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2016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南共识一览

 牤牛河畔生 2017-01-0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的慢性炎症性多关节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随着RA 病程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残疾,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无论对患者本人还是其家庭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1】201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发布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医院相继开展了风湿免疫疾病的慢病管理,尝试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但由于缺乏规范化和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风湿病慢病管理指导标准,影响了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管理结局的客观评估。

鉴于此,2014 年10月全国35个地区的86 名护理专家学者聚集四川成都,发起成立了“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全国护理专家协作组”,计划对常见风湿免疫病慢病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共识”,以便指导广大护理人员及健康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湿病慢病管理实践。与会专家首先拟定了《类风湿关节炎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 版)》,该共识经46名风湿免疫科护理专家讨论修改形成,旨在为我国各地区医院的RA 慢病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促进我国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的发展。(文章详见--201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发布

【2】2015年亚太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建议

亚洲太平洋地区风湿病联盟(APLAR)成立了诊治指南指导委员会,启动了类风湿关节炎(RA)等疾病的诊治建议或共识的起草、讨论工作,并根据研究证据和专家意见,形成了亚太RA治疗建议,对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RA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以下为建议的主要内容。

主要推荐建议

第一部分 RA总体治疗策略

1.RA治疗目标是达到持的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Ⅱ B)

2.RA一经诊断,应立即开始治疗,治疗方案由医生和忠者共同决定(Ⅰ A)

3.治疗方案的选择基于疾病活动度、有无不良预后因素以及并发症(Ⅱ B)

4.预后不良因素包括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RF阳性,ESR、CRP升高,影像学有关节侵蚀的表现或关节破坏情况进展(ⅡB)

5.所有新近诊断或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患者,每1~3个月监测疾病活动度(Ⅰ A)

6.常规使用一种适用、标准的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以判断疗效(Ⅰ A)

7.对于接受生物类DMARD治疗的患者,推荐监测药物安全性(Ⅱ B)

8.对患者的关节外表现、并发症及感染情况(如肺结核、肝炎)进行评估(Ⅱ)。了解患者的疫苗接种情况及特殊情况(如妊娠和哺乳期)(Ⅱ)(Ⅱ B)

9.如果患者持续缓解达6个月,糖皮质激素和NSAIDs可以减量,并尽可能逐渐停药(Ⅱ B)

10.如果停用NSAIDs、糖皮质激素和生物类DMARDs后仍维持缓解超过6~12个月,在医师和患者充分沟通后,可以逐步谨慎减用传统类DMARDs(Ⅳ D)(文章详见--2015年亚太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建议

【3】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指南

2015年11月6日在美国风湿病年会之际,风湿界权威杂志Arthritis Rheumatol 和Arthritis Care Res(Hoboken)同时发表ACR关于RA 的2015年治疗指南,见表1-3,指南主要针对DM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的应用和高风险人群应用生物制剂和DMARDs等问题,为RA 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全面详细的指导意见。

与2012年的指南相比,该版指南采用了国际公认的方法鄄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GARDE系统),并通过PICO 原则收集更可信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总体原则上,专家小组以疾病活动度为选择治疗的主要考虑因素,不再单独考虑预后不良等因素,将治疗费用作为考虑因素之一。(文章详见--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指南

【4】类风湿关节炎的慢病管理如何进行?

类风湿关节炎(RA)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的慢性炎症性多关节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慢病管理(CDM)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护士、药师、康复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营养师等作为一个医疗团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伤残率、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类风湿关节炎慢病管理专家共识》包含12 条建议,建议的推荐强度为A到D,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意见一致性。(详情请见--类风湿关节炎的慢病管理如何进行?

【5】2015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分类新标准

ACR与EULAR于2015年10月在AlznRheum Dis及Arthritis Rheum上同时发布了新的痛风分类诊断标准。工作组以关节滑囊或痛风结节中找到单钠尿酸盐结晶为诊断痛风的金标准,通过回顾痛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文献,并对部分有纸质病历的患者患痛风的可能性进行排序,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达成共识,确定痛风的主要特点,最终形成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本文将对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摘译。

新标准进一步肯定了受累关节检测到单钠尿酸盐结晶对痛风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纳入了新的痛风影像学改变作为诊断标准;强调了血尿酸水平在确诊痛风中的作用;并分别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三方面进行评分。

该诊断标准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比既往的分类标准都更高,分别为92%和89%,且即使在缺乏单钠尿酸盐结晶的检查及影像学[B超和(或)双能CT]检查的基础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分别达到了85%和78%。(文章详见--2015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分类新标准

【6】加拿大皮肤-风湿病学倡议小组的专家建议

近几年,随着对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的深入了解,人们越来越关注炎性疾病伴随疾病的治疗及其在预后中的作用,多学科合作共同诊治炎性疾病多系统并发症已成为当今热点:2015年7月加拿大皮肤一风湿病学倡议小组在J Rheumato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RA、银屑病(psoriasis)和PsA伴随疾病的管理建议。

该项工作共纳入1960-2012年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三大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及2010-2012年风湿病和皮肤病主要学术会议的相关摘要共17575篇,并进行了包括风湿病学家、皮肤病学家、实习生、研究员及受邀专家在内的会议讨论,形成这一广泛认可的推荐意见。现将该意见整理如下(见表1),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文章详见--加拿大皮肤-风湿病学倡议小组的专家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