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节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 治疗延误,早期诊断率低 正常肺小血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大,在多种因素,如结缔组织疾病、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在BMPR2、AKL1、ENG等基因突变诱导下,肺小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且凋亡减少,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缩窄。早期右心代偿性收缩增强而不易被发现,及至右心失代偿扩张衰竭,出现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及心衰等临床症状,常常已是晚期。 目前已完成的几个大型注册研究中,如美国REVEAL研究、NIH数据、法国注册研究等,其结果均显示70%-80%的肺动脉高压患者WHO功能分级达到III/IV期时才得以确诊,且确诊时间漫长,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用时≥2年。一项中国肺动脉高压流行病学调查的前瞻性研究纳入了2008年至2011年的95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为37个月。 与肺动脉高压早期诊断率低的现状相对的是,Humbert等发现通过对SSc-PAH患者早期筛查诊断的PAH患者较法国注册研究的PAH患者显示出更优的远期生存率,早期筛查组的1年、3年、5年及8年生存率均高于常规临床实践组。 本中心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性能和死亡率的研究显示:PAH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IVUS测量的肺血管性能呈负幂相关,在血流动力学值处于较低水平时,微小的改变即可造成肺血管性能较大的改变,提示如果在PAH早期阶段(mPAP或PVR均较低时)给予干预治疗后肺血管性能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改善。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对PAH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价值。 筛查PAH的无创检查常用心脏超声。常规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有一定的假阳性假阴性,2015ESC/ERS指南提出当三尖瓣反流峰值速率在2.8 m/s—3.4 m/s时,结合心超其它PAH迹象可以提高超声筛查PAH的概率;而三尖瓣返流峰值速率大于3.4m/s时,无需其他PAH迹象,心超判断肺动脉高压的概率为高。心超怀疑PAH的其他迹象包括右心室/左心室基底部直径比值>1.0、室间隔变平(收缩期和/或舒张期的左室偏心指数>1.1)、右心室流出道血流加速时间<105ms和/或收缩中期凹陷、舒张早期肺动脉反流速率>2.2 m/s、下腔静脉直径>21 mm并伴吸气时塌陷率下降(深吸气时<50%或平静吸气时<20%)、右房(收缩末期)面积>18 cm2。 高分辨率CT、对比剂增强CT、肺血管造影是协助诊断PH的重要手段。肺动脉(PA)直径>29mm,PA:AO>1:1,多节段动脉:支气管>1:1考虑PH可能性较大。此外还可用于鉴别PH的病因,例如鉴别CTEPH与肺部疾病,或为寻找PAH病因提供线索,如SSc可出现食道扩张等;也可协助诊断肺静脉闭塞疾病,其四联症包括小叶中央型毛玻璃改变、叶间裂增宽、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 诊断PAH和疗效判断的金标准是右心导管术(RHC)。右心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肺小血管楔压(PAWP)<15mmHg,肺血管阻力(PVR)>3个单位为肺动脉高压。诊断上,右心导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明确诊断:确定有无PH及其类型,毛细血管前PH(即PAH)或毛细血管后PH;2.测定各腔室静脉血氧饱和度,用以排除分流;3.通过测量心输出量、右房压力,计算肺血管阻力等判断严重程度;4.急性血管反应试验,以指导是否应用钙拮抗剂;5.行肺动脉造影可排除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右心导管是一种有创的操作检查,在专业中心,与操作相关的总体死亡率仅为0.055%。 2015 ESC/ERS指南对于诊断PH的辅助检查的Ⅰ级推荐C类证据是建议将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线的无创辅助诊断检查,以排查可疑PH,对于不明原因PH患者,建议行通气/血流灌注或肺灌注扫描,以排查CTEPH,同时建议对PH患者常规检测生化、血液、免疫、HIV和甲状腺功能,以排查特定病因,可行腹部超声筛查肝门静脉高压,对于新诊断PH患者,建议初始检查中加入包括CO肺弥散量检查等肺功能检查;建议在专业的医疗中心行RHC治疗为Ⅰ级推荐B类证据。 2.误诊误治,鉴别诊断需加强 在第三次世界PH会议上将PH的临床分类分为五大类:一,肺动脉高压;二,左心疾病引起的肺高压;三,肺部疾病或低氧性肺高压;四,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及其他肺动脉阻塞病;五,病因未明和/或多因素引起的肺高压。PH的病因众多,鉴别诊断繁多且复杂,加上PAH的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尤其是早期症状,PAH常出现的呼吸困难、气促、疲乏、虚弱等症状容易与哮喘、左心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更常见的疾病混淆,老年患者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合并症也会影响PAH的诊断,这些都增加了PAH的诊断难度, 容易出现误诊误治。 左心收缩功能减退引起的左心病变肺高压(PH-LHD)容易诊断,但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继发肺高压常易误诊为PAH。一般说,老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房颤等危险因素都常指向前者;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症状,X线示肺淤血,肺水肿,ECG显示LVH和/或LAH、房颤、LBBB、异常Q波,心脏超声左房增大、左室肥厚、左心瓣膜病、IAS向右膨出、E/Ea >15等的表现,常提示PH-LHD。 目前尚无药物批准用于治疗PH-LHD,也没有证据支持PH-LHD患者使用PAH靶向药物,对于PAWP>15mmHg的PH-LHD患者不应使用选择性血管扩张剂行急性血管扩张试验。PH-LHD患者的基本治疗目标主要是处理潜在的原发疾病,寻找并治疗引起PH的其他原因如COPD、PE等。 PAH尚需与肺纤维化肺气肿合并征(CPEF)等引起的肺高压鉴别:CPEF的患者多有呼吸困难、上叶肺气肿、下叶纤维化和气体交换异常等症状。2015 ESC/ERS指南提出,鉴别第一类PAH与第三类PH即慢性肺部疾病相关PH,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通气功能上,PAH患者通气功能正常或轻度损伤,慢性肺部疾病相关PH患者通常为中度到很重度的损伤;PAH患者肺HRCT中缺乏或仅有中度呼吸道或实质异常,而慢性肺部疾病相关PH患者肺HRCT中常出现特征性的呼吸道或实质异常;PAH患者常有呼吸储备保留、氧脉搏降低、CO/VO2斜率低、混合型静脉氧饱和度处于下限值、运动时PaCO2无变化或降低等循环储备耗尽的特征,而慢性肺部疾病相关PH患者通气储备耗尽特征明显,如呼吸储备降低、氧脉搏正常、CO/VO2斜率正常、混合型静脉氧饱和度高于下限值及运动时PaCO2升高。 当COPD患者FEV1<60% 预测值或IPF患者FVC<70% 预测值,CT显示联合肺纤维化和肺气肿,静息mPAP ≥ 35 mmHg时,预后不佳,建议长期氧疗等治疗肺部疾病,同时转至PH中心,寻找是否合并左心疾病,建议行RCTs等个体化治疗,氧监测下的靶向治疗可能有效。 3. 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过去20多里,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诞生了三大类12个靶向药物,包括近二年新近被FDA批准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Macitentan,NO通路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Riociguat和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Selexipag。靶向药物应用改善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存率,据REVEAL注册研究显示,PAH靶向药物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由NIH预测的35.6%提高64.5%,但长期预后仍然不理想,7年的生存率仍仅为49.0%。 靶向药物昂贵,绝大多数患者接受单药治疗;缺乏对疾病危险评估,治疗盲目;及目前尚无可根治药物等,是造成PAH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常见心血管疾病均是多种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遍采用二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如心衰、高血压等;肺动脉高压亦如此,目前三大类的靶向药物,分别针对内皮素通路、NO通路、和前列环素通路,不同作用机理药物联合可以使治疗效果叠加。在一项纳入了6项RCT研究、共858名患者的荟萃分析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减少了临床恶化风险52% (RR 0.48, 95% CI 0.26-0.91, P=0.023), 增加了6MWD 22米,降低了mPAP、RAP和PVR。 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AMNITION研究纳入了500例WHO心功能Ⅱ-Ⅲ级(31%为Ⅱ级)未接受PAH治疗的新患者。其中1/2患者接受初始安立生坦10mg+他达拉非40mg治疗,1/4患者接受安立生坦10mg单药治疗,1/4患者接受他达拉非40mg单药治疗。结果显示初始联合治疗组临床衰竭发生率为18%,合并的单药治疗组31%,表明对于WHO心功能Ⅱ-Ⅲ级未接受PAH治疗的新患者,初始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在另一个小规模前瞻性PAH患者登记研究中分析了19例新诊断的IPAH/HPAH/DPAH伴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患者。初始即给予静脉依前列醇+波生坦+西地那非三联治疗,4个月后,6MWD、血液动力学均明显改善(P<0.01), 患者1、2、3年生存率均为100%。进一步证明联合用药在治疗PAH、改善心功能中的作用。 然而,REVEAL研究显示,2967例PAH,55.6%的患者确诊时心功能III-IV级,仅52%的PAH患者接受了联合治疗;487例PAH相关死亡患者及135例死亡前6个月内心功能进展到IV级的PAH患者中,分别有29.2%和27.4%的患者仅接受PAH靶向单药治疗。而我国PAH登记注册研究,在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入选956例成人PAH患者,53.5%患者WHO心功能分级为III/IV级, 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占73.4%,联合治疗的仅占23.7%。 2015ESC/ERS指南指出,PAH的治疗需根据临床症状是否恶化、PH是否进展、右心功能是否稳定、远期预后是否良好等反复评估并调整治疗方案。影响患者1年死亡率的因素包括有无右心衰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加重及加重速度、有无晕厥发作及频率、WHO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心肺运动测试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超、CMR等测算右心房面积及有无心包积液、血液动力学检查中右心房压力、心脏指数与SvO2。以上指标越差,则危险分级越高。心功能II-III级患者,或低危或中危患者起始可选择单药或口服联合治疗,心功能IV级高危患者起始即联合静脉治疗,包括前列环素类似物静注,若治疗反应欠佳,可考虑转诊行肺移植手术或改用双联或三联序贯治疗,后者方法若仍疗效欠佳,需行肺移植手术,也可考虑球囊扩张或房间隔造口术。 2015ESC/ERS指南指出,对于心功能分级Ⅱ-Ⅲ级或低中危患者,初始单药治疗Ⅰ级推荐使用波生坦、安立生坦、西地那非、他达拉非、Macitentan、Riociguat、伊洛前列腺素吸入(III级患者)和曲前列尼尔皮下注射或吸入(III级患者);同时推荐初始联合治疗,Ⅰ级推荐B类证据的药物为安立生坦联合他达拉非;疗效不佳或评估未达标时及时序贯联合治疗,Ⅰ级推荐B类证据的药物包括Macitentan联合西地那非、Riociguat联合波生坦、Selexipag联合ERA和/或PDE-5i、西地那非联合依前列醇(III级患者)。WHO心功能分级为Ⅳ级或高危患者,单药治疗Ⅰ级推荐A类证据的药物仅有静注依前列醇,且高危患者推荐起始即联合静脉治疗,包括前列环素类似物静注。 4. 二胎妊娠并发肺高压亟待重视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二胎妊娠肺高压的发病陡然增加,这是目前我国在治疗PAH方面出现的新挑战。产生的原因包括:IPAH 和 CTD-PAH(伴CREST的SSc 10-20%,SLE10%) 常见于育龄妇女,而二胎时体内激素水平改变等更易诱发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有CHD-PAH的孕妇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加剧症状,Eisenmenger者右向左分流加重,对于已有房缺的患者,怀孕二胎时可激发原有的肺血管病变,使病情加剧恶化;容易引起肺栓塞(孕妇静脉栓塞症5倍于正常同龄女性)和羊水栓塞,并且死亡率较高。 二胎肺高压的救治,需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包括降肺血管阻力和抗心衰抗低血压等多重治疗,维持循环容量、包括前列环素类似物静脉注射在内的联合靶向治疗、左昔孟旦、多巴胺的抗心衰等联合平衡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但二胎肺高压预后差,亟需引起社会和广大医师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