者,此时距离军舰沉没已经过去了84小时,最初落水的800多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经长眠在大海中。格温上尉立即命令机组成员抛下救生筏和一台无线电发射机,并发出救援电报,直到此刻美国海军才终于意识到有军舰遭遇不测,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 最先抵达出事海域实施救援的PBY水上飞机机长艾德里安·马克斯海军上尉。

最先出发前往救援的是由艾德里安·马克斯海军上尉(Adrian Marks)指挥的一架PBY“卡塔琳娜”水上飞机,该机在前往事发海域途中从“塞西尔·J·道尔”号护航驱逐舰(Cecil J. Doyle,DE-368)上空飞越,马克斯机长将有舰船遇难的消息告知了该舰舰长格雷厄姆·克莱特海军少校(Graham Claytor),后者决定中止当前任务,立即参加救援。PBY飞抵幸存者上空,投下橡皮救生艇和食物,当马克斯上尉看到有鲨鱼在攻击幸存舰员时,他决定违反行动规则,冒险在海面降落,以便给予紧急救助。飞机在几经颠簸后终于在海面上停稳,机组成员优先将那些最容易受到鲨鱼攻击的落单舰员救上飞机,将他们安置在机舱内。马克斯上尉从幸存者口中获悉了遇难军舰的身份并向上级汇报,此时美军才知道那艘运送原子弹的功勋战舰已经葬身菲律宾海。当机舱内无法容纳更多人时,机组成员就用降落伞绳将幸存者固定在机翼上,以至于机翼结构变形,这架PBY最后无法起飞,只能就地放弃。在救援舰艇抵达前,马克斯机组已经救起了56名舰员。

■ 最先到达出事海域的美军舰艇“塞西尔·J·道尔”号护航驱逐舰,该舰在夜色中点亮所有灯光,引导其他救援舰艇,尽管这样会招致日军潜艇的攻击。

“道尔”号是军舰沉没四天以来第一艘出现在幸存者视野中的船只,该舰在8月2日黄昏后抵达出事海域,连夜将PBY上的幸存者转移到舰上。为了避免在黑暗中伤害到尚在海中漂浮的舰员,克莱特舰长冒险停船,并将所有探照灯点亮,向夜空中射出光柱,为其他救援舰艇充当灯标,也为幸存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但这样做将使军舰成为日军潜艇的绝佳靶标,为了救援他已经顾不了自己军舰的安危。很快,3艘驱逐舰和3艘护航驱逐舰陆续从莱特岛和乌利西环礁(Ulithi)赶来,搜救工作持续到8月8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1196名舰员中仅有321人获救,其中4人因极度虚弱而死去,最终的幸存者人数为317人,而麦克维舰长是唯一生还的军官。

■ 1945年8月初,获救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幸存者躺在快速运输舰“巴赛特”号的甲板上,这艘战舰的1196名舰员中仅有317人最终生还。

所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幸存者先被运送到佩莱利乌岛(Peleliu),随后转移到“宁静”号医院船(Peleliu)上,并于8月8日抵达关岛。斯普鲁恩斯上将亲自前往医院看望了自己先前旗舰的幸存舰员们,亲手向他们颁发了紫心勋章,这位中途岛海战的胜利者动容地说:“你们永远无法知道我能再看到你们是多么得高兴,我只是感到难过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兄弟,我将把他们当作家人一样怀念。”

争议审判

美国官方刻意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的消息向公众隐瞒了16天,直到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以及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后,这个噩耗才出现在报纸的角落里。美国海军希望能够低调处理这一悲剧事件,但是数百名海军官兵的阵亡不能被轻易忽视,他们的家属强烈要求有人为此负责。迫于公众压力,海军部长福里斯特尔(Forrestal)下令展开调查,并组成军事法庭对舰长麦克维上校进行审判。很多幸存士兵都认为他们的舰长不应该因为军舰沉没而受到指责,但官方需要平息公众的愤怒和质疑。

■ 1945年12月,审判麦克维上校的法庭现场,他被指控没有及时下达弃舰命令以及没有采取Z字航行规避潜艇,这次审判一直存在争议。

■ 左图为麦克维上校在法庭上对着“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模型向法官指明鱼雷命中的部位。右图是应邀出席作证的桥本以行,他认为无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是否采取Z字航行,都难逃死劫。

1945年12月3日,麦克维上校出庭受审,他被指控犯有两项罪名:一是没有及时下达弃舰命令导致舰员失去最佳逃生时机,二是没有在敌方潜艇活动的海域采取Z字航行。出人意料的是,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伊-58潜艇艇长桥本以行被传唤到美国出庭作证,他提供了有利于麦克维上校的证词,他认为当时距离太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即便采取Z字航行也无济于事。尽管如此,法庭还是认为麦克维上校没有采取Z字航行属于指挥失误,判定有罪。此外,在此次事件中负有责任的马里亚纳及莱特岛地区的4名主管军官也都被处分和训诫。实际上,“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沉没不能仅归咎于个别军官的失职,更归因于胜利到来前夕整个美国海军的松懈和大意。

■ 影片《勇者无惧》中麦克维舰长在审判后与桥本艇长对话的片段剪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这次审判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大争议,在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有数百艘舰艇被击沉,而仅有麦克维一人因此受审,包括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Nimitz)在内的多名海军高级将领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1946年2月23日,已经升任海军作战部长的尼米兹上将在华盛顿的官邸召开新闻发布会,当众宣布免除对麦克维上校的判决,他将免于羁押并继续留在海军中服役。一位记者对此提出尖刻的问题:“在美国海军历史上是否有受到军法审判的军官还能升至高级职务?”尼米兹上将微笑着指着自己回答道:“这就有一个。”接着他向记者们谈起自己早年因为过失而受到军事法庭审判的经历,以示对麦克维的支持。

尽管得到了海军高层的豁免,麦克维上校的军旅生涯因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沉没以及后续的审判而蒙上了深深的阴影,他被调到新奥尔良的一个次要职位,在三年后的1949年6月30日以海军少将军衔黯然退役。麦克维的余生一直生活在不名誉的指责中,他经常收到来自遇难官兵家属的谴责信件和骚扰电话,沉重的负罪感压在他的肩头,最终让他在1968年11月6日饮弹自尽。当麦克维的遗体在他家的庭院里被发现时,人们注意到他的右手握着一支海军左轮手枪,而左手握着一个陈旧的水兵玩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麦克维仍然不能对自己数百名部下的牺牲感到释怀。

在战后很多年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幸存者们一直努力恢复麦克维舰长的名誉,而战后成为神社宫司(寺院住持)的桥本以行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在1999年致信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再度强调无论麦克维是否采取Z字航行都不会改变被击沉的结局。真正促成麦克维恢复名誉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在1996年,来自佛罗里达州彭萨克拉(Pensacola, Florida)的亨特·斯科特(Hunter Scott)受到电影《大白鲨》的启发,开始研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事件,这位年仅12岁的历史爱好者设法访问了150多位幸存者,查阅了800余份档案材料,最终得出结论麦克维舰长是清白的,对他的审判是不公正的。斯科特的研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促使美国国会对此进行重新调查。2000年10月,克林顿总统(Clinton)签署了一项决议,恢复了麦克维的名誉。

■ 1996年,年仅12岁的小学生亨特·斯科特通过自己的调查认为麦克维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他的举动促使美国国会重新进行调查,并最终在2000年恢复了麦克维的名誉,图为斯科特在2000年的留影,他一手拿着“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模型,一手拿着自己撰写的关于该舰沉没事件的著作。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作为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艘被日军击沉的大型战舰被铭记在历史上,同时它也是美国海军历史上遭受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军舰之一。在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这座被用来命名这艘悲情战舰的城市,人们建立了博物馆,竖立了纪念碑,用军舰的名字命名街道,以此缅怀战争年代捐躯的英灵,祈祷和平的持久。

■ 今日位于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纪念碑。

本文出自微信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