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债市走向何方?——兼析同业扩张、银行理财与债市走势 摘要: 同业与理财大幅扩张,推动债券牛市 近年来,债市需求增加。14年以来我国经济下台阶,企业信贷下滑,银行对安全资产的需求提升,推动债券投资规模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金融市场繁荣,银行等机构有动力做大规模,理财和资管规模也大幅增加,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带动了更多的债券配置。 同业存单成为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途径。15年下半年,同业存单每月发行5000-8000亿,16年则每月突破1万亿。债券牛市中,各项利率均被压至历史低位,银行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获取较低成本的资金,再对接高收益资产,以增厚收益。 表内外多方式配置债券 银行通过表内直接配置债券类资产。14-15年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利率中枢下降,使得银行总负债成本处在较低水平,表内直接投资债券、或者出于免税原因而投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等,均是银行参与债券市场的方式。 同业扩张,对接表外高收益资产。伴随着同业存单大量发行、表外理财崛起,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和同业负债(表内)-同业理财(表外)-直接配债/委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16年6月银行同业理财4万亿,而15年6月同业理财仅1.8万亿,足以可见这两年银行表外同业的扩张速度。 非银机构追求收益,将利率买至低位。16年非银机构的委外业务大扩张,其债券投资模式更为激进,加杠杆、拉久期、追求资本利得成为被委托的非银机构增加收益的普遍方式。同业扩张带来的大量需求,将一切利差压缩,16年10月下旬更是把各类债券收益率买至历史低位。 从同业扩张角度看本轮债市调整 货币政策紧平衡,资金持续紧张。16年3季度以来,央行通过拉长流动性工具久期的方式,抬高了市场的资金成本,同时资金投放紧平衡,以引导“债市去杠杆”。由于外占大幅下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依赖央行,而货币乘数高企,一旦央行收紧货币,流动性迅速紧缺,也无法支撑M2增速和银行资产扩张。 同业受影响,引发债市调整。当资金面持续紧张,银行资产端配置发生变化,赎回货币基金、购买相对高利率的存单。而非银机构则融入资金困难,回购成本飙升,面对资本利得损失和套息收益倒挂的情况,非银只得降杠杆、落袋为安,而银行保险赎回基金和委外不续作更是加重了债券抛售压力。 配债需求仍存,17年债市仍有机会 金融监管趋严,表外扩张放缓。16年一行三会均已出台针对同业、理财、资管的监管政策,一方面限定产品结构和资产配置的杠杆率,另一方面也加强针对银行表外业务与资管机构的风险监管。17年表外理财将被纳入央行MPA考核,意味着同业存单/负债对接同业理财的“绕道”也将纳入同比增速考核,表外理财和委外的扩张速度可能放缓。 银行配债需求仍存,但需防范缩表。17年货币政策预计仍维持紧平衡,如果资金面再度出现明显紧张,同业“去杠杆”、“去链条”和大量赎回的情况可能仍会出现,因此从同业资产扩张的角度,仍需对债市谨慎。不过好在当前房贷趋降,随着资金从表外回到表内,银行仍需要配债,届时债市仍有需求支撑。 17年债市仍有机会。从配置角度看,目前债市收益率已进入合理区间,短期10年国债利率区间2.8%-3.2%,10年国开债区间3.2%-3.6%。17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债市仍有机会。
正文: 1.同业与理财大幅扩张,推动牛市 1.1 近几年,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 11月下旬以来,我国债市明显调整,10年国开收益率一天之内大幅上行20bp,国债期货两度接近跌停,幅度前所未有,为何本轮债市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我们认为,必须了解14-15年开始的债市大涨和同业扩张的关系。 从银行表内资产配置的角度看,14年以来我国经济下台阶,企业信贷下滑,银行对安全资产的需求提升,推动债券投资规模扩大,而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市场对债券安全资产愈加青睐。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推进,出于盈利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动力做大规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带动了更多的债券配置。
1.2 同业存单成为主动负债的途径 15年下半年以来,同业存单成为银行增加主动负债的重要途径。15年上半年,银行同业存单的月度发行量在3000亿不到,而到了15年下半年,增加到每月发行5000-8000亿,16年以来更是每月突破1万亿。 由于债券牛市下,各项利率均被压至历史低位,银行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获取较低成本的资金,再对接高收益资产,扩大规模、增厚收益。而同业存单的发行中,城商农商行占比明显增加,国有行较少。 1.3 理财与资管规模大幅增加 除了表内资产负债扩张外,15年以来,表外理财和资管类产品的规模也大幅增加,同样增加债券需求。15年初,银行理财余额规模在15万亿左右,而到了16年6月余额增长至26.3万亿,同比增长超过50%。银行理财接近一半资产配置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类资产。 伴随银行理财崛起,委外投资也大发展,基金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产品)的资产规模从14年末的1.2万亿,增长到16年9月的超过5万亿;券商资管的集合计划和定向计划规模从14年末的8万亿左右,增长到16年9月的15.2万亿。 2. 表内外多方式配置债券 2.1 表内直接配置债券类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扩张时期,银行首先通过表内直接配置债券类资产。14-15年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利率中枢下降,使得银行总负债成本处在较低水平(根据我们的测算,从3%下降到2%左右),表内直接投资债券、或者出于免税原因而投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等,均是银行参与债券市场的方式。 与此同时,我国货币基金规模大幅增加,这与银行通过基金来配置债券和货币类资产相关。15年初,货币基金共计230余只,对应资产净值2.2万亿,而到了16年12月,货币基金扩张至320余只,对应资产净值达到4.73万亿,2年翻了一倍多。 2.2 同业扩张,对接表外高收益资产 伴随着同业存单大量发行、表外理财崛起,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和同业负债(表内)-同业理财(表外)-直接配债/委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当然银行也可通过这一链条来配置高收益的非标类投资,反映为15年以来,股份制银行的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明显增加。 16年6月末,银行理财余额规模在26万亿左右,其中银行同业理财4万亿,而对比15年6月,银行同业理财仅1.8万亿,足以可见这两年银行表外同业的扩张速度。 2.3 非银机构追求收益,将利率买至低位 相比表内债券配置受到资本充足率和税收约束,理财表外和委外机构的债券投资模式更为激进,同业扩张带来的大量需求,将一切利差压缩,16年10月下旬更是把各类债券收益率买至历史低位。 随着债券收益率下行,理财收益率和委外成本却并未明显下行,资产负债利率倒挂,加杠杆、拉久期、追求资本利得成为被委托的非银机构增加收益的普遍方式。中债数据显示,券商、理财、广义基金的银行间杠杆率明显高于银行;而在经济下行大环境下,信用利差也频频压缩。 虽然同业扩张带来了债市繁荣,但也使得杠杆积聚、机构追逐资本利得,如果同业扩张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和踩踏抛售。 3.从同业角度看本轮债市调整 3.1 央行货币紧平衡,成为触发因素 11月下旬以来,我国债市明显调整,从资金紧张到大额赎回,再到代持违约事件,收益率节节攀升,市场恐慌情绪浓重。12月初,央行及时通过OMO和MLF投放资金,以及证监会对“代持”事件的出面解决,使得债市情绪有所转暖,收益率回落。 本轮债市调整的根本原因是基本面稳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紧平衡。虽然央行并未加准加息,但16年3季度以来,其通过拉长流动性工具久期的方式,抬高了市场的资金成本,同时资金投放紧平衡,以引导“债市去杠杆”。 由于外汇占款下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非常依赖央行,同时货币乘数高企,一旦央行收紧货币,就无法支撑M2增速和银行资产扩张。一方面,这将导致流动性紧缺,我们看到16年11月末资金面持续紧张,包括回购、短融、同存在内的短端利率显著飙升;另一方面,央行货币紧平衡也将导致同业扩张无法持续,资产抛压积聚,为债市调整埋下隐忧。 3.2 资金趋紧 大额赎回,债市大幅调整 我们通过此前提到的几种配债方式来分析11月以来的债市调整:1)首先,银行资产可能转移导致赎回。从银行表内资产配置来看,同业存单利率显著上升,6个月同存利率从11月的3.4%上行到4%左右,使得银行资产端配置发生变化,赎回货币基金、购买相对高利率的存单。 2)其次,同业扩张依赖负债端稳定,缩表将导致资产抛售。11月以来,同业存单利率居高不下,在资金趋紧的环境下,为了维持资产规模,银行不得不抬高利率、通过滚动发行存单来稳定负债端。但货币基金赎回使得非银机构抛售同存,需求下降 利率高企,如果银行无法维持规模,负债端缩减,可能导致资产端债券相关资产被抛售。 3)再者,非银机构可能面临自身降杠杆和委外赎回。面对资金面紧张、融入资金困难,导致非银的融资成本飙升,面对无法获得资本利得和套息收益倒挂的情况,非银只得去杠杆,而债市下跌中的基金赎回和委外不续作更是加重了资产抛售压力。 4.金融监管趋严,货币紧平衡 4.1 理财与同业监管趋严 16年以来,一行三会均已出台针对银行同业、理财、资管机构等的监管政策,大都涵盖“控杠杆、防风险”。一方面,对各类场外资管类产品和场内质押回购的杠杆率进行控制,例如证券资管“八条底线”规定股票类结构化产品的产品杠杆不超过1倍,固收类结构化产品的产品杠杆不超过3倍,结构化产品的资产杠杆率不超过140%,一对多非结构化产品的资产杠杆率不超过200%。 类似地,保监会和银行理财也出台了对保险资管产品和银行理财的杠杆规定,而中证登在16年12月也出台了《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风控指引》,对交易所质押回购的杠杆倍数、回购资格和入库集中度等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另一方面,监管层也陆续出台了针对银行表外业务与资管机构的风险监管,例如证监会对基金子公司的资本金、风险准备等进行规范;银监会拟对银行理财分类规范,基础类理财业务将不能投资非标和权益类资产;同时也拟对表外业务进一步风险管理,要求表外业务应遵守全覆盖、分类管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等。 4.2 16年MPA的实施及影响 顺应监管趋严,16年MPA考核正式实施,将持续影响银行资产配置。16年初,在利率市场化、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央行将过去的信贷管理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构建包括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及存放非银金融机构款项在内的广义信贷考核指标。这一转变主要源于单一信贷控制已不能完全监管银行信用扩张。 MPA在每季度末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三类。MPA指标体系涉及7个方面,共14个指标。 不同规模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存在差异,中小行压力甚于大行。16年1-10月,中资大型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大致在13%-18%之间,而中小型银行增速在22%-29%之间,明显高于大型银行。满足MPA考核的广义信贷增速上限在20%左右,因此,国有大行相对处于安全区间,但是中小行在过去过于追求规模扩张,导致部分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超标,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4.3 17年MPA约束表外扩张 16年MPA考核仅监管表内广义信贷和同业负债,银行可以通过同业理财,在表外对接非标和委外进行投资。但央行已经明确,17年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这意味着同业存单/负债对接同业理财的“绕道”也将纳入同比增速考核,表外委外的扩张速度将得到监管。 根据我们的测算,15年末和16年6月末,上市银行的表外理财规模的同比增速在50%和40%以上,国有银行考虑表外理财的广义信贷增速为12%,股份行为19%,城商行则达到31%,按照当前广义信贷同比增速的上限标准,中小型银行和理财业务较为激进的股份行达标压力较大,17年表外扩张趋缓可能是趋势。 4.4 债市需求仍存,但防范缩表 经过本轮债市大幅度调整,市场认识到同业扩张和“资产荒”转为“负债荒”的风险。目前来看,17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维持紧平衡,而金融监管“去杠杆、防风险”的基调也会制约表外银行理财规模的扩张和委外非银投资的势头。 如果后续资金面再度出现明显紧张,此前分析的同业“去杠杆”、“去链条”和大量赎回的情况可能仍会出现,因此从同业资产扩张的角度,仍需对债市谨慎。不过好在,当前房贷趋降,随着资金从表外回到表内,银行仍需要配债,债市仍有需求支撑。 5. 17年债市仍有春天 后续来看,年末MPA考核时点已过,资金面虽然面临年初个人集中换汇、春节取现需求等冲击,但也有财政存款下放、央行节前资金投放等因素,助于改善资金面。我们认为,当前利率债收益率已处于配置中性区域,后续交易盘能否跟上决定了利率下行空间,短期维持10年国债区间至2.8%-3.2%,对应10年国开债的合理区间为3.2-3.6%。 放眼17年,我们始终认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物价将重新回落,基本面仍将对债市有支撑。虽然去杠杆 表外监管趋严,将推动表外资金回表,但地产调控、房贷趋降,银行表内资金或仍配置利率债,从需求角度也支持债市。因此,仍看好17年债市机会,10年期国债利率有望重回3%以内。 |
|
来自: Lorrainelao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