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头桥走出的著名农机专家,余友泰后人捐赠70多张老照片

 笔底阡陌 2017-01-05


【头桥上小学时的余友泰】


【扬州中学求学时】


【新农大建成开学时留影】


余友泰,中国著名农机专家,新中国农业界早期元老级人物,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全国农业工程和高等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起到较大促进作用。鲜为人知的是,他是咱们扬州人。昨天,余友泰后人向头桥镇政府捐赠了70多张珍贵老照片,一张张照片讲述了余友泰的传奇一生。


出生于头桥南华村,从小立志改变农业环境

1917年6月28日,余友泰出生于广陵区头桥镇南华村田家庄。1924—1930年,余友泰在王鉴人创办的今广陵区头桥镇中心小学读书,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干些农活,正由于幼年的农村生活,使他熟悉农事,也体验到种地弯腰曲背、肩挑手提之苦。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潜育着摆脱艰苦劳作、改变农业环境的心愿。


小学毕业后,余友泰考入省立扬州中学,因成绩优异,他免试升入高中。在扬州中学期间,看到新建的礼堂题名“树人堂”,教学楼前“读书救国”的醒目标语,他逐渐自觉地意识到要想报国、救国,就必须刻苦读书,掌握知识,对人处事要“言必信,行必果”,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拒绝高薪礼聘,回国投身农业机械化建设

高中毕业后,余友泰同时考取了浙江大学化工系、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出于对家庭经济情况的考虑,他决定去中央大学农学院。


余友泰儿子余立曾听家中长辈们说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随校到了重庆。1940年毕业时,他撰写论文《棉花纤维遗传性状研究》获农学士学位,留校任农艺系金善宝老师的助教。他担任作物学、麦作学的实验指导,不久就主讲经济作物学,主持烟草品种培育、栽培和烘烤的研究,编译出版农专教材《作物学概论》。


1945年,余友泰考取公费研究生,去美国中西部的依阿华州立大学,受业于农业工程系主任、被誉为“美国农业工程之父”的戴维生教授。此后,余友泰拒绝美国著名的勃兰纳特手扶拖拉机公司的高薪礼聘,怀着发展祖国农机化事业与“农业救国”的雄心壮志,于1948年5月回到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部农业发展史巨著《温饱十亿人》,就是由农业部委托余友泰任编写组长,此书出版后曾轰动欧美各国,并被美联社等全球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一心扑在工作上,家人印象中他总是很忙

在余立儿时印象中,父亲一直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在书房写东西,星期天也往往被来访的师生占用,“他从未参加过我的家长会,也没检查过我的作业,只有吃晚饭时间,才会说上几句。”


余立说,父亲的教导,有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即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时父亲看余立不懂,就以从未有过的耐心为他讲解,这句话也让余立受用了一辈子。


在余晴的记忆中,爷爷的工作很忙,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工作,那时三伏天很热,他就在头上顶着一块湿手巾,当时觉得爷爷的样子很搞笑,但现在回想起来,却真心佩服他的刻苦精神,“咬了一半的包子都凉透了,他还在思考得入神。”


余友泰晚年患癌症,但他不同意住院,只在家里接受保守治疗。余立与父亲争辩,劝他住院治疗。“父亲说,住院什么也干不了,在家还可以干点事情,写写教材资料。”余立说,父亲一面和病魔抗争,一面继续拖着病体编译《决策与支持系统》,直到最终出版发行。


1999年5月2日,余友泰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2岁。“父亲临终写了遗嘱,主要是讲要从简办后事,照顾好母亲,希望骨灰回归故乡。”余立说,父亲平素为人低调,遗愿就是归葬故乡,让自己叶落归根。他不让我们建墓立碑,学生建也不同意。


余友泰离世后,家乡人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头桥走出去的乡贤。在家乡南华村建有“友泰亭”,表示父老乡亲对这位伟大乡贤的怀念之情。


后人捐赠老照片,这些旧影串起传奇一生

为了更好地纪念、宣传头桥走出的名人,头桥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乡贤史料和照片,余友泰后人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捐赠给家乡头桥。从这些泛黄的照片中,再现了老一辈为了祖国甘愿“舍小家”的奉献精神。


“这几张是他参加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欧美五国时拍的,团长是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余立说,那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随行的一些团员还不会打领带,余友泰还亲自做起示范。


“父亲是全国重点高校东北农业大学的创办者之一,这张照片就是新农大建成开学的时候,父亲在老主楼前的留影。”余立说,在这些老照片,最珍贵的是父亲在头桥小学上学以及在扬州中学求学期间的老照片中,在头桥上学的那张照片,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张。


据了解,余友泰后人捐赠的这批老照片,将用于头桥镇乡贤文化布展。


文章来源:扬州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